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互动中鄂伦春民歌的嬗变

2022-11-13

戏剧之家 2022年7期
关键词:鄂伦春人鄂伦春鄂伦春族

李 烨

(湖州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鄂伦春民歌在伴随着民族文化嬗变的过程中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游猎时期、向农耕时期转型的阶段、现代农业阶段。

一、鄂伦春人独自生活期的民歌

游猎时期的鄂伦春民歌主要反映了鄂伦春族人民生活的状态,在这一时期大部分的鄂伦春族人民都处于原始生活的状态。其民族音乐深受游猎的影响。音乐形态多为柬达温、摩苏昆以及歌舞音乐。

柬达温属于山歌和小调类型的民歌,在内容上大多描写鄂伦春人民的日常生活与劳动故事,以歌谣的形式生动地记录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因此数量相对较多。《猎物大家分》便是这一时期较为典型的民歌,其中“打来犴达犴打来鹿,猎获鹿猎获犴”这一句歌词呈现出英勇的鄂伦春人民为部落猎到足够食物的场景,而歌词也展现了鄂伦春猎人狩猎的对象;“猎物分给大家,老人寡妇都有份”这句歌词不仅反映了鄂伦春人民平等分配的习俗,也从侧面赞扬其良好的相互尊重的美德;而“剩下瘦肉换粮食,留下兽皮换食盐”表明,即使在独自生活时期,鄂伦春族也已经出现了简单的物品交换,但这一时期鄂伦春族总体上仍处于封闭阶段,与外界其他民族交往甚少。

歌舞音乐与柬达温有着很大的差别,其音乐中所描述的内容更加广泛,除了记录鄂伦春人的日常生活,还记载着鄂伦春族独有的宗教仪式和鲜明的民间习俗。大多数情况下,鄂伦春人常用萨满鼓对歌舞音乐进行伴奏。而提起歌舞音乐,就要提起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古伦木沓。“古伦木沓”为鄂伦春语,意为祭祀火神。由此可知,这个节日是在火神祭祀中逐渐演变而成的。自古以来,每当节日降临,鄂伦春族家家户户都将篝火燃起,焚香跪拜,虔诚祷告,以求火神庇护家人健康平安。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一种世代传承的民间习俗。后来,鄂伦春人民逐渐离开“撮罗子”,到城镇居住,但每到古伦木沓节,人们总会在晚上燃起篝火,请萨满跳神,祭拜祖先和神明。

而在两类音乐之外,还有记载着神话传说或阐述身世的摩苏昆。一方面,鄂伦春人民生活的食物来源多为狩猎,其生活条件艰苦,而且生活状态也很单调,对抗山间野兽袭击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的能力较弱,很多时候甚至无法抵抗,人们往往将希望寄托于神灵、英雄或信仰,希望能够得到救赎,这是摩苏昆这种音乐题材出现的原因。《英雄格帕欠》是歌颂英雄与黑恶势力对抗的典型例子,这首民歌体现了英雄的斗争精神和心系族人的悲悯情怀,歌词中存在很多关于“合力战斗”的词句。在早期的鄂伦春民歌中也存在着众多关于英雄合力战胜黑恶势力等情节,这些歌谣反映了鄂伦春族不屈不挠、团结一致、奋勇抗争的审美品格。“英雄的出生伴随奇迹”“合力战斗”等在北方少数民族所流传的神话中屡次出现,究其原因,这一类题材代表了大部分北方少数民族早期的共同理想:对英雄的尊重与敬佩,对神明的渴望与憧憬,注重族人之间的团结合作。例如《英雄格帕欠》《波日卡内莫日根》等作品所呈现的英雄形象全都是鲜活生动的,而顺应当时鄂伦春社会的制度,歌谣中的英雄大多为集体主义式的英雄,这些英雄人物也反映出鄂伦春族对于英雄信仰的审美文化。鄂伦春族对自然的尊敬是其代代传承中意识情感的真实写照。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民族精神思想密切相关,因为人民所信仰的神明只存在于思想世界之中,鄂伦春人表达对自然万物的感慨大多以歌曲的形式出现,而又将其转化为民间口头文学。

另一方面,鄂伦春人民喜欢用歌唱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情绪,用歌唱的方式倾吐和传播自己的经历或者身世。“摩苏昆”演唱的内容大多是演唱人的自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其演唱风格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见山唱山,见树唱树,见河则歌颂河流”。民歌《我要娶走你的女儿》是很典型的婚嫁歌,常在鄂伦春青年提亲时唱,由男方先开头,姑娘的家人则会随时附和歌唱。这首歌没有固定的歌词,而娘家人是否允许姑娘嫁给提亲的青年就会在唱词中表达出来,可以说,这首歌将青年提亲时内心紧张而又充满期待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现了现场热烈的气氛。“摩苏昆”这一音乐形式是鄂伦春人民抒发内心情感与歌颂自然神灵的载体,听众可以感受到歌谣在讲述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

二、鄂伦春人与其他民族接触期的民歌

在向农耕时期转型的阶段,鄂伦春人民的生活逐渐由游猎生活转变为农耕生活。在这一转变时期,鄂伦春民歌不仅受到游猎时期精神、生活状态等方面的影响,还受到农耕生活这一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一时期发生较大变化的两类民歌分别是柬达温和摩苏昆。

柬达温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出现了新的题材,对传统的劳作方式和生活状态进行怀念和感悟,同时也对新的生活进行赞扬;二是在音乐形态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游猎时期,鄂伦春族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与外界交流甚少,逐渐转变为农耕生活后,鄂伦春族增加了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而音乐作为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其他民族或部落的影响。从这一时期开始,在与不同民族的互动中,其他民族的音乐元素开始融入柬达温音乐的曲调歌词中。经过漫长的定居,大部分的鄂伦春族人民逐渐与汉族人居住在一起,生活方式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在民歌《生活变了样》中,“住在荒山撮罗子里,受尽苦难受尽风霜”和“如今我们住进了新房,吃大米吃白面生活变了样”两句歌词反映了鄂伦春人民的生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曲调依旧沿用了游猎时期传统歌谣的曲调,但歌曲充满了欣欣向荣的节奏感和律动感。从歌词“吃大米吃白面”可以看出,汉族饮食文化对鄂伦春族的影响。游猎时期的鄂伦春族人民大多“食兽肉,衣兽皮”,这样的风格与其生存环境相关,鄂伦春人大多居住在山中、森林中,生存环境并不适宜耕种,在后期鄂伦春民歌中出现的“米面”大部分是受汉族饮食文化的影响。

摩苏昆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主要依赖于游猎时期的口头文学,内容大多是传播者自身惊心动魄的历险经历以及对神明的信仰和崇拜。农耕时期的生活形式相对于游猎时期更加安定平和,大部分说唱歌手的能力和歌曲的内容也相对减弱,随着时间的消逝,摩苏昆这一音乐类型开始逐渐退出鄂伦春民间音乐的舞台。

对于摩苏昆这一音乐形态逐渐消失在人们眼中这一事态,摩苏昆传承人——莫宝凤感慨,“由于鄂伦春族没有文字,我的说唱又局限在民间,许多作品还没得到记录和保留就已经被遗忘,令人遗憾,也只能盼望着有人把这些宝贵的作品继续传承下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鄂伦春族老一辈的民间艺人、民歌传承者相继离世,这也对鄂伦春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通过我国相关部门的不断努力,鄂伦春民歌一直存在于大众的视野中,没有彻底消失。同时,这些无价的民族文化获得了更好的传承与发扬,更多的人开始了解鄂伦春民间文化的真正含义。

现阶段,鄂伦春民间音乐——“摩苏昆”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摩苏昆作为鄂伦春的文化瑰宝,其继承者自身所具备的能力非常重要。现在,国家对于这些珍贵的文化越来越重视,摩苏昆这种鄂伦春民间音乐不仅出现在民间活动中,而且也通过开设教育机构这一方法进行传播,许多鄂伦春群众建立了鄂伦春民间音乐的学习班,这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承方式。学习班作为知识传递的媒介,不论是鄂伦春族的孩子们还是其他民族的孩子们,都可以在这里学习,了解鄂伦春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民族文化。

三、鄂伦春人与其他民族互动中的民歌

在现代农业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鄂伦春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鄂伦春族与更多不同的民族进行互动交流,鄂伦春民歌得到了广泛传播。在传播过程中,鄂伦春民歌也受到了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的加工。正是因为不同民族的加工、润色,鄂伦春民间音乐丰富了现有的演唱模式,并通过多种方式和传播途径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因此,同最早的游猎时期相比,鄂伦春民间音乐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在音乐曲调上,因为吸收了不同民族音乐的旋律,很大程度上扩展了鄂伦春民间音乐的内涵和形式,使其音乐思想更有深度,同时,鄂伦春人的思想更加开放,此时民歌逐渐出现了男女平等的新思想,这是对鄂伦春民间音乐思想变化的重要记载。另一方面,音乐的内容变得更加广泛,也与更多事物进行融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一时期比较有名、传播范围较广的音乐有《鄂伦春妇女》《岭上人家》等。

在现代农业时期,鄂伦春民歌已经不再一味对传统音乐进行继承与传播,而是在不同民族互动中注入新的血液。无论是传统民歌,还是经过创新改良后的民歌,都使用了大量的比兴手法,这可以有效地将当代社会所提倡的精神体现出来,不仅加深人们对民歌中所包含精神的认识,还使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印象。另外,在民歌创作过程中,歌词部分还运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使整部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大大提升,并将鄂伦春族粗犷鲜明的生活风情展现出来,使其再次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下文以儿童歌曲《鄂伦春小唱》为例,简要分析。

《鄂伦春小唱》是一首北方大部分地区的人民耳熟能详的儿歌,这首儿童歌曲也曾被选入小学音乐教材中。这首歌曲在鄂伦春传统音乐曲调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歌词由王肯创作,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汉语儿歌代替了传统的鄂伦春语言,使其更加便于理解,增加了传播途径。这首儿童歌曲描述了鄂伦春族人民早期的狩猎生活,族人勇敢朴实,勤劳向上,抒发了在党的领导下,鄂伦春族人民走向更加美好生活的喜悦以及认真的生活态度。《鄂伦春小唱》现有三个版本,分别为:最初的儿童合唱版、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飞改编的二胡独奏版和电视节目《中华好民歌》中周瑜所改编的版本。

《鄂伦春小唱》在最初版本中共有三段歌词,其旋律皆相同。儿童合唱版是最初的一个版本,这一版的歌词中出现了对比和重复的手法,这样的歌词组合符合传统的鄂伦春人民即兴演唱时的习惯,也可以看出最初版本在曲调和歌词方面大多沿用鄂伦春传统民间音乐的形式,最大的变化是汉语歌词替代了鄂伦春语歌词。与最初版本相比,宋飞女士改编的二胡独奏版最大的变化是曲调发生了转变,因此,这一版本的乐曲比最初合唱版短,只有四十几秒,节奏速度皆变快,通过二胡本身独特优美的音色营造出鄂伦春人骑在马背上追逐猎物的气氛,使听众们可以更加欢快地感受音乐。而第三个周瑜所改编的版本与之前两个版本相比稍显复杂,歌曲中融入了很多现代音乐的元素,并尝试加入了摇滚元素,赋予传统民歌新的气息,让更多年轻人喜欢并且想要了解这一古老的音乐文化。就继承与发扬鄂伦春传统民歌来说,这是一个优秀的例子。在传统音乐中融入摇滚等新鲜的现代音乐元素,可以使民歌更好地走向听众,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完成了一次真正的民歌传承。

四、结语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鄂伦春民歌在嬗变的过程中扎根于历史文化的土壤中,从而拥有着鲜明且独具一格的艺术特征。虽然过去在恶劣环境中所依赖的生存技巧早已遗忘、曾经熟悉的生活环境在慢慢消失,现代文明的便捷生活方式和不同民族互动中文化的交融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鄂伦春人民。但无论如何变化,鄂伦春民间音乐的文化形态没有脱离最初的模样,依然保持鲜明且独具一格的精神印记。

猜你喜欢

鄂伦春人鄂伦春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狍皮袍纹样研究
鄂伦春族的“雪屋”
亲亲的鄂伦春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从《最后的山神》看鄂伦春族民族文化变迁
鄂伦春:用一杆枪,作春天的诗
论鄂伦春族生态意识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鄂伦春小夜曲
倾情浇灌艺术花:记鄂伦春族老教师陈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