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以上海昆剧团“临川四梦”为例
2022-11-12杨小强
杨小强
(中国音乐学院 艺术管理系,北京 100000)
一、上昆作品“临川四梦”的背景梳理
“临川四梦”是明代戏曲家和文学家汤显祖创作的四部戏曲文学作品,他曾进入仕途,但最终放弃官职,专心于戏剧和诗词的创作,“临川四梦”代表了他的最高文学成就,也是世界戏剧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艺术作品。“临川四梦”由《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邯郸梦》组成,这四部作品以梦境为背景,以千变万化的“情”为烘托,展示了世间万物的绚丽变化。《牡丹亭》展示了杜丽娘因梦生情,在经历生死之后与爱人柳梦梅走到一起的故事。《紫钗记》讲述了因一枚燕钗而促成一桩姻缘,在风雨之后解除误会的故事。《邯郸记》讲述了卢生梦中娶妻、做官,历经坎坷、终享富贵,醒来发现这一切皆是梦境而悟道的故事。《南柯记》讲述了淳于棼在梦中娶了公主并官至太守,醒后发现皆是一场梦的故事。四部作品以情为主线,各有侧重地讲述了不同的梦境。作品对男女爱情的描写和对政治的讽刺与汤显祖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
(一)上昆“临川四梦”的两个时期
1.全版作品的首次推出
2008 年,为庆祝建团30 周年,上昆在年终收官演出中首次推出“临川四梦”系列作品。此次系列作品分为:印象版《南柯记》、经典版《邯郸梦》、靑萃版《牡丹亭》、偶像版《紫钗记》。虽然这四个版本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汤显祖剧本的全版再现,但它们作为当时第一个在全国完整演出的“临川四梦”,依旧对当时的昆曲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开启了上演全版大戏的全新局面。
2.全版作品的创新再推出
2016 年,为了纪念汤显祖逝世400 周年,上昆制订了国内外大规模巡演的计划,此次“四梦”以典藏版《牡丹亭》、原创新剧昆五班大戏版《南柯梦记》、改进版《紫钗记》、传承版《邯郸记》组合而成。作品在尊重原版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创新,最终在2016年于海内外巡演48 场。此次巡演传承了经典作品,传播了昆曲魅力,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典藏版《牡丹亭》于2014 年推出,演员包含了昆大班至昆五班的各类老中青演员,如“昆大班”老艺术家张洵澎、岳美缇的“惊梦”,“昆三班”余彬的“游园”,“昆四班”胡维露的“拾画”,“昆五班”张莉的“写真”。团长谷好好在中国艺术报的采访中说道:“我们只将目光聚焦在传统戏曲的本质,昆曲最美的就是人,我们要让观众看人、看戏、看阵容。从作品角度,以最‘素面朝天’的方式,以‘俞言版’为基础,以精品版为采撷,以上昆五班三代为阵容,打造了一台无可复制的典藏版本。”伴随着原创新剧昆五班大戏版《南柯梦记》和传承版《邯郸记》等作品的新版本打造,四梦的观赏性更强了,从此,昆曲舞台不再只有《牡丹亭》。
3.“临川四梦”海外演出介绍
2018 年,上昆演出足迹踏遍欧、美、亚三大洲以及20 余个国内城市,创下上昆有史以来最高纪录。2018 年9 月3 日开始,上昆在美国洛杉矶开始了58天的驻场演出,这是上昆首次在海外进行实景戏剧演出,演出把昆曲与园林艺术融为一体,得到了美国主流媒体如《洛杉矶时报》等的大版面报道。2018年10月,上昆应邀赴日本早稻田大学进行讲演交流。上昆之外,还有众多昆曲艺术团体携自己的作品出国演出,一系列海外巡演生动有力地展示了以昆曲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也让世界观众对中国戏曲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二、上海昆剧团运营策略分析
(一)打铁还需自身硬——高质量的剧本和演出团队
1.经典作品的重现与创新
演出作品的核心是剧本,“临川四梦”的剧本本就是经过市场检验的经典之作。上昆在追求经典的同时,力求在复原传统经典的基础上推出改进型作品。
以《牡丹亭》上演年份为线索进行梳理:1982 年,《牡丹亭》7 场改编版上演;1993 年,重编版上演;1998 年,六本上演;1999 年,35 出三本上演;2000 年,简装版上演;2006 年,俞言版上演;2008 年,三代演员荟萃版上演;2014 年,典藏版上演。1999 年35出的《牡丹亭》被编为三本并配置三组演员,是最接近原著的一个版本。
上昆的演出一方面充分考虑了当代观众的需求,他们挑选了最吸引观众的折子戏排练成不同版本的《牡丹亭》;另一方面力图还原原著,全本的推出极大地保护了昆曲艺术,全本作品也成为上昆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2.高水平的演出创作团队
经过40 年的发展,目前,上昆的演员形成了“五班三代”的演员队伍结构,即以昆三班为中坚力量,由五个班群的老、中、青三代演员组成。优秀的团队使上昆在2011 年于德国演出《长生殿》时,在主要演员缺席的情况下,其他演员替补并用很短的时间完成了排练和演出。
2014 年,上昆在全国首创昆曲学馆制,聘请国宝级艺术家教导昆曲班演员。老艺术家的言传身教可以让青年艺术家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也可以让年轻演员更早接戏进行实践。在2016 年的海外巡演中,《南柯梦记》这一作品由平均年龄20 岁的昆五班演员担任主要角色。上昆“师带徒”“学馆制”“技术+演出”的综合人才培养体系加速了演员的成长速度。
主创团队中,导演团队凭借对昆曲艺术的深度理解,将古典昆曲艺术与时代审美有效结合,并将之传递给舞美团队。舞美团队抛弃了“一戏一格”的传统戏曲舞台布景理念,利用清代古版画插图作为舞台背景,创作出四梦一景的舞美设计方案,将完全不同的戏剧情节有效结合在一个空间中,这样一来,作品呈现更加紧密,同时,舞美、道具的后勤压力大大降低。强强联合的主创组合,为“临川四梦”这部作品的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针对观众需求选择作品和宣传方式
针对海内外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群体,上昆有针对性地选择上演不同的版本。折子戏组合、改良版作品和全版作品为不同戏曲认识水平的观众带来了多元化的展示,也降低了自身的演出风险。在2018 年的海外巡演中,中国昆曲第一次到奥地利的格拉茨和俄罗斯的索契进行演出,在这两个地区的演出中,上昆都只选择了四本之中传播最广的《牡丹亭》。2011 年,上昆在德国演出时选择了全本《长生殿》,2018 年,他们选择了全版四本的“临川四梦”。演出收到的热烈反响说明德国观众对昆曲艺术有良好的欣赏能力。
为了引导国内年轻人欣赏昆曲,上昆在宣传之中依托年轻人的审美习惯,把昆曲打造为具有现代时尚元素的艺术作品。但在德国巡演期间,因德国观众自身艺术文化水平较高,更加注重艺术作品的内涵呈现,上昆在宣传之中选择尊重德国人的审美需求,呈现更多古典元素。
(三)“讲座+演出”模式
在德国巡演期间,上昆利用柏林戏剧节仅有的几天时间,准备了4 场演出和9 场讲座,同时,上昆邀请外国专家到现场向当地观众介绍昆曲艺术,并和演员们讨论昆曲。在现场,艺术家们向观众讲解欣赏昆曲的知识点,比如动作介绍、演员展示、动作含义等,这些介绍使欣赏者带着对剧情和昆曲的理解欣赏作品。上昆还在演出前后设置了导赏和互动环节,导赏展示了身法与情绪的联系,解说了不同服装、妆容代表的不同身份,展示了不同音乐旋律的作用等。这些措施有效保证并提升了观众对演出的满意度。
(四)本土化政策和线上线下媒体的联合传播
1.本土化政策
2016 年是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400 周年,上昆完美地利用了这一话题,带着作品“临川四梦”在国内外巡演。首先,在宣传中,上昆将两位剧作者放在一起,可以让不熟悉昆曲艺术和汤显祖作品的西方观众将两位作者进行对比,引发观赏兴趣,从而扩大昆曲作品的宣传效果。其次,在海外演出过程中,上昆会邀请当地的文化组织来观看演出,以直接影响艺术节目决策人的方式来影响未来合作,后来,主办方决策人在观看昆曲艺术作品后对昆曲产生了极大兴趣,并邀请上昆团队参加了柏林艺术节和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
2.借助当地媒体平台,线上线下联合宣传
上昆不断加强和线上媒体的合作。在演出期间,包括德国《德国戏剧杂志》在内的二十多家主流媒体刊出近30 多篇报道对上昆的演出进行了宣传。有媒体在报道之中使用了“向中国传统文化致敬”来介绍这次完美的文化合作,媒体对上昆的采访和报道进一步强化了宣传力度,2018 年,以昆曲为主题,德国国内各类主流媒体刊发报道200 余篇,官方微信图文全年点击量超过50 万人次,传统媒体、新媒体、网络直播三位一体的立体宣传方式,有效助推演出取得成功。
三、上海昆剧团海外传播建议
(一)与海外文化机构合作
目前,全世界可以查到的注册昆曲曲社有100 多家,多数在大陆,8 家在港、澳、台地区,2 家在美国。纽约海外昆曲社曾受邀到当地的学校、美术馆等机构进行示范性演出,在演出过程中他们会向美国观众介绍相关的知识。这些团体是昆曲艺术海外传播不可缺少的力量,上海昆剧团应该积极和这些了解当地文化背景和有观众拓展经验的海外昆曲社团建立合作关系,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昆曲艺术。昆曲艺术的海外市场拓展还应当积极与孔子学院合作,无论在文学、音乐、服饰,还是在舞蹈等方面,昆曲都荟萃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可以和孔子学院的汉学传播完美融合。除了上述机构,不同海外国家都开设了中文第二外语课堂,也有一些研究昆曲艺术的汉学家,他们都可以成为合作对象。
同时,上昆还可以不断延伸“讲座+演出”模式,在讲座中继续邀请当地的汉学家、戏曲研究者或文化机构负责人,进行作品解读和文化介绍,避免西方文化下的观众因为文化差异形成对昆曲的误读。
(二)翻译更多的海外昆曲作品
越来越多的对外演出也意味着需要不同语言的昆曲译本,然而,昆曲作品翻译难度较大,加上戏曲理论和外文翻译的综合人才比较缺乏,这造成在中外戏剧交流中,我国对外演出的戏曲数量远少于外国戏剧作品在中国演出的数量,中国丰富的戏剧遗产不被其他国家的人所了解。政府和有关文化单位应当加强合作,联合中外译者加紧戏曲作品的翻译。
(三)积极与各网络平台合作
2016 年,剑桥大学与中国有关方面合作主办了昆曲数字博物馆,目的是整理和展示世界各国保存的与昆曲有关的资料。昆曲数字博物馆展示了不同国家的昆曲藏品,世界上的戏曲研究者和观众可以在这里看到昆曲的各项资料和演出活动信息。昆曲数字博物馆将实体艺术道具和文物数字化、信息化,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同时,中国也可以通过世界各国的艺术家、研究者、观众的反馈,了解其他国家对中国昆曲的认知特点,改进传播策略。
(四)和不同类型的作品合作
在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上,上昆的作品成为获得艺术贡献奖的首部中国3D 昆曲电影。将来,上昆可以创作昆曲绘本,利用卡通形象拉近昆曲和青少年的距离;创作动漫小视频,加强视频平台宣传力度。动画电影《大闹天宫》是几代人的记忆,但是,这一作品中的大量形象是基于戏曲形象的解读。少儿动漫《粉墨宝贝》也是基于昆曲艺术,将现实的人物动漫化。昆曲艺术不能局限于舞台展示,而应当将艺术作品与当下审美有效结合,打造多元化的作品,为昆曲注入更多时尚元素。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上海昆剧团“临川四梦”不同版本的梳理和海外巡演运营的分析,提出对其海外传播的建议,希望在未来有更多中国经典戏曲作品登上世界舞台,为我国民族艺术的跨文化传播持续提供成功经验,让世界人民深入了解中国戏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