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干部履职精准画像的思考
2022-11-13润雪
■润雪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要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把规范领导干部权力运行、促进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我们应深刻认识与领会国家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提出的新定位和新要求,积极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经济责任审计新模式,精准画像,助力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
二、新时代经济责任审计本质再认识
1.经济责任审计历史沿革。
经济责任审计既是一种创新的审计业务类型,又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制度。经济责任审计起源于1984 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吉林辽源市厂长经理承包制审计;1999 年中办、国办印发《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标志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初步建成;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开启了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新发展阶段;2021 年1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修订发布《第2250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经济责任审计准则》,新增党管干部、生态环境和境外资产等审计内容、责任追究长效机制等具体规定,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2.经济责任审计精准画像理论基础。
审计理论的基础是受托责任观,经济责任审计在经典审计理论体系下将审计对象人格化,形成了从对“事”的审计演变为对“人”的审计。
“用户画像”是基于数据对现实世界中用户的数据建模,即根据用户的社会属性、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等信息而抽象出标签化用户模型。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借助“用户画像”理论,围绕经济责任审计项目重点关注内容,采用大数据审计方式,深入挖掘分析与领导干部经济评价相关数据,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审计依据,对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职情况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三、经济责任审计为领导干部精准画像存在的问题
1.审计目标不明确,审计定位有偏差。
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大而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覆盖其任职期间所负责的经营管理各个方面,在审计目标设定上,存在对履职能力聚焦不突出的问题。审计目标不明确,未紧扣领导干部履职能力开展审计,审计定位有偏差。
2.审计方案不具体,审计质量受影响。
经济责任审计方案大而全,内容范围涉猎广,未能结合被审计对象的职责权限设计审计重点,缺乏针对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对象量身制定的个性化审计方案,胡子眉毛一把抓,审计资源分散,影响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
3.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量化考核有障碍。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尚未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缺乏一套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规范统一、便于操作的评价方法。
4.定责界限难把握,主观影响差异大。
在审计实践中,经济责任界定标准界限难以把握,导致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界定受审计人员主观意识影响较大,难以保持客观性。因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不同,对同一审计事项的审计结论也不尽相同,为科学、准确界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提供难度。
5.信息化审计运用不足,审计全覆盖受限制。
目前信息化审计技术主要包括OCR 自动识别、网络爬虫技术、区块链技术等,但审计人员知识体系更新较慢,能熟练运用大数据审计的人员较少,制约信息化审计的推广,难以满足审计全覆盖要求,对领导干部精准画像的深度广度延伸造成技术瓶颈。
四、经济责任审计为领导干部画像失真原因分析
1.经济责任内涵理解不到位,审计目标聚焦模糊。
在审计实务中,部分审计人员并非专职从事经济责任审计,同时也承担其他审计项目任务,由于审计人力资源不足,加之审计人员培训力度不够,导致对经济责任内涵理解不到位,审计目标聚焦模糊。
2.审计方案流于形式,审计重点不突出。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模板化情形突出,受审前准备时间紧等因素制约,多数审计人员不重视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导致审计实施方案编制流于形式,无法突出项目重点,针对性不强,对具体审计项目缺乏指导意义。
3.审计指标要素庞大,体系设计实践验证不足。
经济责任审计指标涉及“三重一大”决策、财务收支、内部控制、合规管理、风险管控、廉洁从业等,指标评价要素系统庞大且内容难以量化,不同指标之间的权重也难以确定。
4.审计方法受限,精准定责难度大。
一是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受审计现场时间紧迫以及审计内容复杂等因素限制,准确划分经济责任界限需要更多的审计证据支撑,尤其是任期内责任与前后任责任的划分,是审计人员定责的难点和风险点;二是在实际操作中,多数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事项通常是通过经理办公会、党委会等集体会议讨论决定,即便是“个人意志”也会通过“集体决策”表现出来,难以找到个人责任的直接线索,为正确划分直接责任与领导责任增加难度。
五、实现领导干部精准画像的具体措施
1.厘清工作思路,准确把握经济责任审计新定位。
围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新定位调整审计思路,通过“五个转变”准确把握经济责任审计的新定位。一是从关注财务收支真实性向关注管理效益转变;二是从关注收入成本向政策执行和重大经济决策转变;三是从关注内控个例漏洞向揭露管理体制机制缺陷转变;四是从揭示问题向分析问题成因转变;五是从发现问题向提出有效管理建议转变。
2.突出重点事项,制定个性化审计方案。
充分做好审前调查,围绕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确定审计重点内容,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制定个性化审计方案。“因时”是指准确界定被审计对象审计期间,针对时间跨度较大的被审计对象,应关注所在企业不同时间段、不同发展阶段重大政策变化,对领导干部履职提出的不同要求;“因地”是指关注领导干部所在地区差异;“因人”是指根据被审计对象岗位、级别、主管业务等个性化特征,制定不同审计方案,不能一套模板走天下;“因事”是指关注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薄弱环节,该领导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进行改进,对是否解决或改进薄弱问题进行审计。
3.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多维度审计评价体系。
探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明确重点内容,从“四个维度”充分关注领导干部履职能力,选择对应的定性和定量评价指标,通过与同业对比分析、跨期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综合考虑领导干部履职行为的相关经济社会环境,实现对领导干部精准画像。
4.优化审计流程,加大信息化审计力度。
一是优化审计流程,大力推行信息化审计模式,线上找准问题线索,线下查实问题病灶,形成“大数据穿透分析、现场核实查证、问题结果反馈”的良性循环,探索多个项目同时开展,“一次进点,多审合一”的审计模式,提高审计效率;二是采用线上审计和现场审计“两段式审计”模式,加大非现场审计力度,培养全局性和战略性审计思维,综合运用多重审计方法,加强相关审计资料之间的勾稽关系;三是树立“全样本”审计思维,将审计抽样从“抽样审计”向“全量审计”转型。四是通过可视化分析工具对被审计对象进行业务画像。
六、完善领导干部履职精准画像的保障措施
1.整合监督资源,建立大监督联席机制。
可通过建立大监督联席机制,搭建审计与巡视巡察、内控测试、财务专项、合同专项等业务管理部门的交流平台,整合监督资源,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职能部门的协调贯通机制,实现成果共享、信息共用,形成监督合力。
2.强化审计结果运用,发挥审计免疫功能作用。
一是坚持审计项目闭环管理,实施审计发现问题销号制度,建立审计整改“回头看”机制,及时跟踪、了解、核实整改落实情况。二是严格落实“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工作方针,强化监督问责,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将违规违纪问题及时移送纪检,杜绝部分领导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发挥审计监督警醒作用。
3.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时刻把如何促进领导责任履职尽责放在首位,立场坚定,敢于碰硬;二是加强最新政策法规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加深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解与认识,并将实践经验总结提炼,形成模块化、标准化、流程化的内部交流资料;三是提高宏观政策研究能力,领会当前时代背景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新要求,创新审计工作方式,充分发挥政策导航作用。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经济责任审计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上文在分析了当前经济责任审计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干部履职精准画像的方法,希望可以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