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硬且浪漫
——浅谈主旋律电影《革命者》

2022-11-12

戏剧之家 2022年18期
关键词:革命者李大钊革命

许 然

(山东艺术学院 艺术管理学院,山东 聊城 250300)

主旋律电影是指能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电影《革命者》是2021 年7 月1 日上映的一部重大历史题材故事片,影片以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对李大钊这位革命先驱进行了特殊的纪念。这部电影作为典型的主旋律电影,创新地使用了多个主观视角并联的结构,在人物设置、叙事线索设置、主题内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生动刻画了建党前后的时代人物群像。

一、以人写史:塑造革命先锋和时代群像,还原中国大历史

在早期的主旋律电影中,创作者塑造的都是战无不胜、英勇抗敌、勇于奉献的民族英雄,这样的人物固然让人钦佩,但是观众却很难把这样的人物与现实连接起来,无法与影片产生共鸣。随着近两年来主旋律电影的兴起,电影人物不再是脸谱化、单一化的形象,而是有血有肉、散发着人性光芒的生活化形象。在电影《革命者》中,导演极大地还原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并通过人物的琐碎小事使人物形象立体饱满,通过人物的精神性与纯粹性还原当时的社会现状,把对革命者革命精神的展现与对革命者生活细节的刻画结合起来,展现革命先驱的思想。

(一)革命先锋形象剖析

从开始创作这部影片时创作者就发现,李大钊先生去世得很早,所有能找到关于李大钊先生的形象,都是一些固定且脸谱化的描写,不容易让人感受其真实面貌,所以,导演从鲁迅先生的《守常文集》以及梁漱溟先生的回忆中,共同还原出李大钊先生的日常形象,这时,导演才发现李大钊先生是个温柔又有力量的人。

张颂文饰演的李大钊给了观众很多惊喜,他在表演时把自己与表达对象融为一体,李大钊平易近人、谈吐儒雅,不仅与徐阿晨、李庆天等小人物平等交流,也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与国民党达成一致。他是学者,所以对书籍和知识充满热爱;他是丈夫和父亲,所以与妻子儿女相亲相爱;他是教师、战友,所以与毛泽东、陈独秀惺惺相惜;他是工人领袖、革命者,所以对底层人民有着无限的怜惜。他在与不同身份的人的交流过程中形成不同的话语体系,让人毫无距离感,而每个身份都是李大钊性格的一个侧面,这些不同的侧面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李大钊。

在一些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中,对于革命先锋形象的塑造往往集中于人物的革命生涯,很少对其生活化的一面进行描绘,但是《革命者》这部影片展示了革命先锋人物的日常生活,这种展示在丰富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提升了人物的历史真实感。李大钊与陈独秀在街头吃包子,在大年三十给乞丐们表演大鼓书,在家里教妻子弹钢琴,与毛泽东吃火锅时模仿店小二的“谢谢您嘞”,这些细节展现了李大钊的日常生活,让观众了解到他不仅是推动历史进程的“伟人”,更是一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二)时代群像客观还原

导演徐展雄说,我们一直秉持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那些历史上的人物逐一登场,片段式的回忆恰到好处地重现了李大钊与人相处的场景,从侧面塑造出历史群像,并且,导演在处理人物时避免了敌我二元对立的视角,张学良在上海街头看到李大钊英勇号召民众为徐阿晨讨回公道时,也泛起了一点正义的热血;蒋介石在听戏时忆起与李大钊先生的赌局,面对戏子献上的官印,欲拒还迎时还带着一丝得意。毛泽东在1921 年离开北大时在景山上说,离开北京之后我再也不回来了,等我再回来的时候,我希望满地都是红旗。后来,毛泽东于1949 年开国大典前夕再次返京。这是一位历史伟人同另一位历史伟人的对话,非常有历史寓意。他们身上都有一种理性的力量,这种力量体现着中国人不朽的民族气节。

导演把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都揉成了众多人物,陈独秀的才情通达、李大钊的博学憨厚、毛泽东的青春干劲,这些人物的生动演绎都抓住了观众的心,实现了让跨年龄受众拥抱历史正剧的新突破。这部革命主义电影以李大钊为主线,穿插了其与众多重要历史人物的联系,共同为我们展开一幅恢宏的历史画卷,勾勒出建党初期的中国大历史。

二、用点覆面:临刑主线与回忆暗线交相辉映

初看影片时,很多观众因影片叙述时间不连续而产生一些理解上的混乱,但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想要表现的是像叙事诗一样的电影,而非纯叙事的影片,所以,很多观众对这种新的叙事方式比较陌生,多个主观视角并联的结构对观众的认知形成一定挑战。“叙事方式的内在特征更像是生命体的特征而非戏剧性特征。”这部影片的结构也十分巧妙,不仅有李大钊38 小时倒计时的赴刑主线,也有以情绪变化为逻辑的回忆暗线,二者共同构成了一种逻辑模式。

(一)线性叙事

线性叙事是指注重故事的完整性、连贯性和因果性的叙事方式,导演把叙事时间节点选在李大钊先生去世前的最后38 小时,并用倒计时方式来表现影片的压迫感,这种处理方式提高了观众对时间的敏感度,营造了紧张的叙事氛围。38 小时看似局限,实则构成了天然的框架,张作霖决定对李大钊处以绞刑、李庆天营救、监狱长严刑逼供、被捕人员集体剃头、上刑场等场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表现了李大钊最后38小时的真实人生。影片所有事件素材都有自身的价值和充分的独立性,然后,导演将不同的要素重新组合起来,展示一种综合的意识。李大钊走上绞刑架时神态自若又视死如归,他为了信仰、为了革命甘愿放弃所有,他的高尚精神赋予了历史振奋人心的力量,唤起了中国人集体记忆中的热血。

(二)暗线叙事

影片的回忆暗线是根据情绪逻辑进行的,在暗线中,影片将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李大钊在田间深入基层开展农业实践,段祺瑞政府镇压学生以及李大钊与徐阿晨、李庆元、陈独秀、毛泽东之间的故事叙述了出来,把观众带回了那段黎明前的岁月。这种叙事的好处是避免了平铺直叙地把过去历史事件直接搬到荧幕上,而是以意识流风格突破时空限制,而且,情绪随着情节发展层层推进。北洋政府救不了中国,张作霖悍然派兵抓了李大钊一家和十九位同志;国民党救不了中国,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学生和工人运动也救不了中国,因为没有枪支弹药;唯有毛泽东出现的那一刻,耀眼的明星划过沉寂的天穹,清晰地呈现出导演对观众的指引:“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毫无疑问,导演对事实素材的选择非常谨慎,而且非常注重其整体性,每个故事都具有多重含义,只有在各个片段被串联起来之后,观众才能理解各个片段之间的关联,其所代表的含义也才能得到凸显。

这种双重线索叙事的好处是以点带面地呈现了建党初期革命者的光辉形象,勾勒出总体的历史格局。最后,两条线索交织归结到李大钊赴刑场的场景,以这样的方式,电影把众多历史事件梳理得非常清晰且重点突出。

三、赴死唤国:革命浪漫主义之下书写新时代的主旋律话语

导演许展雄曾说:“我是试图用影片的风格和形式来展现他的精神气质的。这也是影片为什么不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作品,而是在某些段落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或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原因。”这部影片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导演将“斗争之动”与“温情之静”穿插其中,不需要过多矫饰的话语与形象,就表现了一个有前进斗志的革命先锋形象,“诗意,是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形式,是将爱投射于世界的方法。”这种对人物本性完美且自然的遵从,因与时代背景的内在契合而显得合情合理。

(一)斗争之“动”

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战争并不是一段插曲,而是代表着一个被恐惧和仇恨支配的世界,在那个时代没有逝去之前,导演试图用一种浪漫的革命主义精神展示人们的希望。在开滦煤矿上,李大钊与工友们挽起手臂用身体筑起一道防线阻挡火车前进;在工部局门口,李大钊号召各行各业的人为徐阿晨讨回公道;在段祺瑞政府门外,李大钊与学生一起筑起人墙反抗帝国主义的霸道行径;在田间工作时,李大钊号宣传新思想,召民众反抗压迫。他们都知道,反抗是唯一的出路,斗争是唯一的出路,革命是唯一的出路,煤矿工人头上的照明灯像极了一个个星星,同时也是比星星更耀眼的生命。于是,在光影之间、在枪声与鲜血之间、在死亡与崇高之间,导演将革命者的壮烈牺牲转化为革命浪漫精神的流传。“静”处处蕴含着“动”,影片中最有力量的看似是热血澎湃的场景,实则不然,影片中最有力量的时刻是李大钊英勇赴刑的时刻,这种力量来自人们的心里,来自壮烈的牺牲。

(二)温情之“静”

这部影片在尊重真实历史的基础上,也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美术风格。《革命者》的摄影指导高伟喆在拍摄时把历史人物用光线定格在空间中,带来了浪漫和诗意。李大钊在监狱门口接陈独秀时,大门打开后,陈独秀看到李大钊正好转身,树叶缓缓下落,他背后还拿着一片银杏叶,穿过大门望去是一片祥和,二人微微一笑,像极了平常在等待他谈事一般。1920 年,李大钊护送陈独秀出京时,雪夜驾车、夜空闪烁。两人在马车上一左一右唱着国际歌,畅想着未来,旁边还有两盏暖色灯,画面极其温馨,两盏灯也代表了他们二人,代表着祖国未来的希望。在一场监狱戏中,李大钊靠在墙上,光线缓缓照进来,他做了一个和平鸽的手势,画面绝美而富有深意,大大提升了影片的诗意感。在吴育文侦缉处副处长去监狱带李大钊去刑场时,监狱中的李大钊坐在桌前看向他,漆黑的监狱中三点光源相互衬托,窗外的阳光映照在李大钊身上,给他镀上了一层银光,使李大钊就好像画中的人一般,眼神坚毅,有着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影片把诗意的景象融入现实的历史,彰显了李大钊最宝贵的品质,通过这部影片,观众可以感受到革命浪漫主义之下人性的可贵,可以窥见到我国革命先锋崇高的民族尊严。

导演用富有生机的手法,扎根真实史料,紧贴时代审美,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发挥得淋漓尽致。这部电影并没有自上而下的政治宣传,而是反映着普通的大众情感。李大钊先生是传统意义上的士大夫,在一个历史的特殊节点上,他同时接受了中国教育和西洋教育,他身上体现着中国传统文人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着一心为国为民的士大夫精神,他相信同志、相信革命、相信未来,以一种奋不顾身的姿态拥抱革命。

四、结语

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曾因过于追求宏大的叙事视角而出现过一些问题,同时,因历史事件复杂、人物形象众多,为达到意识形态宣传效果而歪曲历史事实的做法时有发生,但随着近两年主旋律电影的兴起,导演开始转向以个人视角进行历史叙事。《革命者》规避了以上问题,实现了主流意识形态和真实历史故事的有机融合,将过去的历史进行创新性书写,并且将对主旋律电影的解读作为对当下时代精神的引导,让观众对中国革命领袖的主观视角从仰视逐渐过渡到平视,还原了新时期中国革命领袖的荧幕形象。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曾说:“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个人来说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主旋律电影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国家与大众的对话是两颗年轻的心灵之间的碰撞,它可以唤醒麻木没有动力的我们,“以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并非易事,对当下的年轻人来说,不应该对当下舒适的生活感到沾沾自喜,而应该在主旋律电影中看到人生的残酷,同时,坚守理想、坚定信念,在残酷的人生中开辟出一条光明大道。

猜你喜欢

革命者李大钊革命
李大钊《青春》
李大钊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
怎样做个建设时期的革命者
革命者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