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脸》:巴蜀文化背景下的儿童戏剧与教育

2022-11-13邱龄浩

戏剧之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水上漂狗娃变脸

邱龄浩

(辽宁大学 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在中国传统戏剧中,脸谱常用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与思想感情。“变脸”作为川剧的表演特技之一,通过脸谱的转变,来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常常用于塑造人物。川剧《变脸》以“变脸”为名,一方面意在表现小女孩狗娃和变脸艺人水上漂之间,围绕变脸这门技艺所展开的故事,另一方面意在表现社会各阶层中那些会“变脸”的人,也通过人物的“变脸”来展现旧社会的黑暗并加以讽刺。

整部戏剧带有浓厚的川蜀地区地域色彩与戏剧语言特色,作为一部儿童戏剧,川剧《变脸》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其文学剧本中的第二场,也被收录于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之中。

一、川蜀地域文化氛围

儿童戏剧《变脸》围绕川剧表演的“变脸”特技,依托小女孩狗娃的人生遭遇,向观众展现了川蜀地区的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

(一)戏剧场景与戏剧语言设置

在戏剧场景设置上,在戏剧的开场,导演设置了纤夫拉船的场景,以在舞台上展现川蜀地区的劳动人民拉纤的生活场景,营造带有浓烈的川蜀地域色彩的人文环境,并结合川蜀人民安逸的生活习惯,以及对于茶馆的喜好,在戏剧中搭建了“茶馆”“戏台子”这样的场景。

在戏剧语言设置上,剧作家充分运用了四川方言,通过极富地域性的唱词,带观众走进一个独具四川特色的市集。如:

“跑滩要跑!叫卖要叫!闹台要闹!高腔要高!……请尝川味红海椒!”以此引出了水上漂的川剧变脸绝技,也为这部戏剧作品注入了更多的生活气息,更体现了四川人民豪爽的性格与洒脱的气质。例如水上漂与梁素兰在茶馆喝茶时,用方言与唱词轮番进行交流,以及水上漂一直挂在嘴边的那句“有茶壶嘴嘴儿没得”,这些戏剧语言带有四川话独有的语音语调,显得十分生活化,更贴近观众的生活,也使得整部戏剧都带有强烈的川蜀地域特色。

(二)“帮腔”的设置

川剧大师张德成说:“要懂得川剧,必须先懂得高腔,要研究川剧,首先应该研究高腔。”而帮腔则是川剧高腔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类似于“旁白”的存在。

在戏剧语言中,旁白作为人物语言的一种,是角色暂离对话场景,转而对观众或自己说的话。旁白通过声音来交代剧情,帮腔常常用来推动戏剧发展,解读人物内心,帮助人物说出他们不能说的话。

戏剧《变脸》对于帮腔的运用,也充分体现了“旁白”缩短情节的功能性与烘托气氛的抒情性。

帮腔在戏剧开场的唱词:

“道琴一响话沧桑,返璞归真唱善良,请君试问川江浪,人情与之谁久长?”提到了“川江”,在开场即让观众明白,这是一个发生在巴蜀地区川江周边的故事。同时在唱词中也点明了主题,即“人情”。在开头即对观众提出问题,引发观众对于人性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思考,让其随着戏剧情节的发展自己对这个问题进行解读。

在《变脸》中,帮腔还对人物动作进行了解读,例如,狗娃在水上漂睡着之后,拿出了脸谱,想要自己琢磨,帮腔即说道:

“娃娃好奇探秘密。”

唱出了人物的内心想法,也推动了剧情发展,缩短了情节,加快了戏剧冲突的发生。

《变脸》中,对于帮腔的运用最特别的一点在于,水上漂想要抛弃狗娃时,帮腔从台前走到幕后,为狗娃说情。

“啊!帮腔帮她说句话,幕后走到台前来!满场观众也悲哀,要求老汉留女孩!”

其中帮腔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观众表明了立场,同时,帮腔的唱词与行动也反映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并且引导观众的心理情绪变化,增加了舞台上演员与观众的互动,令观众参与到表演之中。

帮腔的出现与行动,也使得戏剧《变脸》打破了写实主义所强调的观演关系中的“第四堵墙”,达到了布莱希特表演体系所强调的“间离效果”,使戏剧成为可以直接对话的写意性、开放性戏剧。打破了观众的沉浸幻觉,让观众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表演,对表演中发生的事进行思考。

二、儿童戏剧艺术特征

笔者认为,只要其出发点是为儿童服务,那么一切反映儿童生活并为儿童所接受和欣赏的戏剧都可称为“儿童戏剧”。川剧《变脸》反映了小女孩狗娃的童年生活,故事内容十分浅显易懂,能为少年儿童所接受,因此可以被称为“儿童戏剧”。

(一)儿童戏剧特征

儿童戏剧与其他戏剧相比,其特殊性表现在接受群体上,即为3-12 岁的儿童群体。因此儿童戏剧的创作,要考虑儿童群体的心理接受能力与审美需求。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儿童性”。

《变脸》的儿童性体现在通过川蜀方言戏剧语言的运用以及具有川蜀地域特色的场景铺设,使得戏剧情节浅显易懂,戏剧表现形式更加活泼鲜明,以及让戏剧所体现的情感十分淳朴真挚,观众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在情感上,《变脸》主要围绕狗娃与水上漂这对爷孙之间的真挚的情感展开叙述。结合当今社会,儿童多为祖父祖母带着长大的,往往祖孙之间有着很深厚的感情,所以川剧《变脸》也能让许多少年儿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一定的演出效果。

美国著名的戏剧学者格林·威尔逊曾经说过:“幻想和游戏的一种正规化形式,就是戏剧。”在儿童戏剧中,为了贴合少年儿童的审美趣味,常常采用游戏的表演方式,也通过游戏来增加与观众的互动。例如在儿童戏剧《马兰花》的表演中,逃跑的猫会藏在观众席中,少年儿童观众会帮助演员来抓捕逃跑的猫,从而达成互动。在《变脸》中,运用“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这样类似于“你拍一,我拍一”的游戏形式,加之富有四川地区传统意味的游戏唱词,展现了狗娃与水上漂这对爷孙日常亲密的行为,与水上漂对于狗娃这个“孙子”的喜爱。

而在儿童戏剧中伴随着游戏,也常常有着夸张的戏剧动作,例如唱词到“小小船儿漂荷叶”这一句时,狗娃的动作更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也使得狗娃稚嫩、充满童趣的形象呈现于观众眼前。还有在捉迷藏时,狗娃躲在水上漂后面,两人夸张的动作展现了儿童在游戏时开心的神态,也将水上漂对于狗娃的宠爱展现出来。

(二)儿童戏剧的教育功能

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不断优化,“大语文”的教学趋势不断深入,在我国,一部分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幼儿园已引进了“教育戏剧”这一课程,将幼儿喜爱的故事绘本改编为戏剧的形式,让幼儿参与表演,并在表演中学习知识,增长个人见识。在小学与中学的语文教材中也收录了许多的戏剧剧本,例如王尔德的《快乐王子》等。总体呈现出“戏剧进校园”这一趋势,也体现出现今时代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戏剧教育。《变脸》文学剧本中的第二场也被收录于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

在《变脸》中,儿童戏剧的教育作用体现在戏剧中对于传统文化与技艺的传承。为了避免变脸技艺的失传,水上漂努力寻找着自己的下一个传人,狗娃对于变脸感兴趣,想要学习这个技法,也体现了对于四川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精神。这其中的传承精神极富教育意义,同时有利于提升少年儿童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

儿童戏剧也是培养儿童精神品质与生活习惯的重要手段之一。《变脸》中,通过对川江边上拉纤的纤夫、集市上兢兢业业卖货的劳动人民、卖艺为生的水上漂还有在社会底层生活的狗娃的描摹,体现了四川人民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品质,与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变脸》中狗娃作为乖巧可爱、知恩图报的艺术典型,可以让儿童进行摹仿,并在摹仿中学习人物身上的可贵精神品质。

余秋雨在《世界戏剧学》中指出“戏剧是学习语言最好的方式和手段。孩子们在真实的语言交流场景中以戏剧角色的身份去听和说,这尤其符合儿童学习发展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戏剧教育在儿童教育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语言发展具有差异性,体现在语言获得的早晚与语言发展水平的高低上。不同民族、地域的语言有着个性差异。戏剧《变脸》中,趣味性的戏剧语言、丰富的四川地区方言的运用,使儿童在对戏剧中的人物行动进行摹仿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语言的教育。

《变脸》通过带有地域色彩的戏剧场景与戏剧语言设置,依托变脸艺人水上漂与狗娃之间动人的情感,为我们展现了民国时期川蜀地区的社会现状。通过戏剧语言与帮腔的设置,引发了观众对于“重男轻女”思想的理性思考,达到了布莱希特表演体系所强调的“间离效果”。

这部戏剧塑造了狗娃知恩图报的人物形象,对少年儿童观众起到了教育作用的同时,也通过“游戏情节”的设置与夸张的戏剧动作,增强了作为儿童戏剧的趣味性。

猜你喜欢

水上漂狗娃变脸
动物“水上漂”
坐什么船,和我一起“水上漂”!
阳光下
杜特尔特回国后“变脸”了吗?(社评)
土耳其的“变脸”幅度才是关键
希拉里缘何“变脸”
绕转小舌头
扶贫款
赌霸之死
吃馅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