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冈仁波齐》《阿拉姜色》与中国公路电影的写实主义建构

2022-11-12侯静茹

戏剧之家 2022年18期
关键词:冈仁波齐写实主义

侯静茹

(河南大学 美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公路电影起源于美国,以公路为叙事载体和叙事背景,主人公以开车或行走的方式不停漂泊、居无定所,从而形成戏剧冲突来构建故事,涉及好莱坞主流电影通常不会涉及的敏感话题、表现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同时具有另类的表现手法,选取具有独立性、革命性、叛逆性,甚至颠覆性的主题,对现实世界的失衡进行抨击。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与世界接轨,并开始引入一些国外大片,公路电影开始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目前学界对中国公路电影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公路电影在中国的发展不仅具有其本身的特征,还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多数中国公路电影都是将主体或背景设定在公路上,剧中的主角因为某些原因而展开一段旅程,在路途中展现主角的故事,旅程结束后获得新的人生感悟或作出其他的人生抉择,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公路电影带有很强的写实主义风格,写实主义电影的主旨在于最大限度地复制现实生活的内容,避免对现实进行歪曲误解,在制作上把真实性、朴实性等反映原始画面和意图的特性当作追求目标。文章从《冈仁波齐》《阿拉姜色》两部影片的角色设定、叙事内容、视听语言以及影片主人公的心灵成长之路来分析中国公路电影的写实主义建构。

一、本色出演的角色设定

电影角色设置多与影片呈现的内容相关联,导演选择与其内容相符合的演员来进行演绎。每个导演风格不同,在选择演员时不仅要考虑到与内容的相适应性,同时还要考虑演员所演绎的内容是否贴合现实,能否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影片所要传递的信息。写实主义下的公路电影追求形象的真实,演员自身呈现出来的情感和情绪的表达尤为重要。

影片《冈仁波齐》的导演张扬在《通往冈仁波齐的路》一书中讲述其选角的问题,最开始只有一个大概的故事走向和人物设定,“首先要有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他(她)可能会死在路上;要有个孕妇,她的小孩会在路上出生;还要有个屠夫,因为杀生过多,想通过朝圣赎罪;要有个七八岁的孩子,这样会增加很多趣味性和不确定性;有孩子就要有他(她)的父母;还要有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可能是个小流氓,也可能是一个青春期敏感害羞的男孩,一路上他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还要有一个五十来岁、成熟稳健、类似于掌舵者身份的一个人,他会是整个朝圣队伍的头领。”角色有了基本的设定后,导演把视线放在当地的藏民身上,寻找与角色相符合的藏民。导演最终在普拉村确定了十一个素人,藏民不懂拍电影,但说起磕长头朝圣,他们都明白,同时也是他们自己的愿望。影片中朝圣前的准备工作、朝圣路上的磕头、念经等场景自然而朴实,我们能够看到前期尼玛扎堆和杨培等坐在一起商量朝圣的近镜头时,藏民们的面部表情十分生涩,尽管如此,演员们的真情演绎也让观众感受到了影片中浓郁的生活氛围。现实生活与影片里的生活“虚虚实实”,演员演绎自己的生活,没有专业的演技,但真实地展现了去冈仁波齐朝圣这一路上的点滴。

张扬导演不是藏族人,拍摄这一影片来源于自己曾经到过西藏从而深受触动,选择藏民自己演绎自己的故事,演员不需要刻意地表演,只需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使影片中角色的真实性由内而外地散发。而《阿拉姜色》的松太加导演本身是藏族人,对藏族的事情非常了解,在选角之前心中就有与角色相配的演员。松太加导演执导的《阿拉姜色》,讲述了男主罗尔基、女主俄玛和她的儿子诺尔吾三个人去拉萨朝圣所发生的故事,导演和饰演罗尔基的容中尔甲是好友,《阿拉姜色》的创作原型也是容中尔甲给他讲述的一个真实故事,松太加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就把容中尔甲的形象当作角色的形象放在脑海中,所以容中尔甲既符合剧本中的角色形象,同时又了解整个剧本故事,能够更快地熟悉整个影片创作的意义和想要传递的信息。其他演员也都是符合影片中嘉绒地区的藏民去拉萨朝圣这一故事的藏族演员,但影片内容自然、真实地呈现则需要演员的演技。

二、“小人物”的信仰与情感之旅推动叙事

写实主义下中国公路电影的叙事内容有其独特的特征。电影是人类追求逼真的复现现实的心理产物,这种心理因素决定了银幕形象的真实感,决定了电影技术的完善和电影艺术的发展方向:再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公路电影的叙事内容中主人公的故事多是在公路上展开,以公路串联整个故事情节,展现社会生活中“小人物”真实的一面。

影片《阿拉姜色》是导演松太加根据容中尔甲所讲述的真实故事进行创作,影片中以俄玛的离世为分界点,前半部分是重病的俄玛因曾经目睹过前夫在医院去世,并答应前夫陪他去拉萨朝拜,但时隔多年依旧未能了却心愿,心里愧疚,当得知自己命不久矣后,临终前想要完成未了的心愿,于是执意要踏上朝圣的路途。俄玛的朝圣之路刚开始是自己和两个背包客,随着自己病情被丈夫知道,丈夫罗尔基和她的儿子也加入了她的朝圣之路,但俄玛终究在去拉萨的途中去世。以俄玛去世为后半部分,罗尔基和俄玛的儿子一同踏上俄玛未走完的路。失去妻子的丈夫,从小缺乏父母关爱的儿子,两个人在朝圣路上不仅感情回升,心灵也得到治愈。最后他们在快到达拉萨的地方休整,儿子一直背的包里有盒子掉落,妻子和她前夫拼接的合照飘落到地,罗尔基给儿子剪发时,能听到罗尔基的哭声,影片在此处落下帷幕。整个叙事内容真实地讲述了罗尔基的责任心,俄玛的信任,儿子前期的叛逆到后期的转变,以及朝圣之路上所展现的藏族人民的信仰,都是对藏区普通人生活的写实。

如果说《阿拉姜色》注重人物间的情感,《冈仁波齐》则是对朝圣故事的叙述,描绘藏民的信仰和精神,展现藏族朝圣真实的一面。影片讲述了普拉村藏民尼玛扎堆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叔叔的心愿,计划在冈仁波奇的本命年马年,前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当他要去朝圣这一事情被同村藏民得知后,纷纷表达自己想一同前往的意愿,最终组成十一人的“小团体”。出发前每个人都对朝圣充满了向往,充分准备路上的食物、住宿用品、护具、衣物等。而后开始讲述到冈仁波齐长达2500 多公里的朝圣路上发生的故事,他们手戴护具,膝上穿戴护膝,身前穿毛皮衣物,怀着虔诚的心边走边磕头,但朝圣路上也有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身体的疲惫、气温的变化、极端的天气、新生儿的降临、石头从山体滑落、车祸、老人的死亡等等,但不论是什么困难都没能阻止他们的朝圣之路。朝圣路上每晚大家都会一起念经,到达冈仁波齐后也以一句“我们开始念经吧”结束整个影片。影片内容朴素而真实,信仰将人与人之间连接,没有复杂的感情纠葛,没有情节的矛盾冲突,把朝圣之路上经历的事情,路途上遇到的风景,通过镜头真实地呈现。

写实主义下公路电影叙事内容的建构,展现了旅途中的不确定性,没有一帆风顺的旅程,有的人会离开,有的人会陪伴,但所有的挫折都不足以阻挡前进的步伐,所有的苦难终将过去,在一次旅行中得到心灵的洗礼,感悟生活、感悟人生。

三、真实情境的视听还原

电影的语言艺术历来受到创作者重视,电影语言以直接的方式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它直观、具体、鲜明而又形象生动,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写实主义下的公路电影中,台词、角色、环境都是日常生活的再现,影片的视听语言贴近真实生活,简单的语言对话让银幕前的观众与影片达到高度共情。《冈仁波奇》影片中没有添加任何主观的配乐或者其他的音乐,所有声音都来自拍摄所录的原声。朝圣路上,轰鸣的拖拉机声,藏民手上绑着的长方形木板,每一次磕头,都能听到木板相碰的声音,晚上休息时帐篷里念经的声音等,这些声音都是源自他们自身,没有后期配音,细听之下还有风的声音,让人身临其境。整个影片中演员都是藏语讲述,没有华丽的辞藻,观众可能听不懂藏语,但是并不妨碍影片对观众的感染力。

公路电影镜头展现生活中真实的内容,《冈仁波齐》影片中没有滤镜,拍摄的内容还原藏民的真实生活、壮丽的风景。影片对藏民生活居住地进行拍摄时,藏民身穿藏服,邻里之间真诚、朴质。朝圣路上,大家磕头一段路程会休整,在路边架起炉子喝茶,藏民们淳朴、热情地招待路过的陌生朝圣者,邀请他们一起喝茶、聊天。朝圣路很长,中途磨烂的鞋子、羊皮围裙,孕妇羊水破裂要生产,遇到车祸拖着车厢前进等都通过镜头记录下来。影像真实地还原朝圣之路,观众在观影的时候也会被藏民的热情、质朴所打动。与《冈仁波齐》的大镜头不同,《阿拉姜色》影片中的镜头则是以“人”为主体的拍摄,这也与两位导演想要叙述的故事内容不同有关。

中国公路电影中,视听语言的真实性在这两部电影中表现得更加明显,镜头下壮丽的风光,没有配乐的声音,藏语的表达都最大限度地保留真实性。在《阿拉姜色》中容中尔甲因为对所要饰演角色的地方藏语不熟悉,专门练习符合剧情角色地区的藏语发音。影片中俄玛去世前,她拔掉了针头,让丈夫坐到自己身边,对丈夫说“不要让我看到你哭”,丈夫背过身,镜头转向了女主拔掉针头的手,因为之前的强行拔针,手背上有干涸的血迹,但通过镜头转过我们看到了男主的眼泪与女主手背上的血迹相交,这一镜头让观众感受到男主感情的流露,不舍、痛苦、难过等多种心情交织,小镜头下将细腻的感情放大。

四、心灵成长之路的现实启示

中国公路电影的写实主义与纪录片的写实有所不同,公路电影加入了艺术创作的元素,而纪录片是对事物本真的一个记录和描述,不论公路电影在写实主义风格下有多大程度的真实,但创作中总是有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其中,创作的电影也加入了创作团队的想法以及电影制作的技术手段,每一部影片都有传达的意义。

杨波在《通往冈仁波奇的路》中写道:“拍这两部电影(《冈仁波齐》《皮绳上的魂》)的整个旅程,对我来说是在实现年轻时候的梦想:一边旅行,一边还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是在寻找一种新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也是在寻找一种在路上的生活方式。”影片的整个拍摄都在路途中,拍摄的全部完成不仅是导演自己梦想的实现过程,在影片中导演让主人公也通过路途中经历的事情实现心灵的成长。朝圣路上会遇到困难,生活中也会遇到困难,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除此外还有心灵上、思想上也要转变面对困难时的心境,影片主人公每次顺利通过朝圣路上的困难不仅是对困难处境的一种现实突破,同时还有心灵的突破,面对困难时的心态得到突破,自此获得心灵的成长。《阿拉姜色》中俄玛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的痛苦,丈夫罗尔基在听到妻子吐露内心想法后的愤怒、难过,儿子从小缺乏父母关爱变得叛逆,母亲去世后诺尔吾同继父去拉萨朝圣等等这些事情都是心灵成长的一次机遇。每件事情的发生都让主人公的心境发生转变,罗尔基和儿子诺尔吾随着朝圣之路的不断前行,心灵的变化、心境的成长,使得所有事情在这一过程中似乎都得到释怀。观影者随着影片中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主人公渡过难关的心境转变,其思绪也会随之转变,影片中主人公面对困难处境心境的变化与观影者在现实中面对困难处境的心境形成对应,故事最后主人公的经历使其得到心灵的释怀,观影者也会有所感叹、感悟,产生对于自身现实生活的思考。

写实主义下的中国公路电影,回归现实生活,《冈仁波齐》《阿拉姜色》两部影片中对真实情境进行视听还原,通过“小人物”的信仰与情感之旅来推动叙事,叙事内容的不断推动也提示着主人公每一阶段心灵上的变化。影片叙事内容的推进、主人公的心灵成长,也伴随着观影者对影片中所传递故事的进一步了解,以此在观影中获得自身对于影片的认知,产生思考,完成对影片内容的接受过程。

猜你喜欢

冈仁波齐写实主义
冈仁波齐
贺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
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日本写实主义的旗手圆山应举
《拉奥孔》中“诗画异质”论折射的西方写实主义传统
冈仁波齐的祈祷
肖波齐教授
普兰:荒芜之地的惊喜
杨飞云与古典写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