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风险及防范策略分析

2022-11-13钱春强宜兴市人民医院财务科

财会学习 2022年23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公立医院人员

钱春强 宜兴市人民医院财务科

引言

公立医院属于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会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且,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性及稳定性。新医改的不断实施,对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其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进行分析,具备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特点

(一)政策性

对于公立医院而言,其不仅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运行环节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政府部门约束,接受政府考评及监管。这种情况下,使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具备较强的政策性,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应贴合政策发展要求,并且,需要将相应的政策措施纳入到审计评价标准中,严格考评各项政策的执行情况,实现公立医院改革目标。

(二)广泛性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环节,应服务于医院管理及医疗等工作,所以内部审计范围较为广泛,不仅包括基本的财务收支审计,还涉及到医院工作的各个方面,如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以及物资采购等,严格监督公立医院经营管理活动的合规性,并客观评价工作指标的真实性及医疗成本合理性。当前,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推进,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体制机制,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使得内部审计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三)复杂性

同普通企业相比,公立医院性质较为特殊,其运营状况会受到多方机构的监督管理,如物价机构、药监机构以及医保机构等,其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会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社会各界对其关注力度也逐渐提升,这种情况下,使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机构更加复杂,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内容,从而使内部审计具备加大难度。

二、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风险

(一)缺乏内部审计风险控制意识

新时期下,医疗卫生领域发生了较大变化及改革,公立医院整体规模逐渐扩大,资产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完善。因此,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中,会涉及到国际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从而导致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更为复杂化。不过一些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并不具备内部审计风险控制意识,并未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价值,并且在综合素质上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使公立医院面临较大的内部审计风险。

(二)审计模式应用不当

公立医院在近年来得到了良好发展,已逐渐实现标准化及规范化运作,基于国家相关政策指导下,公立医院管理人员了解了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与作用,使得内部审计模式更加完善。不过一些公立医院并没有建设出完善的制度,内部控制模式未科学、合理地应用于实践中,对内部审计工作实施效果产生了较大影响,一些内部审计人员具体工作环节,往往只是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判断,内部审计过程中,并未与其他部门良好联合,使公立医院面临较大的内部审计风险。

(三)内部审计信息沟通不畅

与其他单位部门审计工作相比,公立医院审计工作更加特殊,内部审计开展中,应构建完善的信息沟通系统,同时保证横向信息与纵向信息的通畅性。并且,在医院运行及建设方面,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不仅要包含财务工作,还应包含专项敏感审计内容,不过一些公立医院在内部审计信息沟通上不够顺畅,未能实现各部门间的良好配合,使得内部审计信息较为闭塞,增加了内部审计人员获取信息的难度,影响到了内部审计的作用。

(四)内部审计方法落后

一些公立医院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并未合理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医疗改革不断深化下,公立医院竞争环境逐渐激烈,经营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公立医院应不断更新内部审计方法,通过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良好实施,有效控制内部审计风险。不过实际工作中,较多公立医院未认识到内部审计风险防控的作用,并没有制定出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制度,对内部审计风险防控效果产生了较大影响。此外,未重视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一些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中,没有合理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人员无法准确验证医院运营中产生的各种信息,未能及时防控其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并且,医院专用的内部审计软件较少,HIS系统数据接口不具备统一标准,无法良好地将通用审计软件绑定于公立医院信息系统中,增加了内部审计风险。

三、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策略

(一)强化内部审计风险防控意识

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是保证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效果的关键,公立医院应将重点放在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提升上,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使内部审计人员获得更高的知识技能以及审计理论知识水平。同时,还应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清晰自身责任,树立起良好的内部审计风险防控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并且,相关内部审计人员还应对医院现阶段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详细的了解,保证审计理论符合医院实际。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人员还应具备学习意识,通过实践工作,不断积累自身经验,更好的应对审计工作,做到科学审计。当前,医疗改革逐步落实,使得内部审计涵盖内容逐渐拓宽,公立医院面临的审计内容也逐渐增多,因此,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此外,公立医院应加大选人用人控制力度,应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价值,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与风险防范效果,真正发挥出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与价值。

(二)优化审计模式应用

对于公立医院而言,若想获得更高的内部审计效果,需要合理应用内部审计模式,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内部审计模式的作用与优势,在此基础上,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科学开展各项工作。实际工作环节,应将重点放在以下方面:首先,进一步扩大内部审计范围,确保内部设计可以全面渗透于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制定出规范、科学、标准的监督审核机制,从而更为客观的评价医院内部的各项经济活动;其次,公立医院需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内部审计问责制度,并严格落实,指导内部财务管理工作高效开展。如,需要及时发现内部审计人员工作中的现存问题,制定出有效的应对方案,不断改进内部审计工作,避免由于操作失误出现内部审计风险;最后,重点关注法制化建设工作,构建出更加规范的外部环境,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良好开展,提升内部审计的应用效能。

(三)深化各部门沟通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具体工作时,需要与其他部门良好配合,以内部控制、经济决策、发展规划等为主要依据,同时还要接受相关监管机构监督。所以,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强化与其他部门的信息交流及沟通协作,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全面控制。第一,构建良好的交流渠道,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相应沟通活动,更加全面且详细的了解其他部门的最新动态与业务规范,确定出内部审计重点。并且,对于获得的审计工作成果与经验,应及时分享给医院的各个部门,进一步提升各部门风险意识,使其了解到内部审计的真正作用,主动积极的配合内部审计工作。第二,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与外部监管机构形成良好协作,使其对医院不足与成就进行了解,找准监管方向及重点,同时,通过外部监管机构的权威性,对公立医院运营管理进行规范,降低内部审计风险,促进内部审计目标的良好实现。

(四)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方法是否先进,会直接影响到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通过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会获得更高的内部审计效率,防止工作重复,还能帮助内部审计人员及时找出异常数据,有效控制审计风险。首先,公立医院需要转变以往的帐项审计模式,应用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方法,同时,进行内部审计风险模型的构建。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对医院经营环境、业务流程与内部控制等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定量及定性的方式,评估缺陷风险与重大差异,明确审计工作重点,采取多样化的方式,降低检查风险,如加大样本规模、对拟实施审计程序时间范围进行调整、选择实质性方案等,有效控制内部审计风险。其次,完善审计评价指标。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中,应基于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被审计对象的合理性、真实性以及效益性。公立医院若想有效防范内部审计风险,应构建出完善的内审评价指标体系。医院内部审计部门需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立足实际审计工作经验,针对不同类型的审计项目,制定出相应的定量及定性标准。指标体系制定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短期利益,还应注重长期目标的实现,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从而保证审计评价更加科学客观。最后,充分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在嵌入审计模式技术的应用下,进行在线数据的实时采集与监控,通过审计软件找出异常数据,使数据处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人工核算成本进行有效控制,获得更高的审计效率。积极推进信息系统审计,通过集成测试以及平行模拟等方式,对信息系统数据处理准确性进行检验,保证信息技术内部控制的良好运行。此外,相关部门应重点研发公立医院专用审计软件,同时,逐渐进行公立医院HIS系统数据接口及逻辑结构,在此基础上,保证各系统模块的良好对接,提升内部审计实时监控能力的同时,使其具备更强的风险预警能力,避免公立医院面临较大的内部审计风险。

(五)完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体系

公立医院应全面树立现有内部审计管理制度,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细化各个审计项目的操作规范,最终获得高质量的管理规范体系。公立医院应结合自身内部审计情况,形成全面的审计质量控制配套制度,细化不同审计阶段及对象的责任,通过这样的方式,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完整性、客观性以及科学性,充分发挥出内部审计结果的实效性,保证审计质量。公立医院应针对不同项目,制定出更加详细、更具针对性的审计制度,形成明确的管理目标,逐层向下进行授权与管理。如,采购大型医疗设备、重大经济事项等工作,严格审查其预算管理的合法性,同时跟踪审计整个工作过程,确保审计工作与工作任务及目标相匹配,提升审计质量。此外,还应完善考核办法以及内审质量检查等配套制度,督查审计工作的开展效果,及时发现审计工作中的问题,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六)重视审计质量考核,落实审计责任追究

内部审计风险防控过程中,公立医院应将审计责任追究作为核心。实际工作中,需要对审计人员各自责任加以明确,内部审计负责人需要结合不同人员的权限与分工,具体落实审计质量责任,对审计程序规范性、审计评价客观性、职业判断合理性、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以及审计计划完成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考核并评价人员审计责任的履行情况,同时,定期进行自我反思及考评。公立医院不仅要考虑外部监管部门意见,还应结合社会审计机构意见,立足内部审计重心,严格检查内部审计部门审计质量。因此,公立医院需要构建出多方位审计质量责任考核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与内部审计人员奖惩与晋升挂钩,若存在明显的审计质量缺陷,需要直接找到相关负责人,予以相应惩罚,对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行为加以规范,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结语

综上所述,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推进下,更加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不过内部审计工作具体开展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使内部审计工作面临较大的风险,因此,公立医院应强化内部审计风险防控意识;优化审计模式;深化各部门沟通;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完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体系;重视审计质量考核,落实审计责任追究,通过以上方式,规避内部审计风险,更好的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促进公立医院良好发展。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公立医院人员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审计工作思考
公立医院文化对党建政工的有效促进
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做好企业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公立医院总医疗费平均增幅须在10%以下
再来一次,这太有趣了!
跟踪导练(四)
医药:3500家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
完形填空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