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歌曲之于高师声乐教学的意义

2022-11-12张世琦

戏剧之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高师古典声乐

张世琦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贵州 黔南 558000)

对古诗词歌曲的分类,学界一般以曲子新旧为准绳,即古诗词古曲和古诗词新曲。《吴越春秋》所记载的上古歌谣《弹歌》常被视作我国歌谣的先声,而诗、歌不分家历来是我国文学、音乐的传统,因此,《弹歌》可视作我国古诗词歌曲的时间上限,随着文字的发生、发展,古诗词歌曲也逐步向专业化发展,并逐步形成今人语境中的“文人音乐”。《诗经》、楚辞、汉赋、乐府歌曲、唐诗、宋辞、元曲以及沿袭诗词传统并得以发展的明清诗作中,诗与歌一直相互寄生发展或延展。民国时期,受西方专业音乐训练的职业作曲家们,满怀爱国热情,为经典古诗词作曲。其中,青主所作《我住长江头》开近现代古诗词新曲创作之先河,其后黄自、刘雪庵、应尚能、贺绿汀等相继创作了一系列古诗词歌曲。20 世纪80 年代之后,罗忠镕、黎英海、丁善德、金湘、谷建芬、赵季平以及21 世纪的刘聪、李砚等作曲家都致力于古诗词歌曲创作,且产生了一大批艺术性高、传唱度广的优秀作品,也掀起了古诗词歌曲创作的高峰。古诗词歌曲创作的繁荣推动了古诗词歌曲表演的快速兴起和繁荣。2019 年,第12 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要求参赛者必须演唱“五四”时期作曲家的作品(美声组)和选唱1 首古诗词歌曲(民族组),其中,青主、黄自等皆为民国时期古诗词新曲作曲家的代表,代表作品《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也是选手们在选拔赛、半决赛中的热门曲目。众所周知,金钟奖是目前我国最高的音乐赛事,其作品选择导向也对声乐演唱和教学具有一定的引导意义。张娜、杨曙光、王苏芬、方琼等教授、学者致力于高校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和研究,姜嘉锵、龚琳娜等歌唱家录制、发行了大量的古诗词歌曲。近年来,中国音乐学院等高校相继成立古诗词歌曲研究中心,杨曙光等学者对古诗词歌曲的历史、流派、今人演唱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著书立说,为今人演唱提供了指导和参考。学者的研究、作曲家的创作、歌唱家的表演以及歌唱赛事的倡导等亦推动了高师学校古诗词歌曲的学习和表演,而古诗词歌曲在高师声乐课的教学中亦有重要意义。

一、丰富教材内容

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罗宪君、李滨荪等专家组成的编写组编写的《声乐曲选集》(高等师范院校教材)以鲜明的针对性、阶段性、收入作品的系统性、等特征,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一直是高等师范学校的通用声乐教材。该套教材首版于1984 年出版,中、外作品各三册,中国作品主要包括“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歌曲及抒情歌曲、民歌、现代歌曲,2013 年再版时已将古诗词歌曲从原有的6 首增加到34 首,并将《选集》中中国作品第一册作为古诗词歌曲和“五四”时期艺术歌曲的分册且以古诗词歌曲为主,《选集》中古诗词歌曲的增编为高师声乐教学内容普遍纳入古诗词歌曲提供了文本依据,与此同时,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等相继出版了古诗词歌曲选集,具有代表性的如《中国古诗词歌曲集》(酆子玲编,2013 年版)、《老锣龚琳娜新艺术歌曲集之古诗词歌曲选》(2017 年版)、《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赏析与演唱》(杨曙光编著,2018 年版)、《中国经典古诗词歌曲集》(戴滨编著,2018 年版)、《中国古代歌曲70 首》(王迪、修良等编,2019 年版)《中国古诗词歌曲精编》(王苏芬编,2020 年版)等(杨荫浏、阴法鲁二先生合著的《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的古诗歌曲研究论著,其中收录了宋人姜夔的自度曲,但其属于学术研究文献,不列入声乐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版以及古诗词歌曲在网络的流传引起了高师音乐学院声乐教师对古诗词歌曲的重视,古诗词歌曲被列入声乐教材且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古诗词歌曲不仅丰富了高师声乐教材内容,而且扩展了声乐教师选用作品的广度。

二、提升文化素质

通过对贵州省2 所高师院校音乐学院2019 级学生进行调查(取样50 位同学,50 份问卷),笔者发现,音乐学院的学生持续阅读古典诗词超过一年以上者约占7%,参加本院或社会读书社团者不到5%,省属院校略高于地方院校,其中,对问卷中涉及的四首诗词(分别为《葛覃》《长相知》《别董大》《一剪梅·月满西楼》)能够全文背诵的学生占2%,由此可见,高师音乐专业大学生古典诗词水平相对较低,绝大多数同学的古典诗词素养停留在中小学阶段。作为当代高师学生,不论任何学科、任何专业都应对我国古典诗词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在课前布置作业,加强学生对某诗词歌曲之诗词部分外延、内涵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外延部分:1.创作朝代;2.该朝代代表性文学体裁;3.该朝代社会形态;4.创作背景;5.表达的思想感情;6.作者还有哪些作品传世?

内涵部分:结合外延部分知识,应怎样演唱本首作品,才不至于曲解该作品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可细致到每个词、每个乐句、每个段落、整首作品)。

以《声乐曲选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赏析与演唱》为例,如按前文所提外延、内涵作业,学生完成其中部分作品(每个朝代2-3 首),就可梳理我国古典诗词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发展脉络,并对每个朝代的历史、社会等文化知识有相对深入的了解。对阅读水平较低的高师音乐类大学生来说,演唱古典诗词歌曲不仅能提升其古典诗词素质,继而提升其文化素质,而且可以通过古典诗词别致的情感、韵味、意境等,形成多维度的表达方式,并作为经验移植到其他题材的声乐作品中,有助于其他声乐作品的表达、表现和表演。

三、提高艺术品位

对某师范类大学大一至大四的学生的随机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专业声乐作品,有70%以上的高师大学生更加喜欢流行音乐,究其原因,其一,流行歌曲具有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与大学生年龄阶段、精神生活相仿的思想感情和人生体验;其二,“接地气”的旋律与歌词和“快餐式”消费文化模式符合当今时代大学生的认识、理解水平并容易产生共鸣;其三,基于一定的经济利益,各大数字音乐平台更专注于流行音乐的开发和推送,使大学生聆听音乐的种类聚焦于流行歌曲,并形成习惯。而对于专业声乐作品的聆听或学习,大部分音乐专业大学生只将其视为作业,这种略带强迫性且目的性较强的聆听和学习有待转变。听音乐的精神享受过程更多趋向于感性认识范畴,而对于年纪尚轻、阅历尚浅的高师学生而言,在常见的声乐作业中,外国歌曲艰涩难懂,传统民歌又显“老土”,创作性民歌或高大上或有距离感。古典诗词歌曲,特别是近年来如李砚等青年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以其典雅而不失通俗的音乐风格,配合抒情性诗词,逐渐获得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喜爱。《关雎》中媚而不俗的求爱过程,《白头吟》中为情所困的内心忧郁,《长相知》中海枯石烂的爱情宣言,《登鹳雀楼》中高洁的品格,《阳关三叠》中惜别友人的伤感,《杏花天影》中时逢乱世而不达的哀怨,《大江东去》中的豪情壮志,《如梦令》中文人志士的闲情雅致等思想、情感和志趣与大学生们所喜爱的快速更替的大多数流行歌曲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可在与之心情对应的古典诗词歌曲中找到情感寄托,形成另类宣泄途径,这种逐渐趋向稳定的学习和聆听习惯促使高师学生主动接触更多的古典诗词作品,从喜好到审美认同再到文化素质的积淀,久而久之,其艺术品位逐渐提升。

四、增强文化自信

高师声乐学习通常会不同程度地涉及一些国外的声乐作品,如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德国艺术歌曲、法国艺术歌曲等,这些系列化、系统性的声乐作品不但支撑着相对应的唱法流派(学派),而且在长期的专业性的增补删减之后形成了高师美声唱法学习的稳定的、重要的文献,而在高师教学中,除“五四”时期艺术歌曲外,鲜少见到其他系列化、系统性的中国声乐作品,这个现象无疑会使部分师生产生我国缺乏如意、德、法一类声乐作品的印象,实质并非如此。各派打谱的琴曲、《太古传宗》《魏氏乐谱》《纳书楹曲谱》等随着当代学者的研究以及作曲家们的编配,逐渐以附有钢琴伴奏的线谱形式出版,这为高师学生学习我国古典声乐文献提供了蓝本,再者,百年来,作曲家们相继创作了超过1000 首(网络统计)古典诗词歌曲,这些作品可按诗词产生的朝代归类,亦可按体裁进行归类。数以千计的古典诗词歌曲,其线条化的发展脉络,丰富的内容,精美的语言,深邃的内涵,唯美的意境以及古典诗词歌曲横向的系列化以及纵向的系统性,都让其成为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高师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诗词文化而激起文化自信。

百年来,古诗词新曲创作填补和系统化完善了古诗词古曲。目前,我国已形成自先秦到清代完整的历时性古典诗词歌曲体系,就继承、创新与表演而言,已达历史新高。古典诗词稳定的艺术生命和高度的审美价值有别于其他共时性声乐作品,其被列入高师声乐教材不但完善了教材内容,而且提升了高师音乐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艺术品位,同时强化了其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高师古典声乐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对高师钢琴教学模式创新问题的思考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论高师复调课“微格教学”的可行性——柯达伊多声音乐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师复调课教学模式
“由技入道”与“由理入道”——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