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野下苏北大鼓的传承与保护
2022-11-13吴燕菊
吴燕菊
(宿迁学院 江苏 宿迁 223800)
苏北大鼓作为淮海地区的特色曲种有着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苏北大鼓的发展势头逐渐弱化,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还逐渐面临着后继无人、竞争实力微弱的困境,严重阻碍了苏北大鼓的传承与发展进程。这就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对非遗视野下苏北大鼓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予以高度重视,结合苏北大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苏北大鼓传承与保护路径。
一、苏北大鼓的起源及传承发展历程
(一)苏北大鼓的起源
关于苏北大鼓的起源说法不一,最普遍的一种说法为清代中叶鱼鼓演化而成,在艺人之间还流传着“丢下鱼鼓,改换大鼓”的说法。我国史料中明确记载着苏北大鼓是在清朝初年受到北方梨花大鼓的影响,起源于宿迁和睢邳等地。自20 世纪90 年代起,苏北大鼓正式在中国曲艺志中命名,其第一代始祖称之为“霍祖”。实际上苏北大鼓在苏北一带有着较高的知名度,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徐州、淮阴等区域的经济发展并不富裕,衍生了一大批靠手艺谋生的人士,因此苏北大鼓自产生以来便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周边区域也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普及度。最重要的是,苏北大鼓传承艺人的分布较为广泛,在传唱过程中其唱腔会与当地语调相结合,以此衍生出了形式多样的唱腔门派。
(二)苏北大鼓的传承发展历程
苏北大鼓在清末年间较为盛行,目前已成为淮北地区传承人员最多的特色曲种,且随着各地区域民族文化和艺人唱腔风格的不同,苏北大鼓逐渐形成了以张、沙、杨、韩、邰等风格为主的门派。在此过程中,苏北大鼓还衍生出了多种广受听众喜爱的名家曲目,如宿迁吴相国的《金枪北宋》、赣榆李开照、钱广英的《杨家将》《水浒》等作品都有着较高的流传度。在当时的历史年代睢宁张朝聘还与其父亲张云章和师傅倪志端广泛活跃于苏北、鲁南、皖北等区域,由于其推着特点鲜明的大篷车,因此被当地百姓称之为“张大篷”。与此同时,张朝聘以激昂优美的唱腔响彻苏鲁皖边区,其代表作《月唐》《岳传》更是细致传神、入木三分,在当地享有“盖八属”的美誉。又如,传承艺人潘福兰精通“全唐”“全宋”的唱法,其代表作《兵困皇陵》更是可唱半年之久,在表演过程中还伴随着打鼓、耍板等精彩绝活。最重要的是,艺人潘福兰在表演过程中尽管只敲击一鼓,但在听觉效果上却给人以数鼓齐鸣之感,其表演时还能用拇指弹起月牙简板,因而凭借这种精湛的艺术技法享誉“盖山东”“大鼓状元”等美称。
在民国初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的这段历史时期中,苏北大鼓的曲目愈发趋于多元化,而各种流派、名家、书目的诞生更是为苏北大鼓的发展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在后续发展过程中苏北大鼓还在原有基础上增添了平调、货廊调等曲调,因此在民间流传着“九腔十八调,争鲜又争俏”的美称。此外,在苏北大鼓发展过程中除“唐书”“宋书”等经典的历史题材之外,还塑造出了《卧虎山》《破孟州》等情节丰富、内容精彩纷呈的武侠、打斗书目。另一方面,苏北大鼓传承艺人的演唱技巧和艺术形式也发生了多种变化,从传统重说唱、轻表演的形式过渡转变成了说唱和表演并重发展的形式,在唱腔上则基于徐州分成了东、西两大派。其中徐州西部地区主要形成了以“西腔派”为主的唱腔形式,在听觉效果上呈现出了粗犷、雄壮的气势;徐州东部地区则属于“东腔派”,主打优美、典雅的唱腔形式,大体分为“以说为主”和“以唱为主”这两种派别。在此期间还诞生了宿迁陈克俊、陈克岭以及睢宁张家中、苏俊生等具有代表性的名家,成为有“鼓坛八大将”之称的领军人物。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使大鼓文化得以有效传承和发展,当时的大鼓艺人逐渐将大鼓文化迁移到了南方区域,使其在江南一带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在此期间苏北大鼓传承艺人一边历经抗战一边发展书目,旨在大鼓表演过程中寄托自身思想情感,也由此产生了大量著名的大鼓艺人。但在南北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下,大鼓艺术形式又被划分成了南北两大门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北大鼓又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进程,这种艺术形式也逐渐受到了党中央和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以此为苏北大鼓的保护与传承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在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民间艺人逐渐有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各种登记、培训、演出活动机会也层出不穷。自1951 年起成立了大量形式多样的曲艺协会机构,使苏北大鼓在艺术形式和演出组织结构上取得了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张家诚、郑良怀等老艺人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培养了大量诸如韩合标、张琴等新一代优秀的大鼓艺人,为苏北大鼓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此外,以徐州、连云港、淮阴等地为主的文化行政部门还记录与整理了大量珍贵的曲谱,使各种亟待抢救的传统大鼓书目得到了有效保存和流传。最重要的是,当地文化行政部门还大力支持文艺工作者和大鼓艺人不断创新书目,以此为基础创造出了《平原枪声》《烈火金刚》《新儿女英雄传》《剿匪记》等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书目,而处于宿迁、睢宁、邳县等地的大鼓艺人更是创新与研发了形式多样的表演唱腔和艺术形式,使传统枯燥乏味的悲调唱腔和曲谱转变成了有着喜怒哀乐等多种情绪的丰富唱腔与曲谱。
苏北大鼓在文革时间短暂地进入了低谷期,各地曲艺组织遭到了大力打压与撤销,尽管文革期后各地文化主管部门重新对大鼓艺人进行了登记与考核,但在此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大鼓艺人逐渐减少,自21 世纪以来大鼓艺术逐渐被遗忘在了快节奏的发展历史中,甚至是面临着衰退和灭亡的局面。
二、非遗视野下苏北大鼓的发展现状
在市场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日益增长,尤其在多媒体和互联网平台的支持下,社会公众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方式也愈发趋于多元化,无形中降低了社会公众听戏看曲的积极性,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苏北大鼓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苏北大鼓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尽管苏北大鼓在民间有着较高的流传度,其素材分布也较为广泛,但与苏北大鼓的起源、传承、发展相关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大部分文献资料主要是通过老艺人口头传承而来的,这也在无形中加大了苏北大鼓广泛发展的难度。其次,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社会文化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社会公众越来越青睐于网络文化,对苏北大鼓的关注度逐年递减。与此同时,尽管苏北大鼓早在2006 年就申遗成功,但在后期发展阶段可为苏北大鼓提供的动力源泉却有所欠缺,当地政府部门也并未从政策着手改善大鼓艺人的生活现状,导致大部分艺人只能通过表演大鼓的方式维持生活来源,在生活和表演之间反复周转。最后,苏北大鼓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鲜明的特点在于口耳相传,但随着苏北大鼓老艺人的相继去世,愿意传承与发展这项技艺的年轻艺人寥寥无几,长此以往很可能导致苏北大鼓这项艺术形式面临灭亡的危机。
三、非遗视野下苏北大鼓的传承与保护对策
开展苏北大鼓保护和传承工作时,必须全面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结合苏北大鼓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实践过程中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将国家非遗保护政策落到实处,当地政府部门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推动当地曲艺的可持续发展,成立专门的苏北大鼓研究机构或学习中心,督促相关工作人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收集与整合苏北大鼓文献资料。
第二,在发展势头良好的曲种或剧团带动下,将苏北大鼓与相近的小众曲种进行有机结合组建全新的曲艺团体,在突出强调苏北大鼓曲艺特色的前提下促进协同发展,为精品曲艺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全新的发展思路。
第三,加大高素质人才培养力度。在当地政府、专业院校、省市政府专业机构或苏北大鼓剧团的相互配合下成立专门的培训班、进修班,定期组织苏北大鼓传承人员参加教育培训活动,以此为苏北大鼓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人力方面的支持。
第四,不断拓展社会力量的捐赠与投资渠道,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加大政府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科学制定有利于苏北大鼓发展的税收政策,真正意义上维护现有苏北大鼓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五,传达教育部门提出的素质教育精神,将苏北大鼓的文化传承适当引入校园内部课堂,或者在各种版本的音乐教材中介绍苏北大鼓相关内容,同时依托于社区、集会等平台举办苏北大鼓表演活动,通过汇演展示的方式使社会公众对苏北大鼓有基本了解和认知,有效提高苏北大鼓在年轻群体之间的知名度。
四、结语
在非遗视野下推动苏北大鼓传承与保护工作的落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尤其在创新中华民族戏曲内容、促进民族戏曲音乐改革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苏北大鼓的传承与保护还有助于发扬当地特色文化、拉动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增长、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基于此,在苏北大鼓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必须全面贯彻落实该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针对苏北大鼓传承与保护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制定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苏北大鼓文化传承与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