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认同视域下初中传统民歌教学策略研究

2022-11-12初光统

戏剧之家 2022年18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歌情感

初光统,王 磊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00)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011 年,教育部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就意味着,音乐教师要针对学生进行传统民歌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本民族音乐文化。中国传统民歌是先辈们在生产生活中传唱下来的歌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歌教学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事业的一部分,它承载了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是增强学生文化认同和树立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

一、文化认同视域下初中传统民歌教学的重要性

“认同”一词内涵丰富,文化认同简单来说就是对文化的认同和接受。“在心理学中,认同是个人对他人情感、态度和行为的模仿。在社会历史学中,认同是人对自我身份的确定,是对‘我是谁,我在哪里’的自我认识。在哲学中,认同是人对自身价值意义的追寻。”埃里克森的《认同:青年与危机》从心理学角度提出,文化认同是区分“自我”与“他者”的标杆,是促进文化归属感的关键。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欧美、日韩流行音乐、摇滚音乐以及国外音乐文化席卷中国音乐市场,在此背景下,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受到“冷落”。正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可以用父母给的零花钱购买流行音乐的碟片和充满摇滚风的服饰装扮,在各类音乐app 里充值下载国外时尚歌曲,用声嘶力竭的声音演唱流行歌曲,这种种举动都可以看出,他们对外来音乐文化充满喜爱,相比之下,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民间歌曲,初中学生群体的态度却表现得很冷淡,他们普遍认为民族音乐不好听。所以,在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争锋时,初中生表现得文化认同感不强、文化自信心不足,这表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正面临严峻危机。

初中音乐教育是提升学生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在初中生普遍追捧流行歌曲的环境下,通过传统民歌的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音乐层面加强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让初中学生了解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其次,传统民歌蕴含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情感,每个地区的民歌都有各自独特的方言与唱腔,通过民歌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风格,提高艺术与文化素养。最后,通过传统民歌教学为初中学生传递本民族文化,可以提高青少年传承和保护传统音乐文化的意识,对弘扬传统民歌和传统音乐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认同视域下初中传统民歌教学策略

文化认同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态度,根据心理学中态度心理结构的ABC 模式,态度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所以,在初中传统民歌教学中,为了提升和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本研究从文化认知、文化情感和文化行为三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把握民歌文化内涵,提升学生文化认知

认知是文化认同的首要前提和重要基础,只有对该文化具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才能对之作出情感上的区分。本研究中文化认知指对民歌本体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首先,对民歌本体的文化认知是凸显母语文化的教学内容。母语音乐是人们使用第一语言来表达感情的音乐,中国传统民歌就是最典型的母语音乐。在初中民歌的教学中,对民歌的方言、旋律、节奏、力度、润腔和音色等要素的把握尤为重要,通过运用该民族语言的声、腔、调以母语音乐语言演唱母语歌曲,学跳母语舞蹈,学生可以把握民歌的独特韵味和民族特性。如果学习者对母语语言掌握不到位,就很难把握歌曲演唱风格。初中民歌的教学不仅是要教会学生唱民歌,更重要的是把母语文化教学贯穿始终,让学生真正理解民歌、感受民歌。

其次,民歌本身是一种传统文化,亦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初中传统民歌教学中,不能只停留于音乐作品本身,而是应积极发掘民歌作品蕴含的文化。从民歌的地域来看,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历史的发展和积淀中形成了具有本土、本民族特色的风俗民情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风格,通过演唱民歌,学生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以及节日仪式等;从民歌的文化上看,传统民歌蕴含丰富的文化思想和民族精神,比如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热爱家乡和民族的精神等,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发掘各类文化元素,引导学生感知文化,融入文化。应当注意的是,教师在讲课时不能把文化和音乐分开,一定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二)培养兴趣认识价值,强化学生文化情感

情感是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源于认知,情感的好恶又进一步影响人的行为。本研究中文化情感指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及对民歌的价值评价。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将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等国外音乐教学方法和民歌教学相结合,这样既可以解决教学中音准节奏的问题,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欣赏课《瑶族舞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想象胸前挂着长鼓,以两小节为一动作单位,用体态律动的方式模仿长鼓舞的敲鼓动作;另一组用声势律动模仿打击乐器为体态律动的同学伴奏,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和身体协调能力,也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帮助其理解瑶族文化,进而喜爱传统民歌。其次,教师可以将带有流行元素的民歌带入课堂。目前,我国许多歌手都有对民间歌曲进行改编,例如,玖月奇迹在央视春晚表演的《青春舞曲》加入了现代流行的配器伴奏,并用通俗的唱法演唱,这种在传统与创新发展理念下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的歌曲在当下初中生群体中很受欢迎,符合青少年的审美倾向,加入这种风格的歌曲可以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欣赏,深化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情感体验。

文化价值是指文化客体对文化主体所具有的实用性和意义,本质上是主客体之间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中国传统民歌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情感,承载着伟大的民族精神,通过民歌的学习,学生可以丰富精神世界、净化心灵,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乐观积极心态;民歌美妙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可以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学生通过听唱民歌,可以感受祖国壮丽山河的景色美、体会民族风情的风俗美、发现人际相处的情感美。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传统民歌的内在价值,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内在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情感。

(三)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文化行为

行为是文化认同的外在表现,是人们内在观念的外化形式。行为认同是在认知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行为来表现对文化的认同。本研究的文化行为指课堂民歌的表演和课外活动的实践。

课堂是民歌教学的主阵地,《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要重视音乐实践,要在教学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使学生获得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单纯的教师讲授音乐作品的教学方式,远没有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的效果好,所以,在民歌教学中,教师需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和风格,设计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歌曲旋律特点加入响板、三角铁、沙锤、沙蛋等简单易上手的打击乐器为歌曲创编伴奏,然后,根据作品内容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如在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演唱完歌曲之后加入肢体动作如敲锣、打鼓等,让学生体会歌曲表达的欢快热闹的情境。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歌曲风格创编身体律动及舞蹈动作,如在维吾尔族歌曲《青春舞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维吾尔族的舞蹈动作,并且让学生通过小组展示进行表现,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歌曲的亲身体验。通过在课堂上设计多样的音乐活动,可以在活跃课堂氛围之余加深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提升学生学习传统民歌的热情和兴趣。

同时,学校可以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初中生在实践中感悟民歌,让学生真正实现对音乐的感情由“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当学生具有一定的民族音乐知识和民歌演唱能力之后,学校可以举办以民族音乐为主题的活动激发学生传唱民歌的热情,根据学生音乐基础的差异,设置不同的演出或比赛,如“校园民歌手大赛”“民歌合唱比赛”等,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找到提升自己的机会,教师可以结合各地区和各民族民歌的受欢迎程度,结合学生个人在民歌演唱方面的特点,为每一名学生选取最适合的民歌曲目,并穿着相应的民族服饰,将自己的青春风貌与传统音乐的魅力展现在舞台之上,使学生将民歌知识与技能转化为艺术表演实践,加深学生对传统民歌的热爱和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

在民歌传唱的表演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会在无形中得到强化,学生也能从民歌表演中收获满足感,并在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给自己带来的心灵激荡,从而更加喜爱传统民歌、认同民族文化,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接班人。

三、结语

中国传统民歌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学阶段的音乐教育是提升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使命,本研究在文化认同视域下,阐述了民歌教学的意义,并以文化认同形成的三个过程提出相应的民歌教学策略。作为音乐教育者,要以传承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为己任,让传统音乐这颗明珠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民歌情感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情感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