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一个人的朝圣》中的自我救赎与再成长

2022-11-13乔沛然

戏剧之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哈罗德朝圣戴维

田 悦,乔沛然

(1.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59;2.东北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04)

《一个人的朝圣》是英国BBC 资深剧作家蕾秋·乔伊斯于2012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同年入围布克文学奖及英联邦书奖,并被誉为2013 年欧洲首席畅销小说。其英文名称为“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哈罗德·弗莱不可能的朝圣”。而小说的结局却是一个历时87 天,从英格兰最西南徒步627 英里到英格兰最东北的朝圣之旅。65 岁的哈罗德完成了看望患病老友最后一面的历程。女作家乔伊斯运用朴实的语言、细腻的描写、镜像拉伸的手法令主人公哈罗德回忆起自己的一生,解放了自己过去二十多年来努力回避的记忆,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激发了哈罗德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旅行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使哈罗德认清了生活的本质,特别是在几位女性的帮助下,哈罗德重温生活的美好,慢慢完成了心灵的自我救赎。

一、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责任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机体、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认知,其中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控是其重要内容。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自我意识与人的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并且儿童时期的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个人的朝圣》中的主人公哈罗德从年少时期就经历了母亲的离家出走、父亲的冷漠遗弃,他自己生活在阴暗与恐惧中无法释怀,从小身心就带上了被遗弃的烙印,没有人喜欢。自己从儿童时期就得不到别人的关注,也无法了解人在不同时期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安身立命之道——保持低调,做个隐形人。”没有个性,没有特征,没有同龄人正常的意识觉醒和感悟,即便哈罗德成人后,他按部就班地找工作—娶妻生子—赡养家庭—退休,但有时他发现“早年的沉默一直跟着他,进了他们的房子,藏身在地毯下、窗帘后、墙纸内。历史就是历史,你无法逃离你的出身,就算你戴上领带你也不会改变。”“沉默”的哈罗德由于缺失父母的关爱而停止了自我的成长,无法理解责任之重。在他的儿子戴维儿时的一次溺水事件里,哈罗德没有及时下水相救却在岸边停下来弄他的鞋带。无情?冷漠?反正结果是救生员救起了戴维,从而导致了父子间的深度隔阂,因为这种遗弃感迁移到儿子戴维心里。戴维长大后,虽然读完了剑桥大学,但一直以喝酒、吸毒等消极的反抗方式对抗着自己“沉默”的父亲,以致后来抑郁症发作而自缢身亡。哈罗德的沉默、平庸、麻木、机械仿佛是这个故事中父子关系的宿命。究其根本原因,哈罗德没有自我意识,不知道如何表达自我,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交流,更何况是如何承担一个好父亲的责任!害怕、担心、无助一直围绕着他。但从他收到好友奎妮的来信,并且坚持看望友人的历程中,他逐渐打开了心扉,逐渐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不断得到很多人的帮助与鼓励,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思考了很多可以化解矛盾以及勇于承担父亲责任的方式。这种内在的勇气和力量,来自对生命的尊重与责任,也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哈罗德的妻子莫琳在朝圣前是一个自私的人。她自私到过度宠爱儿子戴维,无条件地赞同儿子的任何行为,从而维护他们母子的“亲密”,而家里只要出现不和谐的声音,她会随时随地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哈罗德的行为,二十多年的谈话总是以“我不这么认为”而结束。直至戴维离世,莫琳认为作为父亲的哈罗德难辞其咎。莫琳的自私、冷漠,严重地伤害了她与哈罗德之间的关系,导致家庭问题激化,生活压抑,痛苦不堪。但正是这场突如其来的朝圣之旅,不仅改变了哈罗德,也促进了莫琳自我意识的觉醒,她开始思考自己对婚姻、对丈夫、对儿子的责任。伴随着哈罗德的旅行,莫琳也开始反思自己语言行为的不当;学会理解哈罗德的身世背景造成的性格缺陷;学会从哈罗德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对婚姻的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赢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态主义的发展衍生了生态哲学、生态神学、生态文学、生态艺术等领域,促成了生态文化的产生。生态文化从精神层面上促进环境与教育、科技,生态与哲学、神学、文学、艺术的交融,其中,生态文学是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学的特殊性在于迫使人类从人与自然的对抗—征服—报复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重新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诉求,以文学形式表达出来。生态文学侧重激发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在情感反应,或对人类与自然的困境加以审美的解答,并探索人与自然发展的新伦理。女性作家乔伊斯将生态文学的主题巧妙地运用在《一个人的朝圣》中的自然描写段落中,安排哈罗德在一个人的朝圣之旅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大自然的爱与力量,接受大自然的阳光与阴暗,温暖与寒意,舒适与挑战。众所周知,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不仅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也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精神归属。人的自我意识在对大自然的顺应与抗争中得到展现与觉醒。哈罗德的人生创伤导致他一直生活在自我否定、自我疗伤的循环里。为了给友人带来求生希望的一次徒步之旅将这位自我封闭、沉默的老人带入了活力盎然的大自然中——沿途的植物、花卉、旷野、高峰、森林、河流、谷地、浅滩以及难以名状的事物,都像是生命的种子在发芽,重新激活了哈罗德的生命!他竟然买了一本《野生植物百科辞典》,认出了数不胜数的植物。作家笔下“一云云黄色连翘,一道道紫色庭霁,都叫人惊诧不已。嫩绿的杨柳风中微摆,流光溢彩……聪明丰富的新生命一下子把哈罗德弄得眼花缭乱。”大自然用它温柔的色彩,使哈罗德重拾对自然的陶醉与激情,令他回忆起曾经的美好岁月。一辈子生活在家—车上—酒厂三点一线的“沉默”的哈罗德终于可以走出曾经的桎梏,自我意识在接近大自然的进程中得以舒展。不再担心自然界的危险与冷酷,能够安心适应野外的生活,对哈罗德来说意义非凡!

三、女性之光的鼓舞与影响

女性作家借助女性的力量为主人公哈罗德的朝圣之旅添砖加瓦,引领照明。在哈罗德的成长过程中,他那个冷酷无情、自私狭隘,毫无责任感的母亲在他儿时没有给他带来女性的光辉,而在他成人之后的再成长的道路上,却体会到了女性的善良、豁达、爱心、召唤。哈罗德在酿酒厂工作了40 多年,一直默默无闻,没几个朋友。工友奎妮是一个朴实、善良、替他顶过罪的姑娘。作家安排这样一个女性的临终告别信,直击他的内心,因为他觉得写几句安慰的话不足以表明他的真实心意。但当时他仍有点茫然,不知所措。紧接着在经过加油站的时候,加油站的女孩儿说:“人的大脑里有太多的东西,我不明白。但是人都有信念,只要你相信她能好就可以了。”这一句鼓舞的话语犹如一束光照亮哈罗德的内心,他毅然决定徒步去探望他的好友,并且坚信只要他走一天,奎妮就会多活一天。接下来遇见的餐厅女服务员也对哈罗德说,“我一直很想试一试,但是从来没有成功地开始过。人的一生需要疯狂一下,要不日子就没有盼头了!”确实,从平庸到拖延,人就是这样拖拖拉拉一辈子。旅程中的艰难使哈罗德的双脚溃烂,但是他得到了一个来自斯洛伐克的女医生玛蒂娜的帮助。尽管她的生活也是那么困顿、拘谨,但女性的亲和、涵养以及细致的救助和安慰,使得哈罗德的精神萌发了新生的力量。尤其在旅程的后半段,哈罗德也崩溃过,他也想就这样放弃,回家。他在给莫琳的电话中说,“我是不可能做到了,我不想继续走了。”那个曾经对他很漠然的妻子,由于内心的自我救赎和觉醒竟对哈罗德大喊“继续走,别停下来,还有十六英里就到贝里克了,你可以的!走下去……”在自己失意和沮丧时,能得到妻子的支持和鼓励,还有什么比这更宝贵,更动听的言辞呢?而此刻的莫琳也非常渴望哈罗德能马上回到家!然而她也知道,如果在目标很近的情况下让他放弃,他的余生都会后悔!爱他(她)就要彼此了解,希望他(她)余生没有遗憾。最终莫琳陪同哈罗德探望奎妮,完成朝圣之旅。两人也从此解开了心结,彼此接纳,心灵得到了救赎。在小说结尾处,两人手牵着手,沿着海岸,伴着浪花,笑意盈盈。

四、结语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过无数个十字路口,有时会彷徨,有时会无奈,有时会沮丧,甚至遗憾!不论是人际交往,还是日常处事、婚姻生活等,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麻烦,遭遇变故。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内心装满爱与信念;面对现实,积极把握,什么样的人生都会有最完美的结局。无论自我救赎与再成长的感悟来得多么晚,但对于个人的意义与价值都会不同凡响,令人赞叹!

猜你喜欢

哈罗德朝圣戴维
《一个人的朝圣》:在路上,重拾遗失的美好
布依少女
朝圣
哈罗德的帽子
生活中的爱与宽容
御风而行的朝圣之旅——青海湖骑行记
LIKE BUTTER FOR THE SOUL 朝圣之旅
接力棒
礼品变废品
各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