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理论视阈下电影艺术的时尚传播力
——以《下妻物语》为例
2022-11-12秦晓娟
秦晓娟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 200093)
时尚作为一种与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的社会符号,是社会思想、价值观、美学倾向等要素的总和。20世纪初期,电影的诞生建立了新的时尚传播机制,其用戏剧化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思想感情,观众从脚本叙事中获得现实和情感共鸣,从影视表达上获得艺术共鸣。各式各样的电影表达放大了人物的细节,又留出遐想的空间,使得观众在品味角色魅力的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对某种服饰风格或生活方式的喜恶,通过追随和模仿行为,观众同作者一起才最终完成了作品,时尚得以产生与传播。
一、电影简述
由日本TBS 电视台、东宝映画联合制作发行的电影《下妻物语》于2004 年在日本上映,并入选《电影旬报》当年十大电影。电影热映之后,洛丽塔时尚文化开始于日本兴起,经过发展和传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亚文化圈层。
这部由岳本野蔷薇的同名小说改编、中岛哲也导演的电影,讲述了日本茨城县下妻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女生的故事。爱穿着梦幻洛丽塔服饰讲究精致生活仪式感的龙崎桃子(深田恭子饰)和穿着特攻服在飙车帮里周旋的白百合草莓(土屋安娜饰)在当地都是不被大众所理解的存在,两人初识的时候,还在飙车帮里的草莓觉得桃子一直活在自己轻飘易碎的梦幻世界,而桃子也并不清楚为什么草莓要这么粗鲁地飙车。随着二人彼此陪伴着经历对方的生活,两个有着完全自我人格的人学会了如何体谅与帮助他人。在影片的高潮,桃子开着机车将草莓从飙车帮的终极对峙混战中救出,最后桃子成为了她最喜欢的洛丽塔服饰品牌的设计师,而草莓则成为了品牌的模特。
Lo 娘(指穿戴洛丽塔服饰的女生)们将《下妻物语》视为洛丽塔意识启蒙之作,她们像影片中的桃子一样精心打扮着喝下午茶,但又与电影中桃子的孤独不同,喜爱洛丽塔裙子的人越来越多,下午茶也演进成为专属于lo 娘们社交的茶会。可以说,正是由于《下妻物语》塑造的人物形象、唯美场景和生活方式符合了部分女生的心理期待,使得她们产生认同感和能动的创造力,与创作者一同完成了洛丽塔时尚的传播。通过这一机制理解电影媒介的时尚传播力,可参考接受理论帮助我们看待电影文学与时尚传播学。
二、期待视野所面对的不同观众及时尚受众
姚斯和伊瑟尔等理论家在20 世纪60-70 年代确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理论,着重关注读者在艺术作品中所发挥的创造性作用。作品与作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微妙关系,读者的参与对于作品的意义与价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姚斯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中提出期待视野这一概念,用以阐释艺术文本与受众之间的关系:艺术作品的内涵及审美价值并非客观且一成不变,作为接受主体的受众带着前置心理图式与预期进入与作品的对话空间,该预期受到受众个体生活体验、知识背景、审美经验及社会风潮等因素的影响。
在接受理论诞生的同时期,洛丽塔文化也在日本原宿街头萌芽。在2004 年《下妻物语》上映的时候,其观众依据是否知晓和是否喜爱洛丽塔文化可以分为不同的时尚受众群体,期待视野也自然不同。对于了解洛丽塔文化的观众来说,《下妻物语》从一定程度上也是她们的生活写照,以此从影片中获得身份认同感;而对于不了解洛丽塔文化的观众来说,这是了解相关文化的一个契机,但是期待视野变得更为多元,感情上有喜恶之分,行为上有或批判或模仿的可能。这是电影艺术留白的结果,与接受理论著名学者伊瑟尔提出的文本空白一致。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进行填补想象,进行价值判断和思考再创造,充实影片的表达和意义。这是观众作为接受主体审视作品的交流成果,给期待视野带来了多种可能性。
三、电影艺术对于时尚的传播推动方式
(一)人物刻画
人物刻画是电影表达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此基础上奠定观众对于某类时尚的情感倾向。角色的塑造是对时尚造型的最好推动,让受众产生体验的欲求,从形象上接近钟爱的角色或者向往的生活。
中岛哲也的电影在对女性角色的塑造方面充满了探索精神。日本是一个男权主义根深蒂固的国家,女性在日本电影文化中一直以温柔贤惠、忠于家庭、甘于奉献等形象自居。在日本社会转型期,女权文化不断抬头,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价值观开始动摇传统的女性观念。在《下妻物语》中,中岛哲也刻画的女性角色覆盖家庭、校园、社会等不同维度,极端而引人深思。
影片一开头对于龙崎桃子家庭背景的介绍就是桃子妈妈率性地离开了桃子爸爸追求属于自己的新生活,传达不被家庭捆绑和社会道德束缚的先锋理念。而主角龙崎桃子的刻画,则是导演采用第一视角向观众展示洛丽塔文化。“洛丽塔少女可不是干什么都能随心所欲的”,桃子第一次对洛丽塔爱好群体想法的阐述,认为穿着洛丽塔服饰的少女应该有基本的行为礼仪,如同18 世纪欧洲贵族一般约束自己,让自己行为得体,才能与所着服饰互相映衬。严格的礼仪遵守受到旁人的不解,但桃子并不在乎。一方面因为喜爱而走入洛丽塔文化构建的框架之中,而另一方面又能够不受社会眼光的禁锢,随着剧情的发展,不同矛盾体的不断碰撞产生鲜活而真实的人格形象,所产生的深厚情谊令人动容,始终伴随着少女成长的洛丽塔服饰此时也不再是教条式的,而是浪漫、细腻和创新的,让观众看到了其精神和魅力所在。
(二)色彩、服化的运用
色彩艺术既调动了人的感性愉悦,又能触达人的思维本质。因此,观影过程不仅是视觉的体验,更是内在思维对话的过程。
中岛哲也将以往在广告拍摄中培养的对新事物的敏锐性和对新事物的大胆尝试延续到了电影创作中,借助华丽的影像画面来呈现他深刻的作品内涵,对人性的探究和反思,以期引导观众进行深刻的思想活动。《下妻物语》中的场景包含了色彩缤纷的BABY 洛丽塔洋装店铺、霓虹闪耀的歌厅和游戏厅、光怪陆离的城景、反射着强烈阳光的乡间公路、超脱现实的CG 动画以及片中人物各色的服装和发型。运用大胆极致的艳丽色彩给人极大的冲击,溢满屏幕的色彩冲击如同影片中人物内心积聚的能量喷薄欲出。
以洛丽塔风格为主旋律,搭配以洋基文化为基础的特攻服,中岛哲也敏锐地观察到当时日本年轻人追求的流行文化并以极致化艺术表达融合进《下妻物语》中,他独特的视听语言风格演绎这类青年亚文化十分契合,因为亚文化正源于对主流文化的反思或抵抗,是由秉持独特的观念准则、着装行为习惯具有反叛精神的青年人推动的。
(三)观众本身作为完成作品和传播的一环
在接受理论的观点中,读者的主体地位一直被强调。电影作品的创作,不仅是镜头之间的组合构成,同时还需要观众通过自己的感知和思维活动,参与到电影镜头、场景和剧情的创作中,将电影画面中可能存在的叙事空缺和意义空缺填充起来,观众观影的过程同时也是其内在世界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除了电影剧本外,还有观众创作的差异化剧本。影视作品取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打动人心的作品往往需要与观众产生共鸣。而观众在观影时通过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续写扩展,加入了更多带有自己经验视角的元素,而非被动地接受一切安排好的情节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创作者与观众逐渐融合靠近,共同达成电影艺术的审美意象。
碰巧的是,影片中BABY 服饰店店长与龙崎桃子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受众的主动性。作为BABY 洛丽塔品牌的常客,桃子会告诉店长自己对裙子该如何改进的看法,甚至后来被委托参与到裙子的刺绣改造过程中,这就是桃子在注重视觉艺术性的洛丽塔服饰中所发挥的创造性作用。
观众主导视角是电影推动时尚的驱动力之一,在对某一时尚的艺术特色与价值内核进行充分地解读与延续之外,还需要考虑普通公众观看的感受。因此,《下妻物语》并没有被拍成一部介绍裙子的纪录片,而是贴近少女们的成长故事,站在接受理论的视角充分考虑观众的定向期待视野与创新期待视野,营造意义的交汇空间,满足更多人对时尚的期待和体验。
在满足了期待视野之后,观众便通过模仿、深入了解的方式寻求更深层次的心理满足。影视剧和时尚都是梦想和欲望的投射,人们通过不断变更的时尚来实现人的这些“欲望”,一种新的流行“时尚”的兴起本质上是为填补欲望的空缺,这种欲望充满着对理想生活的幻想。20 世纪80 年代,日本开始模仿西方洛可可时代到维多利亚时代的服装风格,创造了洛丽塔服饰。洛丽塔时尚并不是一种单一的风格,最经典的分类即华丽复杂的经典宫廷风洛丽塔、点缀着可爱动物或食物等元素的甜美风洛丽塔、暗黑颓废的哥特风洛丽塔,分别体现了优雅、幼龄、绝望的特点。爱好者穿着洛丽塔服饰,或展现优雅的生活姿态,或传达永葆童真的愿景,或投射孤独幽闭的心理困境,鲜明的时尚文化特征使得洛丽塔爱好者们快速准确地定位自身身份,获得自我认同,并在与其他爱好者们的交流当中获得群体认同感,完成了时尚的传播扩散。
四、结语
电影作为综合艺术,经历百年发展之后形成成熟的产业,也引领着社会的时尚风潮转向。电影艺术通过人物刻画、色彩服化运用以及观众作为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呈现精美的影视作品的同时也推动了时尚的产生和传播。服饰文化通过与电影艺术结合,使文化与艺术形式相互渗透,给社会带来了审美体验的同时又传递着时代的思潮讯息,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以观众,即人的主体与需求,无论是艺术、文化还是商业,都需要真正关切人们的现实生活,才有可能保持长久向上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