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承人的经历角度看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以抚宁太平鼓为例

2022-11-12张馨月张竹岩

戏剧之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运会舞蹈艺术

张馨月,张竹岩

(燕山大学 河北 秦皇岛 066100)

一、追根溯源——太平鼓的历史

(一)太平鼓简介

太平鼓为一种有柄的单面鼓,形同蒲扇,以铁为框,蒙以兽皮,柄下缀有数枚小铁环。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拿一鼓鞭,边舞边打。太平鼓历史悠久,流传清晰,最早于唐代武则天在位时形成的。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这种表演方式被人们称为“打断”。后来,宋朝政和初年,官方下令禁用“打断”,因“断”字有不吉之意,民间便将“打断”改为“太平鼓”。此时的太平鼓不再是单纯的击鼓,开始应用于各种群众娱乐活动当中,用来表达“吉祥太平”之意,并逐渐形成一种鼓、舞结合的舞蹈表演形式。

(二)抚宁太平鼓

1.传入与发展

流传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的太平鼓因地得名,在整个冀东地区传统民间舞蹈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抚宁太平鼓源自汉唐,兴于明清,到了清代中叶已经广为流传。民国年间,太平鼓舞是妇女们在家里或者结伴到庭院玩耍、娱乐的一种方式。抗日战争时期,太平鼓一度消失,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又重新活跃了起来。2006 年6 月抚宁太平鼓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抚宁太平鼓从最初的传入,经过漫长的历史变革及文化融合,现在已经演变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这其中的变化成长,既是艺术本身的进阶,也是时代发展的成果。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工作的选择也更加多元化,“家庭主妇”不再是“女人”的另一个代名词,她们逐渐走向各个工作岗位。太平鼓用于妇女消遣的时代过去了,已然发展成了耀眼的舞台表演艺术。

2.节奏与表演

太平鼓是抚宁太平鼓舞中的唯一道具,同时它又是伴奏乐器,由于鼓的形制大小不一、演奏方法和演奏部位不同,既可演奏出单一的音高和音色,又可演奏出混声的音高和音色。演奏方法有独奏、重奏、对奏等20 余种,鼓点有太平点、弹棉花、嗑苏子、翻锅盖等四十余个。两人以上的演奏又可奏出多种交替的节奏,技艺高超的艺人,还可以演奏出各种复杂的复合节奏。根据演奏部位的不同,可分为鼓心、鼓边、鼓环等八种。重拍敲打鼓心,弱拍敲打鼓边,边打边摇鼓环点缀音色,颇具趣味。

二、薪火相传——传承人的记忆

抚宁太平鼓的第三代传承人韩运会是个开朗,爽快的女性。已经63 岁的她身材苗条,笑容明媚。1957 年她生于齐齐哈尔市的一个工薪家庭,后期随父亲回到了老家秦皇岛市抚宁县,在这里开启了她的艺术生涯。

(一)儿时天赋——艺术启蒙

韩运会的艺术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儿时的她就对歌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村里放样板戏的时候,她就会坐在广播下面听,边听身体还会不自觉地跟着表演起来。初中时候,被县宣传队(抚宁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长选去当临时演员,只有15 岁的韩运会加入了县宣传队,成了那里年龄最小的舞蹈演员。因为表现出色,被正式留在了县宣传队。1975 年,领导派韩运会去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进修,在民族大学,韩运会系统专业的学习了基本功、朝鲜舞、舞蹈记谱.......为她今后从事舞蹈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是天赋和兴趣让韩运会与舞结缘,之后凭借她自身的不断努力,迈向更高的台阶,从业余舞者逐步蜕变成一个专业舞者。

(二)与鼓结缘——发扬光大

1.初与鼓“相识”

1976 年,韩运会学成归来。唐山地区(秦皇岛当时隶属唐山地区)要举办一年一次的文艺汇演。队里领导决定要挖掘出一个抚宁县自己的特色节目,听老人说抚宁太平鼓早有流传,于是开始寻找抚宁太平鼓的足迹,她找到了海阳群艺馆的张光新老师(其母亲胡静贤是有名的抚宁太平鼓老艺人),跟他学习打太平鼓。收集完动作后韩运会开始编创以抚宁太平鼓为素材的舞蹈,1978 年,抚宁太平鼓舞《敲起鼓儿唱新歌》编排完成,第一个抚宁太平鼓原创舞蹈诞生了。由于遇上地震的特殊情况,唐山文艺汇演地点选在了抚宁县大礼堂,抚宁太平鼓的第一个剧目是在抚宁的舞台上表演的,演出后得到观众的好评。在韩运会的生平里,这是值得被记住的时刻;在抚宁太平鼓的历史里,这更是值得被记住的时刻。

2.再与鼓“相遇”

文化大革命期间,很多艺术的发展停滞了,文工团的命运也是一波三折。改革开放后,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改编成了县文工团,同年,又改成了评剧团。受时代影响,传统的戏曲已经失去受众没有市场了,最后评剧团解散,当年的宣传队不复存在了。解散后韩运会被分到抚宁文化馆工作,当时全国正在编撰民间舞蹈集成,文化馆开始收集整理民间舞资料,韩运会很快投入到抚宁太平鼓的收集工作中。她开始下村走访,通过身临其境的调查、收集、整理,韩运会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抚宁太平鼓资料。1985 年,在韩运会和全馆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民间舞蹈集成《抚宁太平鼓》编撰完成。

之前的太平鼓像是散落在抚宁的各角落的花瓣,经过韩运会的挖掘整理,汇聚成了漂亮的花束。韩运会一生致力于对抚宁太平鼓的学习和传承,自幼对舞蹈的喜爱,促使其与该传统文化相融而生。如果说之前她对太平鼓的贡献是扩大了它形式上的知名度,那么这次的深入研究,则是对它艺术本体发展的推动,使得这项艺术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保存,也为之后的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3.继承发展——一生相伴

太平鼓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传承人韩运会的热爱和坚持,退休后的她依然坚持在老年大学教授太平鼓,和更多热爱太平鼓的人一起讨论学习,立志将这项艺术发扬光大。太平鼓最初是妇女在炕头上的消遣,院子里的娱乐,后来成了街道庙会上的欢呼庆祝,最后被韩运会改编创作搬到了舞台上。从刚开始形成到现在,潜移默化地吸收了很多现代元素。在新中国之前,大多数女人都是小脚,跳起太平鼓舞时整体动作幅度都很小,太平鼓舞成为了表演舞蹈后,舞蹈动作显得更有张力,更具表演性和观赏性。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观众需求。韩运会身上散发着和抚宁太平鼓一样的魅力,与太平鼓相伴的日子韩运会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太平鼓传递给她的,同时她又将这份快乐反馈到太平鼓的创作中,有了传承人的这份责任和坚持,抚宁太平鼓一定会走得更远,传得更久。

三、抚宁太平鼓现状与发展

(一)现状

抚宁太平鼓于2006 年被列入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抚宁县文化馆和同市高校更加重视太平鼓的发扬和传承,排练相关剧目并组织展演演出。部分学者将抚宁太平鼓作为对象,研究本土艺术文化特色。韩运会尽管已经退休,但依然在其他岗位为太平鼓的传承事业做着贡献。虽然能看到太平鼓的进步,但也能看出太平鼓在发展空间上受到了一定的挤压,存在着阻碍。首先从受众人群来看,抚宁太平鼓是抚宁历史积淀下的大众审美的产物,当下年轻人对于昔日太平鼓的审美认同存在较大差异。太平鼓的受众整体偏老龄化,年轻观众少之又少;从传播方面看,传播的广度不够,局限在本土传播;从传承的角度看,抚宁太平鼓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接班传承人;从舞蹈审美角度来看,没有把握住当代观众的审美走向,太平鼓的动作欠缺美感和现代感。

(二)解决路径

1.走进年轻人的视野,最好的方式是把太平鼓融合进当下的主流媒体,例如抖音,快手,微博等,多在这些热门软件的平台上推广相关视频,主流媒体影响着大家的审美导向,经常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消除大家对太平鼓的陌生感,扩大太平鼓的观众群体。

2.在“非遗”的保护传承中,人是决定性因素。传承人是“非遗”的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通常掌握着高超的手艺、罕见的绝技、独到的艺术构思等,所以要发展人。扩大太平鼓学员队伍,建立起立体的学习机制,分别从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去入手,在新一代学习者中寻找传承力量。

3.在非遗的保护工作中掌握好“变”与“不变”的尺度也是至关重要的,“非遗”项目既不能一味地求创新,迎合市场;也不能与时代脱离,走向僵化。招纳专业编导加入太平鼓队伍,将新鲜元素与太平鼓动作相结合,在不改变太平鼓精髓的前提下,创新太平鼓动作,紧跟现代审美。

4.以旅游发展带动文化传承。近些年,旅游文化在我国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开始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非遗+旅游”的产业发展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传统艺术活动更好地融入到现代文化和旅游体系中,对传承本地文化、促进文化消费、丰富人民艺术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传统舞蹈的发展还需要以各种活动为载体,要以传统舞蹈的传承为出发点,不断激发传统舞蹈在现代社会中的活跃度,从我国传统诗词文化的创新路径中汲取经验,制作太平鼓周边产品,与本地历史文化相结合,开发相关文化纪念品,提升太平鼓的现代化水平。

通过上述各种途径,培育适宜传统文化发展的土壤,让抚宁太平鼓再现活力,在新时代的发展中焕发生机。

四、结语

抚宁太平鼓是河北省冀东地区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是古老舞蹈艺术的遗存。它的传承发展,将对扩展和完善我国舞蹈史,弘扬整个冀东民间舞蹈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感谢传承人在太平鼓发展的关键阶段所付出的努力,他们为太平鼓发展史作出了巨大贡献。希望通过新一代学者将这种热爱和付出精神发扬下去,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加入更多的新鲜元素,让民间本土艺术更加适应时代发展,接近现代生活,适应现代审美,将地域民俗文化推向更大更远的舞台。

猜你喜欢

运会舞蹈艺术
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倒计时,“榆林羊绒”成为正装类独家供应商
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筹办大事记
冰上舞蹈搭档
纸的艺术
我和舞蹈
穿越未来之妙运会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