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舞蹈心之所向
——回归童真
2022-11-13崔岩
崔 岩
(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天津 300040)
一、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
中小学教育一直在不断进行改革,倡导快乐学习、素质教育,为孩子们减负,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欢乐的童年。新一轮的素质教育也在强调关注少儿的童年生活,充分重视儿童的人文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精神实质。艺术教育是一项对于儿童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综合性教育形式,它通过肢体的表现,音乐的渲染,鲜明的形象,使得孩子们从中陶冶情操,丰富知识,磨练意志,从而造就人才。
如今在一个社会艺术教育领域纷杂的大环境下,不免产生某些误区,那就是以技术技能的训练成果来代替儿童真实的表演天性。这些程式化、单一化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孩子们对于艺术的感知错觉,甚至使孩子们逐渐丧失了天然的艺术表现力,而这种具有强烈目的性和功利性的艺术教育恰恰偏离了人文主义的精神和宗旨。
少儿舞蹈教育位列其中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上述现象,针对我们现在的社会艺术需求,呼唤“童真童趣”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受众者们的共同心声。因此,我们要正视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用孩子们的真实、鲜活代替桎梏、枯竭的艺术教育,充分在作品中突出孩子们的形象性、生活性、童乐性。这不仅是社会艺术教育的趋势所向,更是孩子们对于快乐童年的真挚期待。
二、舞蹈是儿童生活方式和天性的再现
编导或老师在促使孩子们学习舞蹈、表演舞蹈的过程中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大多数内容训练中会强调刻意化、标准化的模仿,却把握不好方向与尺度。硬式化的方式方法很容易使得孩子们的个性千篇一律,在不经意间磨灭了孩子们天性的同时,塑造了与孩子实际年龄和经历并不相符的形象。甚至作品当中过多以哗众取宠的技术技巧取代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容,这是否是我们想看到的少儿舞蹈的“老成”与“纯熟”,是否是少儿舞蹈应该带给孩子们的正确引导与影响?
儿童舞蹈是孩子们心灵的窗口,是反射儿童情感、生活、思想世界的直接途径,“童真”则是少儿舞蹈的一个显著特点。孩子们最初对于外界的认知都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模仿,他们在这个过程当中表现着自己的情感,也在模仿中寻找快乐,这便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艺术感知。就像我们很多少儿舞蹈中所表现的那样,孩子们模仿蝴蝶的飞舞、企鹅的摇摆、螃蟹的爬行等形象,这些都是孩子们的自然形态,也是他们从模仿角度直接叙述天性特点的艺术典型。
爱玩也是儿童的天性之一,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他们都可以沉浸其中,任何事物也都可以转化成为他们游戏的玩伴,并且兴致勃勃,无休无止。很多作品当中都以此类特点为题材,将孩子们贪玩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被大家津津乐道。
除此之外,很多作品在描写儿童的生活状态和性格特点的同时,也将孩子们的心理特征渗透其中。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认知有限,他们爱学爱问且好奇心旺盛。但是碍于认知方式的局限,儿童具有明显的直观行动性,即通过实际行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在不断探究中满足自己的求知欲,遇到困难时,偶尔还会有些争强好胜。作品《玩泥巴》就是捕捉到了孩子爱逞能的特性,将孩子们的好胜心刻画出来,对于自己本无知的东西,假装以熟悉的态度去接触,直接反映出儿童们探索的心理动态,也展露出他们潜在的创造力。
以上儿童天性的所述,无论是对生活方式的再现,性格特点的刻画,还是对于心理动态的描绘,其都是既有区别又有共融的。儿童舞蹈则是将这些要素移情于作品中,再现童真童趣之时也让观众童心焕发,沉浸其中。
三、“童真童趣”才是少儿舞蹈编创的细水长流
少儿舞蹈在创作的过程中极易出现“技巧化”的表演形式,不可否认,掌握好的动作技巧会使舞蹈锦上添花,整齐划一的动作也会带给观众更进一步的审美享受。但是,如若把过多机械的“动作”搬上舞台,那便是与儿童舞蹈的艺术特性背道而驰。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编导并没有完全认清少儿舞蹈的主体,很多编导在创作作品的实践中,对于如何把握、捕捉儿童的特点显得并不得心应手,有的甚至没有合理的思路。这种认知的偏差反映在编导塑造儿童形象时,不能准确地提炼儿童真实的生活原型,而将其运用到作品当中的时候,更无法将素材完美地与内容相结合。如此的创作过程当中,编导很容易产生断截式的迷茫感,不知不觉地为儿童舞蹈做了很多“成人化”的形式填充,使得最后呈现的效果差强人意。由此看来,少儿舞蹈编导一定要充分理解童真童趣的重要性,理解儿童特点、儿童形象是少儿舞蹈的重中之重,摄取儿童特点的原型以及准确利用儿童特征的具体内容,才是儿童舞蹈获得优势的先导,更是编导创作舞蹈作品灵感的源头活水。
优秀的少儿舞蹈作品不仅要充满孩子们的生活气息,具有时代感和观赏性,更重要的是,还要突出儿童的鲜明个性和思想内涵。首先,在对于作品内容进行编排时,要充分把握内在含义。如果舞蹈内容过于复杂,或者是舞蹈动作过于刻板,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致。所以,儿童的作品一定要充满童真童趣,能被儿童深刻理解,同时营造出良好的舞蹈氛围。编导在过程中把握“明晰性”的原则即可,梳理好合理的逻辑关系,设定好鲜明的情绪色彩,不必大费周章,作品一样具有艺术感染力。
其次,抓住儿童生活内容的“综合性”特点,虽然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但这无疑也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和余地。孩子们所感兴趣的神话、寓言,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以及孩子童幻世界的一切,都可以反作用于编导,带给他们更多的奇思妙想,创作出色彩纷呈的舞蹈作品。像《企鹅历险记》《我的游戏世界》《好饿的毛毛虫》等作品都是贴合儿童世界,深受孩子们喜爱的舞蹈。随着题材的丰富,我们的编创形式也可以更加多元化,除了喜闻乐见的抒情性、叙事体的舞蹈形式,还可将儿童生活原型的歌舞性转化成为表演题材,让孩子们边唱边跳,增加感染力的同时也提高审美价值,使儿童舞蹈的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化。
最后,充分体现儿童舞蹈“情感性”的这一艺术特征,舞蹈是“人体文化”与“情感符号”的高度统一,也是舞蹈艺术区别于其他人体文化的显著特征。与其让孩子们僵硬地去完成规程式的舞蹈内容,不如教会孩子们利用“本能”去体现“本心”。舞蹈《弄堂记忆》就是一个以情取胜的作品,该舞蹈从始至终没有任何巧言令色的表演形式和手段,只是单纯地表达了孩子们对于弄堂里童年的回忆。整支舞蹈简单而质朴,亲切而自然,却又有说不出的感动与深情,这便是编导的点睛之笔。让孩子们露出童真,完全受“心”的支配和驱使去起舞,用“心”去体验情感,用“心”去交流,用童真童趣去感染自己,感染他人。
少儿舞蹈是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是对社会时代的直接体现,编导在创作儿童作品之际,要准确地把握儿童的特征特点,并在作品中展现出孩子们的新文化、新面貌、新特色。好玩有趣的作品总会使孩子们爱不释手,也让观众百看不厌,儿童特点就是儿童舞蹈区别于其他舞种最直接最根本的支撑点。编导若能以自我的儿童化视角直面现实,在开发儿童天性的同时将其与舞蹈内容有机结合,诱发儿童的童乐性,展示作品的童趣性,激发孩子的童真性,方能做到作品的艺术美和情感美的和谐统一,从而使更多更优秀的作品纷至沓来。
四、少儿舞蹈“回归童真”的艺术途径
(一)以选材作为回归的切入点
舞蹈和其他人体艺术形式一样,都需要在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但从客观生活过渡到舞蹈艺术进而再构成一部完整的舞蹈作品,则需要一个漫长的“艺术化”过程,即对生活动作进行变形、概括和抽象的过程,同时还需运用恰当的编舞技法和表现手段才能完成最终的作品呈现。
少儿舞蹈中,编导在进行选材时则应该更多关注儿童的诉求,选择儿童喜爱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内容,营造轻松活泼的舞台氛围,使孩子们在缓解紧张之余更好地投入表演。这不仅使得作品更具童真童趣,也让儿童融入舞蹈的过程可以将自己的真性情酣畅淋漓地释放出来。以曹尔瑞老师的几部成功的幼儿及少儿作品为例,曹老师在谈及创作过程的时候最常提及的就是“坚持与孩子为伴”,只有这样,才能设身处地地感受的孩子们的真情实感,再将其转化成为孩子们喜闻乐见且充分体现童真童趣的作品。
曹老师的编创作品曾先后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纵观《孩子和光》《年画》《宝宝会走了》等几部作品,曹老师始终秉承着的信念和原则就是“用心和孩子舞蹈”。孩子们在“生活”中舞蹈,又在舞蹈中“生活”,充分回归到了自己的本真中,每一部作品都深受孩子们喜爱。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那么幼儿作品当然也是应当取自“幼儿生活”,如果想创作出孩子们向往并热爱的作品,那么就请和他们一同发现、察觉儿童视角的趣味与美丽吧。
(二)用道具增添作品的趣味性
道具在儿童舞蹈中是比较多见的,它能够丰富舞台元素,增加作品的表演效果,使作品呈现得更立体。除此之外,道具的添加还能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孩子们猎奇的心理需求。编导可以以此为媒介,赋予道具新的生命和含义,将道具设计到故事情节或者角色形象当中,通过道具间接激发孩子们的表现活力,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如曹尔瑞老师的作品《贪吃猪宝贝》《玩具店之夜》,将孩子们的形象塑造成他们认为有趣的事物,并运用夸张的道具使孩子们融入其中。《玩具店之夜》中的各类道具更是应有尽有,小蜡笔、小青蛙、小闹钟、小积木、变形金刚、小玩偶等等都是孩子们日常的玩具,整个作品当中围绕不同玩具的特点进行模仿和展现,当孩子们一涌而出的时候,瞬间让观众们感受到满满的童真,孩子们一起与玩具互动,大声喊着“我可喜欢你,你也喜欢我?”每个孩子们的脸上都是惊奇与开心,整个作品的氛围无与伦比的风趣。
(三)以感知代替知识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少儿舞蹈总是以“知识技能”为中心,即让孩子们在还未完全认知舞蹈本质的状态下模仿舞蹈动作,这种形式一直根深蒂固于我们的教学和创作中,其脱离真实体验的表面形式更是少儿舞蹈当中的致命伤。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生命的个体,对于不同事物,他们都有各自的体验与感知,这对于其本身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发展和享有价值。“回归童真”的根本途径就是还原儿童的本位感知,编导要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其兴趣与爱好,引导孩子们观察体验生活与舞蹈的关系,从而学会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思想情感。
曹尔瑞老师说“儿童是天生的舞蹈家,要让她们在艺术舞台上自由自在地舒展自己”,因而她非常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情感表达,不一定是非要在舞台上的表现与表达,更关注的是孩子们日常情绪的表达。舞蹈教学和排练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件枯燥及辛苦的事情,把握好孩子们的每个阶段或者对于某些事情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表达,然后张弛有度地运用到舞蹈编创当中去,让孩子觉得就像跟着老师做游戏一样。针对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曹老师的编创作品还在不同程度的基础上注入一些“语汇”节奏背景,比如“好吃”“加加油”、疑问和大笑的声音,又或者是让孩子口号式的喊出来,在提高注意力的同时又充分地释放自己的激情。孩子们跟着音乐去共同表达情感,而不是机械化地完成舞蹈动作,曹老师说这是她与孩子一同去发现美、表现美的形式,也是她和孩子们最开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