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早期电影与观众的关系初探
——以《电影月报》(1928-1929)为例

2022-11-12陈嘉颖

戏剧之家 2022年18期
关键词:文章

陈嘉颖

(西北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7)

电影观众作为依附于现代工业社会的存在,是由分散、匿名的个体所组成的庞大集合体,他们人数众多、分布广泛,具有分散性和异质性。实际上,电影观众不仅是电影媒介供应链端的产物,也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任何一种类型的电影或单部电影都有相应的观众定位,而不同观众对电影的观看与接受,都能反映出丰富多样的讯息。然而,电影观众并不是伴随着电影的诞生而同步出现的,早期的观影群体只能被称作“看电影的人”,他们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审美能力,随着叙事的引入和影片质量的提高,电影才逐渐被当作一门艺术,而观看电影的群体也逐渐进化成电影观众。

一、电影观众范围的扩大与影迷群体的形成

1896 年8 月11 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电影放映。尽管之后又有学者推翻了这一论断,称这次放映的是幻灯,并发现《西林日报》曾记载:“1897 年5 月22 日晚,在礼查饭店的艾斯特大厅放映了一场电影。”虽然学界对于中国第一部电影的放映时间有争议,但这些记录都能证明,早期的电影放映多集中在茶园、戏院、饭店等娱乐场所,并与其他传统娱乐项目穿插进行。所以,早期的电影观众本质上是“被动观影者”——这种称谓是以一种附属品的方式依附在这些出入娱乐场所的人们身上的。早期的电影放映没有固定场所,流动性强且不成规模,加之影片质量参差不齐,虽一时新奇但难以具有长期吸引力,受众在心理上缺乏归属感和仪式感。为了吸引观众,电影商们通过降低票价、广告宣传、建立独立观影场所等方式来推广电影。随着影院的兴起、美国侦探片的引进和新式影片内容的出现,观众从一开始的“被动观影”逐渐向“主动观影”转变。1923 年,郑正秋拍摄了第一部国产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它的上映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在经历数十年的探索之后,国产电影进行入了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导演们在固定的叙事模式中加入不同类型的元素,逐渐创作出社会题材剧、古装片、武侠片、滑稽片等多种类型的商业电影,情节生动曲折、表演真实可信,电影观众的群体开始逐渐扩大。

《电影月报》于1928 年出版的第6 期刊物中就有一篇名为《电影在北平》的文章,其中记载着这样的内容:“近来电影事业发达,北平也陷入水涡……若拿百分表来计算大约可得下表,其中,为研究艺术的有百分之四十,为娱乐的有百分之三十五,为谈笑的有百分之十,醉翁之意的有百分之十,其他有百分之五。”如果说,最初的观影者只是把电影当作一种娱乐消遣,那么,在经历了20 多年的发展以后,电影开始具有普适性和艺术性,它的消费群体不再只是某个群体,而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男女老少们,并且持续吸引着更多的民众。随着电影观众规模的扩大,“影迷”群体也应运而生,“影迷”中有些是痴迷于电影本身,经常光顾电影院,喜爱看电影这项活动,有些则是痴迷于电影明星本人。《电影月报》中一篇名为《观影指迷录》的文章就对1927年上映的美国电影进行了整理与评级,评选出甲选佳片16 部、乙选佳片54 部、丙选佳片30 部,并进行了片名、发行商、主演和主要剧情的简介,可以看出,这位作者对电影的热爱和观片量都远超当时其他电影观众,足以称得上是一位“影迷”。而在《电影在北平》这篇文章中,作者同样也对北平可供选择的影片进行了分类和部分列举。不仅如此,《电影月报》还大量展示了男女明星和剧组的照片,通过这种“去神秘化”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的观众,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影迷”。

二、电影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与现代性思想的凸显

1919 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全国上下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热潮,民主与爱国的精神蔓延到社会各界,具有现代性特征的知识分子的新思想冲击着旧有的思想和话语体系,这种现代性特征逐渐蔓延到电影领域,影响着电影观众的思想和行为。这一时期,即使并非所有民众都认可“电影是一门艺术”,但人们已不再简单地把电影当作是娱乐,而是逐渐开始思考其带来的意义与作用。1923 年,《孤儿救祖记》的上映引起的国产片复兴浪潮让许多有志之士看到了自制影片的希望,包括“明星”公司在内的很多制片机构在三四年时间内拍摄了大量涉及家庭道德、教育、妇女等题材的电影,此类电影由于和“五四”以后中国社会希求变革的背景相呼应而受到观众追捧。但由于观众群体的扩大和小市民阶层的涌入,浅显易懂的武侠片、侦探片、爱情片更受市场欢迎,为了迎合观众的爱好,电影公司拍摄了许多粗制滥造的作品,在这样的风气之下,许多知识分子纷纷对其进行批判。

1929 年出版的《电影月报》第9 期刊物中有一篇名为《中国影片之前途(四)》的文章,作者周剑云先生写道:“所谓伟大影片,不必定要掷若千万资本,徒求形式之伟大,仅费普通代价,以求精神之伟大,安见其必不可能。时代潮流不可违背,观众趋向不可不顾。惟武侠片当避免用于私斗,以彰中国民族仗义扶危之精神。侦探片当避免迹近海盗,以免影响社会之安宁。制片者当存一逐渐提高观众程度之心,养成观众欣赏艺术之愿,俾中国影片有与欧美影片互较短长之日,始可谓之克尽厥职。慎勿因陋就简,粗制滥造,以观众为可欺也。”随着国产电影的盛行,越来越多的群体主动关注到电影的制作过程,对观影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见解。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对观众心理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电影月报》第6 期就刊登了一篇名为《两种观众的心理》的文章,作者在开篇就写道:“要电影事业发达,当然要研究观众的心理,就从心理的表现上研究如何的电影方能得到观众的欢迎。”文章还提出,国产片不应向外国片靠拢,而要在兼顾观众心理的同时,拍摄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影片,这些都证明了当时的电影观众审美水平在日益提升。

1924 年到1927 年,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合作下,国内爆发了第一次革命战争,整个社会也面临着巨大变革,接受了新思想的民众意识到了革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爱国士气高涨,这种进步氛围影响着社会各界,而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活动也开始担负起教化、宣传等多种功能,观众更加在意影片的题材、立意,不仅只关注某部电影是否内容有趣、情节是否曲折,而是探讨电影给社会风气、价值观带来的促进作用。《电影月报》于1928 年出版的第3 期刊物中有一篇名为《电影的灵魂》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写道:“文艺在民众的心田上,种下了革命的根苗,文艺能使民众的心灵上,感受到革命的急切而必要。民众从文艺上的深刻的描写里,感受到革命的急切而去实行革命时,美丽的世界,或者不至于使我们绝望……我已说过,电影同舞台剧一样,可在文艺上占着一个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电影的教化功能开始增强,在民族危亡的时刻,革命人士希望通过电影传播爱国思想,观众的心理状态也得到了转变,希求在电影中看到更多关于国家的正面形象。在《电影月报》第5 期刊登的文章《中国电影的脚本问题》中,作者就提出电影脚本应该扩大题材范围,对社会和政治方面的诸多问题给予关注,比如结婚问题、卫生问题、女子解放问题、艺术保护问题等,至于那些神怪的稗史影片和淫邪影片万不能存在。于是,诸如《木兰从军》《王氏四侠》等弘扬民族大义、以史为鉴的电影广受好评。华但妮在文章《以<王氏四侠〉卜中国电影之将来》中就评价道:“该剧借古代事物来解释现代思想,毕见‘真理’,这是第一个好。剧旨说‘革命’的起因,‘人生’的真义,非常明了。更切合现代思潮,助长民众革命的勇气和坚决心,大大地有益于中国。”除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有声技术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观众的观影模式和心理状态,这些都凸显出电影观众正在从娱乐性向现代性转变。

三、电影与观众的双向互动

姚斯在接受美学理论中提出:“作者通过作品与读者建立起对话关系。当一部作品出现时,就产生了期待水平,即期待从作品中读到什么。读者的期待建立起一个参照条,读者的经验依此与作者的经验相交往。”电影与观众的关系亦是如此,一部影片只有被观众观赏和认可之后,才称得上是一部完整的作品,观众的评价对于电影来说必不可少。早期的电影拍摄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极具神秘性,一般都是电影对观众单向输出信息,而随着报业的兴起和电影期刊的出现,观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自由抒发自己的观影感想和建议,电影和观众之间开始了双向互动。

(一)观众反馈

《电影月报》的十二期刊物刊登了大量的观影感想,这些文章从多个角度对当时的电影进行了分析,比如:看了《王氏四侠》之后、《木兰从军》之贡献、谈谈《女侦探》的结构等。在影评《看了<王氏四侠〉之后》中,作者对电影演员、画面、剧情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讨论。他认为,《王氏四侠》的四位扮演者各有千秋,“肯做戏,要做戏,又能做戏。”而其中两场恶斗的戏份,推陈出新、不落俗套,美得无以复加。编剧也独具匠心,四位主角的设定和而不同。文章结尾评价这部电影是“国内电影界的一线曙光”。这种反馈对于电影从业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因为,只有得到了观众的反馈,创作者才能充分意识到电影作品的优缺点,从而进行改进和创新。这样的反馈不仅存在于上海这样电影行业发达的城市,而是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从《电影月报》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在《济南之电影》《电影在常熟》《电影在厦门》等文章中,不同地区的观众结合本地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环境,对本地的电影现状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在《电影在厦门》这篇文章中,作者介绍了当地的电影院情况、观众倾向,并提出了对两部同名影片的建议。虽然许多观点尚不成熟,但足以证明观众的观影意识和反馈质量都在不断提高中。

(二)业内评价

除了普通观众的反馈,一些电影从业者的评论更具专业性,他们既是创作电影的人,又是观看电影的人,这种双重身份赋予他们更加独特的见解。周剑云先生在《电影月报》中先后发表了数篇名为《中国影片之前途》的文章,其涵盖面之广、思维之严谨,可谓当世之佼佼者。其论述的内容包括“舆论之消沉”“观众之趋向”“文艺家之态度”“中国影片之四个时期”共二十八个章节,涉及电影基本特征、创作方法、商业运作等各个方面,为电影观众提供了全新的看待电影的视角,也成为滋养早期电影理论萌芽的土壤。相较于其他杂志,《电影月报》中最令人耳目一新的便是电影从业者们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从业经历和经验教训。1928 年第2 期刊登的文章《我在电影界》,作者的身份从电影观众到作家再到电影工作者,最终又回归到普通观众,他的自述为大众揭开了电影的神秘面纱,不仅让电影从业者及时调整电影创作方向和放映策略,也让观众认识到自身与电影之间的关系,只有两者双向互动,才能促进电影事业的良好发展。

四、结语

早期电影观众的审美变迁与电影发展息息相关。时至今日,电影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仍是电影人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观影人数的增加和观众要求的提升,只有在技术、质量、内容上都能符合观众期待的电影才能赢得市场。在20 世纪80 年代以前,学界对于电影受众的认知存在大片空白,对建国前的观众甚少提及,所以,对《电影月报》中电影与观众的关系的梳理不仅有助于充实中国早期电影史,也有助于完善电影观众学这一理论体系,探析早期电影观众的心理变化以及影片的发展趋势,同时,这对于现代电影事业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文章
文章词不达意如何破
文章导读
高考报道要做好“后半篇文章”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给文章找一个“魂”
怎样修改自己的文章
如何写出好文章
“玩”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