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舞对戏曲艺术的借鉴与吸收

2022-11-12

戏剧之家 2022年18期
关键词:古典舞戏曲舞蹈

周 曦

(衡阳师范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0)

一、戏曲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一)戏曲艺术的起源

中国的戏曲艺术最早可追溯到原始时代,它萌芽于当时的原始歌舞表演形式,例如原始人模仿狩猎动作、用来庆祝狩猎归来的“狩猎舞”;《尚书·舜典》中说道:“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指的就是原始人披着兽皮跳舞的场景,这种模仿劳动的动作,可以说是最原始的表演形式了。

到了奴隶社会,贵族们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德业绩,用歌舞诵之。最具代表性的即是“武舞”(用来歌颂周武王和周公灭商平定奴隶叛乱的武功)和“文舞”(用来歌颂周朝统治者治国有序的功劳)。这两种舞蹈形式都具有很强的表演故事倾向。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了“傩舞”,它是一种驱逐鬼神的仪式,舞者们都要戴着面具,这种具有舞台感的表演,对之后的戏曲发展有很深的影响。

再往后的几百年还产生了“古优”“角抵戏”等歌舞形式。从戏曲的起源这一点可以看出舞蹈一直是蕴含在戏曲中的,并且是戏曲艺术的萌芽基础。而戏曲艺术在它而后的孕育、生成、发展过程中也一直保持着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特征。

(二)戏曲艺术的发展

唐代到宋金时期,是我国戏曲的形成期。唐代“燕乐”集成了隋唐时期民间和外来乐曲的成就,为宋元戏曲的乐调奠定了基础;舞蹈艺术中的“软舞”“健舞”之分对后来杂剧的表演艺术有直接影响。并且,还出现了有歌唱和音乐伴奏的“参军戏”。

北宋时,在唐参军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杂剧和后来的金院本,一般认为是我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元代是戏剧的黄金时代,兴起于北方的元杂剧,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这一时期作家辈出,并有一大批名演员活跃在舞台上。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他们的不朽作品《窦娥冤》《西厢记》《梧桐雨》等都反映了这一时期戏曲的繁荣情况。

明以后,北曲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减弱,明清两代在南戏基础上形成的传奇剧取代北方杂剧占据剧坛的中心地位,这一时期各地方剧种广泛产生,以昆腔、弋阳腔诸腔为代表,创造了丰富的戏曲文学和完整的舞台艺术体系。传奇代表作品为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清初“南洪北孔”所著的《长生殿》和《桃花扇》。

二、中国古典舞借鉴与吸收戏曲艺术的原因

(一)中国戏曲艺术是一门成熟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艺术是全面综合的舞台艺术,舞蹈艺术也同属于舞台艺术。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戏曲者,以歌舞演故事也。”这其中的“歌”即唱、念,“舞”即做、打,所谓“以歌舞演故事”就是以唱、念、做、打来表演故事,用故事来表现主题、表现人物。中国戏曲艺术更是在经过了历史的浪里淘沙后留存下来的民族瑰宝。而中国古典舞作为一门建国后新创建的舞蹈种类,应该要向如中国戏曲艺术这般成熟的舞台艺术门类进行借鉴和吸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欧阳予倩先生便提出:“要创建一个中国古典舞,并以戏曲作为我们的基础。”叶宁先生在《试谈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的教学原则》一文的开篇便说:“在戏曲艺术中,不仅保存了中国舞蹈的优良传统,而且由于历代优秀艺人的加工、整理和创造,已经提炼成典范性的舞台舞蹈艺术了,它的训练方法也是积累了多少年代的劳动经验而总结出来的。”这种认识很快便在当时的舞蹈工作者中达成共识。

(二)中国民族舞蹈需与西方舞蹈作出区分

中华民族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特质是独一无二的。这就要求在建立一门新的中国舞蹈学科时,必须重视其民族性。审美原则也应该要去延续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与西方各舞种作出明显划分的新舞种。所以我们要从具有民族性的艺术门类中吸取精华,最大化地凸显出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质,彰显民族审美理念,而戏曲正是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成者,加之历史原因——古代舞蹈本就融合于戏曲艺术中,并且孕育出了戏曲舞蹈这一产物。

三、中国古典舞在戏曲艺术中借鉴和吸收的途径

(一)直接学习戏曲片段

欧阳予倩先生是最早提出向戏曲艺术学习的,并直接请来京剧和昆曲名师到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教授和练习《霸王别姬》《游园惊梦》等戏曲片段。

但是到后期,前辈们意识到这样仅仅学习戏曲片段的方式显然行不通,毕竟戏曲艺术是具有叙事性功能的,而舞蹈是具有抒情性特点的,倘若直接一板一眼地学习戏曲中的动作,会失去古典舞的舞种特征,而倒退回“戏曲舞蹈”。

(二)借鉴戏曲艺术的基本功训练方式

戏曲基本功的课程主要包含:腿毯功、把子功、身训等。腿毯功训练戏曲演员腰、腿的软度和力度各项技巧,古典舞主要学习了其中“腿毯功”的训练方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舞蹈队请来北昆极为老先生教授“下腰”“悠腿”“踢腿”“打飞脚”“翻身”等戏曲基本功,并开始在王萍老师、刘菱洲老师的带领下,整理这些基本功的动作,并把它们编成一些固定的组合来练习。这样的借鉴为中国古典舞“训练性”的特征奠定了基础。

(三)从戏曲艺术中提炼动作元素

提取戏曲中的动作元素,这个阶段不仅仅对动作进行分析,还对戏曲美学进行了研究,从中国古典舞所需要的动作语汇、感情色彩、舞蹈特性出发,整理出中国古典舞训练真正需要的动作元素以及连接方式,并且探索属于古典舞的舞蹈技法规律。例如,将戏曲艺术中的手位、脚位、舞姿、动作、技巧等动作素材延伸到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之中,避开从形式入手,强调从规律性出发,加以提炼、使之转化为舞蹈。

(四)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身段”到“身韵”

中国古典舞在向戏曲艺术借鉴和吸收的过程中,最早的创新就是中国古典舞中“身韵”学派的出现,所谓“身韵”,即为“身法韵律”,代表了中国古典舞的运动规律和审美规则。二十世纪,以李正一、唐满城老师为代表的舞蹈家在原来戏曲身段的基础上进行分解和组织,从动作元素、基本动作、单一短句再到技法训练,对整个身段教材都进行了更为细致地划分,从而使其更加系统化、多样化,促使了身韵的诞生。而“身韵”这个概念的出现代表着中国古典舞逐渐从戏曲艺术中脱离出来,进而回归舞蹈本体,有了舞蹈观赏性。

四、当代中国古典舞表演与创作语境下的戏曲艺术

(一)创作蓝本借鉴于戏曲剧本

戏曲艺术当中的故事题材十分宽广,剧目种类多样,人物形象丰富,取自民间,又传承多年,因此包含着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而戏曲艺术也拓宽了中国古典舞蹈作品的创作蓝本范围,使可以创作的思路更广阔,使可以描绘的人物形象更丰满和立体,且更能为人们熟知和理解。很多当代古典舞作品中的创作题材是从戏曲当中借用过来的,一些戏曲当中的情节跌宕起伏、舞蹈丰富多彩、技巧表现突出,这些特征进一步激发了舞蹈创作者的灵感,增强了创作方面的欲望。我国第一部古典民族舞剧《宝莲灯》就是取材于同名戏曲;三人舞作品《金山战鼓》从取材到表演手法深受戏曲《梁红玉》特别是京剧《战金山》的影响,同时,取材于戏曲作品《梁红玉》的还有中国古典舞女子独舞作品《红玉丹心》。

(二)表演方式借鉴戏曲艺术中的“做”

戏曲中的“做”既泛指表演技巧、做戏,也特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即戏曲身段,它包含手、眼、身、法、步各种技巧,舞台上每一个情绪化的表达都被规定了力度、方向、节奏,而科学合理地运用戏曲中这种程式化的表演方式,可以帮助舞蹈演员塑造人物角色,为舞台形象增添光彩。在许多优秀的中国古典舞作品中,都模仿和沿用了戏曲艺术的独特表演方式。例如女子独舞《春闺梦》,它以戏曲花旦的造型为人物形象,描绘了一个待嫁闺秀怀着对大千世界的无限憧憬迈出家门,在路上遇到了自己的心上人后,表面矜持心中却迫不及待的情绪,这一系列的情绪反应,肢体语言都在向戏曲艺术的表演方式致敬。例如“对镜梳花黄”“闪身假装摔跤”等动作都是来自于戏曲的独特表演手法,无实物却胜似有实物。

(三)服装道具沿用了戏曲艺术中的行头

很多古典舞作品也会借鉴戏曲中的道具来进行创作,例如女子独舞《京伶梦》中的道具头饰和翎子就支撑起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走向:从观察——想象——尝试——梦醒归还,且所有的动作语汇也皆是建立在使用翎子上,而翎子是京剧中小生用于头上的装饰。又比如女子群舞《百花争妍》、女子独舞《梦角儿》中的服装则来自于昆曲中青衣的扮相,并且巧妙地运用了水袖的服装特点和水袖的使用技巧。

五、结语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国初期,以李正一、欧阳予倩、崔承喜等一大批舞蹈工作者开始着手研究和开发“中国古典舞”这门学科的建设,“中国古典舞”这个名词才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前辈们以戏曲舞蹈为基础,并提炼传统戏曲艺术中的动作规律,挖掘戏曲艺术的表演风格及其审美,在几十年间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丰富的艺术成果,通过对戏曲艺术的借鉴和吸收,中国古典舞艺术具有了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的审美形态。

猜你喜欢

古典舞戏曲舞蹈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冰上舞蹈搭档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