论党史教育对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作用
2022-11-13黄艳连
黄艳连 陶 陶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江门 529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要求广大党员“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党史学习教育,对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务必要把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握在手中。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战略基地,肩负着建设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任务,肩负着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青年人才的重要使命。如何充分利用党史教育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探析党史教育的多维进路,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意义重大。
党史教育和高校意识形态关联性。首先,党史教育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主要表现为在目标宗旨、功能作用等方面具有互补性、相互促进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种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在我国制造‘颜色革命’,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国政权安全面临的现实危险。他们选中的一个突破口就是意识形态领域,企图把人们思想搞乱,然后浑水摸鱼、乱中取胜。”高校目前意识形态工作还存在着教育效果不显著,需要普及和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以及新时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政治信仰和文化自信比较缺乏等问题,保护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既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领导地位,也是国家政治安全建设的重要力量,关键是党史教育担负着保护大学意识形态安全的时代重任,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支撑。
其次,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助推党史教育的落实和强化。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高校办学的性质和方向,只有坚守意识形态的重要阵线,摆脱思想理论阵地分心的困境,才能通过党史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构建思想信仰体系,进而夯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防线。党史教育在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方面实施。
一、通过党史教育加强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
高校党委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提高政治站位、明确目标任务、注重实效长效,学校成立党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高质量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明确近期、中期和全年的目标,将抓好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一体落实。加强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党的领导贯穿办学和培养人才的全过程。各级党组织要真正履行好自身主要责任,关心和熟悉意识形态工作的各项业务,巩固和防御意识形态的领导路线;始终确保大学各教育部门坚持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政治立场、方向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的手中。
把办学、培养人才的整个过程都置于党的领导之中。各级党委组织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关心和熟悉意识形态工作的运作,建立坚实的意识形态防线,确保高校各教育部门坚持和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充分保证领导高校的意识形态是抓在马克思主义者的手里。充分发挥大学党委领导作用,运用党史教育,严格把守意识形态融媒体阵地,利用融媒体,多形式进行党史学习教育,要把党史研究与新媒体优势结合起来,加强理论指导,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把关人”,坚持党的组织原则,逐步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因此,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者领导高校意识形态,把新时代大学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建设切实加强,牢牢掌握领导权、管理权、发言权。
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把党史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学
首先,办好思想政治课,关键在教师。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要”要求,把党史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积极、主动、创造相结合。目前,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党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把学习、教学、培训、科研等一系列措施结合起来,培养一支懂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精通党史的教师队伍。
其次,思想政治教师要敢于突破教学的舒适圈,多读多学党的历史人物的书籍和文献,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党的历史人物教育,实现“学马”“讲马”“信马”“用马”。在学习党的历史人物的过程中,思想上、学习上、行动上要以党史革命榜样为准绳,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修养,把引导学生走上正确道路的教育做好。
关于大学生党史学习方式情况,抽样问卷调查显示,超过80%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是接受党史教育的重要途径,这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党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课堂。所以,应不断丰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切实巩固意识形态。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党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及优秀传统作风教育,革命先烈、先进模范及其光辉事迹的教育,党的理论发展史教育和党的军事教育等内容。要发挥党史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核心作用,党史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构成,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离不开党的历史的支撑。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载体就是党的历史,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教育也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史学习教育的书目内容是新时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信息宝库,必须有效地嵌入和整合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与党史学习教育、领悟思想、促进教学、培养新人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通过抽样问卷调查,超过99%的大学生能很熟练地说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中共一大党员人数,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超过90%的大学生都能回答正确,说明大学生对于一般的党史常识知识认知度是比较高的。但对于“三大法宝”“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有超过25%的同学是不知道或不能准确说出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对于党史知识的了解,特别是对微观具体知识的了解,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所以,丰富思想政治课党史教育教学尤其重要。
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强化自信,有助于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思想内容、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涵高度一致。要充分挖掘校史、地方史、乡镇史等历史教育资源,明确红色文化价值观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联系,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化成充满活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进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我国先进文化的代表,要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确保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掌握。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史教育
革命历史纪念馆,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博物馆、烈士陵园等,是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红色基因库。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提高红色文化内容的供给质量,促进媒体合作和媒体整合,优化供给模式,不断增强教育内容的活力和感染力。我们必须提高红色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加强爱党、爱国主义、爱社会主义的潜移默化,在爱党、爱国主义的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中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做一个新时代好青年。
通过参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阅读经典、红歌竞赛、知识竞赛等形式,让学生从党史文化、远大理想信念、坚定革命信念、民族自强精神等方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可视化、数字化、情景化、动画等手段设计微党课、微电影、微网络剧,通过微体验和微互动,带领青年学生广泛参与党史教育实践活动,整合革命战士等各种资源。学校的知名党史专家和资深党务工作者,是党史融入思想政治教学的强大后备力量。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校报、红色标语、社团等形式,以融媒体、雕塑、语言、文字等方式,将党史知识散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深入学习、宣传党史,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党史知识,激发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热爱,勇于承担时代责任。
四、坚定信仰教育,筑牢意识形态安全
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政治信仰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具体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所有中国人应该拥有的人生准则,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不断动力。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受到了很大挑战,特别是少数大学生缺乏理想、没有信念,在各种利益和诱惑面前丧失了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
坚定信仰教育,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青年大学生成长的精神上的“钙”。对青年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把握好青年学生的人生方向,增强其信心,只有对自己有信心,才能行稳致远。一代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他们的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中,不管是在过去的战场上,还是在今天的脱贫攻坚和技术创新上都充分体现出来。通过讲好党的发展、党的伟大成就、党的优秀人物的故事,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帮助学生找到人生理想,在实践中实现个人梦。
结 语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也是我国高校办学的鲜亮底色。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很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党史教育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适当载体,凝聚党的精神,显而易见这就是要找的答案。一方面,党史教育中的人物教育,可以更生动地展现历史,赋予历史生命,摆脱枯燥的知识灌输,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探究精神;另一方面,讲述党的历史人物的故事,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正确认识历史,知道今天的幸福是怎么来的,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