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音乐剧)教学中彝族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以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表演系为例
2022-11-12冯晨卉
陈 欣,冯晨卉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的文化、艺术进一步交流融合。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所面对的挑战已不容忽视。在现代化进程中,普及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能增加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其中,彝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其丰富的文化形式与内容可为高校戏剧类专业提供较好的知识源泉与教学内容。同时,在高校戏剧类专业课堂上移植优秀彝族文化作品可更有效地传承与推广彝族文化。
戏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成分。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戏剧与其他文化成分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戏剧课堂上加入少数民族文化可丰富教学内容,也能对我国民族文化的推广与传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彝族文化进入高校课堂为例,用现代的方式来呈现彝族文化,可以使其突破传统推广视角的局限,换一个更加具有趣味与高参与度的方式,来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这更易于激发我国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热情。
一、戏剧课堂常态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认为,戏剧是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而高校戏剧专业是以培养合格的影视、话剧专业演员或从事戏剧、表演、语言类教学的专业辅导师资力量为目的的艺术实践类专业。其教学任务为培养演员塑造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并使之具有审美价值。高校戏剧专业教学内容大致分为声乐、台词、形体与表演四个方向。戏剧教育的功能是开阔学生历史文化视野,培养和建构学生的人文精神、创新精神。这阐明了历史文化对学生的重要性。
二、彝族文化与戏剧教学的有机结合
(一)民族文化传承
文化记忆是集体共有的知识,其中文化价值观是其具体体现。戏剧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对彝族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强化自己的文化记忆。通过对时空、历史、他人等的认知记忆,开拓艺术视野,建构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对彝族文化的认同,增加同理心,加强文化传承,进而促进民族共同体与国家共同体的生产与发展。高校艺术教育作为民族文化推广与传承的重要载体与有效路径,应将提升大学生民族文化修养,实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视为己任。
(二)彝族文化
彝族主要分布于我国川、滇、黔、桂四省。其中凉山彝族自治州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彝族文化历史悠久,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建筑与民族节日、民族风俗等方面都渗透着独特的民族风格与民族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留下了珍贵的文化宝藏。
(三)将优秀彝族文化迁移至戏剧课堂
在全球化背景下,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包括彝族文化,正面临消亡的生存危机。而这些优秀的文化是历史的相册,是民族记忆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对其进行推广与传承即文化寻根与坚守。
因戏剧艺术的专业特性,可将大量优秀文化作品直接植入,为戏剧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进一步推广与传承彝族文化,为其传播增加广度与深度。将彝族文化中的优秀艺术作品,迁移至戏剧课堂,一方面,在遵循戏剧艺术的教育规律之下,将现有的优秀的彝族文化转化为教学素材,丰富课堂内容,增加教学趣味;另一方面,能发挥彝族先人留下的智慧,开发现有彝族艺术作品的潜在能力,使彝族文化的价值更大限度地展现出来。
就戏剧课堂而言,其需要大量的其他艺术作为创作原材料。彝族文化中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戏剧、雕塑、建筑、民俗等文化呈现形式均可与戏剧教学相结合,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建构其知识体系。就少数民族文化与戏剧教育相融合来说,两者可相互贯通,相辅相成,互为内容,又互为表现形式。同理,将彝族文化植入戏剧课堂,可使其互为内容,互为表现形式。就目前高校戏剧专业课堂来说,西方戏剧和中国传统戏剧依然是主要教学内容,但笔者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戏剧要走向世界,民族元素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高校戏剧课堂引入优秀民族文化,可让中国戏剧教育更具普遍性,从而更好地走向世界。
三、戏剧课堂上彝族文化推广与传承的途径
(一)文学作品进入课堂
自古以来,文学作品均是民族文化与精神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例如,诗歌是民族文字与语言的精神载体。彝族作为一个诗性的民族,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一大批知名诗人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歌作品。如大凉山彝族诗人吉狄马加就以其独特的彝族风格登上世界诗坛。
在戏剧表演教学中,台词朗诵为演员基本功之一。而大量的诗歌作品为台词朗诵最直接的学习内容。在内容选择上,吉狄马加的《我,雪豹……》《母亲们的手》《做口弦的老人》等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均可作为教学材料。
以《火塘闪着微暗的火》这首诗歌作品为例:“我怀念诞生,也怀念死亡。当一轮月亮升起在吉勒布特高高的白杨树梢。在群山之上,在黑暗之上……我怀念,我至死也怀念那样的夜晚,火塘闪着微暗的火,亲人们昏昏欲睡,讲述者还在不停地述说……”在此段诗歌中,作者以细腻真挚的语言,将思念故乡的故事娓娓道来,既让观众从诗中引发情感的共鸣,又让观众产生对生活的思考与探索,从质朴的情感中,发现生活的哲思。将此段诗歌运用到戏剧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使其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吉勒布特”“火塘”等词汇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强其文化底蕴,抒发学生真实的情怀,同时对彝文化进行推广。
(二)音乐作品进入课堂
彝族音乐是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传承彝族文化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彝族人将当地的风俗与音乐形式融为一体,从而让人们用真实的内心情感与外界环境进行沟通。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继承并发展了较多脍炙人口的彝族音乐作品。从传统的经典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马儿快些跑》《情深谊长》等到彝族流行歌曲《阿杰鲁》《带我到山顶》等,都记录了彝族的历史、劳动生产、生活习俗、情感哲理等彝文化。
戏剧教学中的声乐教学即通过发声与歌唱训练,培养学生的舞台语言能力,为其在舞台上塑造人物形象提供语言声音条件。这要求教师巧妙地将民族声乐教材与流行音乐教材相结合,用科学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指导学生。在教材选择上要求尽力挖掘朴素的、有特点的、能够和学生产生互动的、真正调动学生情感的歌曲。这为彝族歌曲进入课堂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文化市场为各民族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会与舞台。加之当今音乐艺术的交流日益频繁,当下大学生特别是艺术类大学生,吸收中外音乐特别是流行歌曲的能力极强,速度极快。在当今乐坛,大凉山彝族音乐占有一席之地,已成为彝族原创流行音乐的代表。从曲比阿乌、山鹰组合、太阳部落等到如今的吉克隽逸、莫西子诗……彝族音乐人让彝族音乐再次站到了人们面前。其特征为通俗化、大众化、口语化、节奏鲜明、情感自然同时又具有一定难度。将脍炙人口的彝族歌曲引入戏剧教学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创造激情。既保留了教学中的民族声乐内容,又打破了传统。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发现,热衷艺术课程及艺术实践活动的学生,学业成绩往往更胜一筹。SAT 官方考试机构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的数据佐证了这一观点,在SAT 考试中,热衷艺术学习与实践的学生比很少参与艺术学习与实践的学生的总分高近100 分。由此可见,艺术实践活动对学生的益处。以实际教学为例,笔者在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表演系2015级与2017 级表演教学中,分别引入彝族歌曲《阿杰鲁》与《带我到山顶》进行声乐基础与和声训练,学生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获得了一些实践演出机会。如2016年全国彝历新年晚会与2017 年“宁远之南”晚会,学生与原唱同台演出,通过艺术实践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艺术创作热情。另外,两名学生于2017 年参加“中国彝歌会”赛事,取得了全国十强的优异成绩。诸如此类的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艺术创作、艺术生产、艺术鉴赏整个过程进行系统、综合性研究学习。通过对彝族歌曲的学习,学生亲身体验艺术生产全过程,科学、系统地把握艺术创造规律。
(三)舞蹈作品进入课堂
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舞蹈形式多样,多数模仿生产劳动动作而形成,如民间广为流传的“烟盒舞”“阿细跳月”“花鼓舞”与“达体舞”等。关于彝族舞蹈的特点(以大凉山彝族舞蹈为例),李远航老师在其发表的《区域文化视野下四川凉山彝族舞蹈的艺术特征》一文中提到:“一、腿部动作多而强韧;二、多携手或拍掌顿足;三、扣臂环舞踏歌;四、基本动作简单而组合繁多;五、祭祀舞蹈有较高的技巧。”
舞蹈为戏剧教学形体板块的中枢部分,是训练演员形体表达的较好手段。演员通过形体训练来加强对自身肢体的掌握与运用。戏剧形体教学的教材选择应具备较强的专业针对性与特殊性。在戏剧教学中,基于“戏剧情境”下的舞蹈训练极为重要。戏剧中的舞蹈更多的是在规定情境下展开的戏剧行动叙事性舞蹈。通过舞蹈来表现与阐明剧中人物性格、背景、剧情以及情绪等信息。
中国民族民间舞本身就是戏剧舞蹈训练的一部分。不同民族的舞蹈均是该民族的生活形态及风土人情的浓缩与提炼。彝族舞蹈中的劳动场景、祭祀场景、节日场景均能为戏剧教学所用。运用彝族独具特色的舞蹈可以训练演员的表现力与协调力,如通过彝族达体舞中的“速度、力度、幅度”来训练学生的肢体协调力,增强形体表现力。
(四)彝剧进入课堂
传统彝剧是彝族地方传统戏剧,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产生于彝族民间传统节日,是民间民俗活动的缩影。彝剧舞台注重渲染与烘托,以不同唱腔与剧情来展现彝族人民的生活与人物情感。剧情大多取自彝族经典著作或民间生活场景,主要代表作品如《半夜羊叫》《曼莫与玛若》《掌火人》等。另外,广义戏剧涵盖话剧、戏曲、电影、电视、音乐剧等。优秀的彝族戏剧作品还有电影《我的圣途》《天菩萨》,音乐剧《彝红》《博什瓦黑》《妈妈的女儿》等。
《戏剧人类学》中提到:彝族“跳虎节”,从当地彝民尊虎为“虎祖”来看,它是比较典型的图腾崇拜;从“虎祖”们表演交媾的情节来看,又具有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的特点。彝族人认为,“虎祖”教他们进行耕作,表演中遂有“虎驯牛”“虎栽秧”“虎打谷”等关于生产的段落,表明其间杂糅了农神崇拜的因素;同时,当地人又将虎视为保护神,在“跳虎节”时要到各家各户去“斩扫祸崇”,这一节目又与英雄崇拜相融合,其实也是一种原始的民族戏剧的起源。
以上都是构成戏剧内容的源头活水,也是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来源。在戏剧教学中,戏剧鉴赏是一项复杂的审美活动,是学生提高专业素养,揣摩人物形象,把握戏剧冲突的方法之一,是戏剧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演员通过戏剧鉴赏充分了解剧本、导演、演员等在戏剧行动中的作用与地位,同时通过戏剧鉴赏与戏剧批评建构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演技。
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将艺术鉴赏与彝族优秀艺术作品有机结合。组织学生观摩彝族电影、音乐剧等,并在观影(剧)后与主创团队进行艺术交流与沟通。如观摩电影《我的圣途》、音乐剧《彝红》《博什瓦黑》后,学生均提交了戏剧评论,从导演、镜头语言、演员演技、剧情主题、矛盾冲突等各方面进行理解与欣赏,以提高自身艺术鉴赏水平。
以下为学生影评摘录:“纯彝语对白、大量谚语警句、毕摩诵经祈福、主角的悲剧宿命都是对坚持信仰最好的诠释,给予当地大学生许多启迪。”(2015 级三班何林潇《我的圣途》影评)“红色背景下的彝风彝俗,演员表演真实质朴,观众随之动容……”(2015 级表演二班陈园园《彝红》观后感)“博什瓦黑——意为岩石上的龙蛇,寓意着生命和自然的轮回,诠释着彝族人民的生存历史……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原生态彝文化的魅力……一次次震撼我的心灵……”(2017 级3 班刘佳媛观彝族原生态音乐剧《我呼吸——博什瓦黑》有感)等。
学生通过观摩,从文化历史、作品主题、现实意义、演员演技、审美价值等诸多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褒扬、批判与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最终获得总体提升。
(五)现实意义
对美的鉴赏是全世界共通的,人的精神之美包含历史内涵和人生的意蕴。发掘中国少数民族的精神之美与审美价值的共通之处,是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之美的方向之一。笔者利用现有资源丰富戏剧课堂内容,引入彝族文化,通过对彝族音乐、舞蹈、戏剧、文学、民俗的学习,排练了一系列作品,如《不要怕》《越过群山》《东山美人》等,在中国彝歌会、四川残疾人文化艺术节等舞台上呈现。通过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其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以及社会责任感都大幅提高。
民族文化是祖先留下的瑰宝。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有责任与义务对其进行传承与推广。彝族文化进入戏剧课堂,让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得以突破传统推广的视角局限,换一个更加有趣和直接的方式来展现,更易于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及彝文化的兴趣。在不断了解民族文化丰富内涵与魅力的同时,通过创新与实践,将民族文化传承与推广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