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汽车专业“订单班”合作长效共赢机制研究
2022-11-12林谢唯
林谢唯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温州 325000)
0 引言
“订单班”是企业依据未来几年对人才的需求量预测,通过与高校和职业院校合作,提前培养适合自身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近年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合作,先后与汽车经销商集团、汽车保险企业及售后服务企业等开展合作,成立不同的订单班。
本校订单班是一种虚拟“订单班”,即企业从已经入学的学生中进行选拔,组成虚拟班级;学生跟随原班学习的同时增加订单班学习内容。该模式运行灵活,班级规模也不受限制,还能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从目前专业在订单班培养模式上的探索及实践上看,学院与企业双方的合作意愿都很强,订单班的成立为学校与企业在教学、技术以及人才管理等各方面的合作提供了连接的渠道。
但是,由于在利益需求点、价值观上存在差异,导致校企双方在制定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存在分歧,即使制定了培养方案,也在后期订单班学生培养过程中逐渐偏离原定的方案。在实际执行中问题表现为招生困难、培养模式不完善以及学员流失率高等问题,最终导致“订单班”合作模式时断时续,背离原先设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以及拉动专业科研提升的初衷,未能达到预期合作效果。
1 “订单班”合作模式问题分析
经调研,“订单班”发展受阻原因归结于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主体核心需求点未能得到满足。对学校方而言,未能在合作中保证学生教育质量、提升师资技能水平;对企业方而言,学员流失严重一直是订单班维系困难的症结所在;对学生而言,则体现在没能获得明显的就业优势。
1.1 订单班生源不稳定
学生是“订单班”模式的核心主体,是保障学校和企业利益点的根本。本院汽车专业订单班的招生计划是由专业和企业共同制定,执行过程中以专业为主、企业辅助的方式安排招生工作。调研显示,汽车专业订单班的生源极不稳定,学生参与订单班积极性并不高。如专业与红旭汽车集团合作开办的“红旭订单班”,在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中旬开始招募学员,就出现了报名比例低的问题。该问题在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招生时尤为突出。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方面,汽车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面对的岗位以及招聘单位选择较多,因此在选择就业方向时的不确定性较大。另一方面,学生对就业市场知之甚少,尤其是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学生,大部分学生前期在普高或非汽车相关专业就读,对汽车行业就业前景缺少认识及规划,导致了其对合作教学方的品牌认知不足,缺少参与动力。
汽车专业订单班主要针对汽车专业三年制专科学生进行招募,这批学生是通过高考或者自主招生考试进行录取的。这决定了学生的生源大部分来自浙江省内,少部分来自浙江省外,本市生源学生比例不高。这就导致非本地生源对最终就业地点的选择持有谨慎的态度。
一方面,订单班前期开展效果不佳,导致在学生中口碑受到影响,形成非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订单班前期宣传主要依靠班级动员为主,宣传效果不佳。
1.2 校企双方的主体权责不明确
订单班拥有学校和企业双元主体,校企双方应该将双方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实习实训等方法有深度合作,真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然而目前现实情况下,学校和企业双元化主体合作大都流于表面。一方面,合作内容主要以框架协议为主,缺乏一些具体的手段措施;另一方面,在订单班的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双方缺乏有效沟通,出现问题后没有及时应对的现象。例如企业方生产经营环境变数较大,当遇到执行计划调整时,校方未能及时跟进。这些都导致了“订单班”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逐渐偏离原定的方案。
1.3 就业学员流失严重
企业推进订单班签约的核心动力,在于获得高质量技能人才,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而现阶段企业在订单班合作项目中能取得的显性利益,就是直接获得对口的劳动力资源,有效控制企业人力资本。就近几年订单班的就业数据来看,学员毕业后到合作主体企业就业比例普遍在30%左右,毕业3 年后留任企业比例在10%,就业学员的流失率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汽车行业人才需求量大,可供学生选择的就业岗位多。同时订单班合作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较难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工作岗位,导致优秀学生流向优势品牌、优势企业。
另一方面,“订单班”合作模式大多还停留在合作协议层面上,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环节少、周期短。而订单班学员与其他非订单班学生的差别,仅在于去不同的企业实习。学生没有形成企业归属感,对职场晋升路径依然模糊,感到就业无优势。这就导致了面对更多选择时,学生会选择随意地变换工作。
1.4 建立长效共赢的“订单班”合作模式
长此以往,“订单班”模式很难吸引新学员报名以及维系老学员的就业。同时,汽车专业学生总招生数量较少以及非本地生源学生比例较大等原因,进一步导致学生毕业后在合作企业就业的人数远低于企业预期。最终致使校企合作关系难以维系。
针对“订单班”合作模式上存在的实际问题,我校与合作企业经过深入探讨,校企双方决定建立一种长效持久的合作机制。新的“订单班”合作模式提出,从学员“进口”到“出口”等方面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在招生计划的执行、培养方案的融合以及就业政策的倾斜这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真正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2 加深企业参与招生
虽然招生和招工同步进行的模式更有利于加深校企合作关系,有利于合作体系的构建,但因一些客观因素,如专业计划招生数的限制短期内很难解决,因此以往订单班采用了先招生再招工的模式。学员招募工作由学校方主导,主要负责学员招收宣传;企业方辅助,提供相关宣传资料,如岗位介绍、企业介绍和福利待遇等。
但实际招生过程中,几乎没有企业的身影。这导致了学生对“订单班”培养模式以及企业认识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招生工作的开展。为此,新的合作机制下,建议加大企业在招生环节中的作用,在宣传和招生计划的制定上做出一些调整。
2.1 企业更多参与招生宣传
企业更多地参与招生宣传,可以有效提升其在学生群体中的熟悉度。宣传形式上,企业一方面可以在订单班招募前期组织系列介绍宣传活动,在更多场景为学生提供相关信息。如在始业教育、专家讲座、专业课课堂以及班级班会上,多次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为学生做出决定提供多方位的信息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在订单班设立专项奖学金,与学校合作举办专业相关赛事等方式,提升企业曝光度,扩大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在各方面的宣传努力下,订单班的报名情况有明显好转。
2.2 企业实行差额招生
在制定招生计划数时,加大企业话语权,根据其岗位设置和岗位流动情况,建立就业人才蓄水池。订单班实行差额招生,设立考核标准,执行末位淘汰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员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能保障企业在学员流动的情况下,生产经营活动不受影响,有利于控制用人成本。
3 增加培养方案融合性
培养方案的制定由专业和企业共同讨论确定,制定执行细则。在执行中做到加强双边合作,加深企业参与,保证培养计划的顺利执行。
3.1 采用双主体育人机制
订单班学员的培养采用双主体育人机制,即设立学校、企业双主体。学校方提供通识课、专业基础课类的教学工作;企业方提供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工作,专业技能类课程的教学由企业和学校方合作承担。订单班学员顺利结业的条件必须是满足双主体的结业要求。
实际的执行以原班就读、项目选修的方式进行。即针对三年制专科学生,大一和大二阶段以学校培养方案为框架,实施原班级就读,跟随企业班级的项目课程选修。大三阶段,学员进入企业参与实际生产经营活动。学员的毕业要求,既要修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学分,又要完成企业课程的 综合考核。
3.2 创新课程体系
订单班课程体系区别于传统课程体系,加入了岗位需求的相关教学内容,企业教学也以员工入职培训方式开展。不同于传统教学更注重体系性,企业员工培训以结果为导向,更注重实效性,多以主题形式开展,主题由企业方提供后与专业方共同讨论制定。大一学期围绕职业素养、品牌文化和岗位认知类型主题开展,大二学期加入专业技术类课程。
订单班的教学内容围绕相关主题,引用企业内部员工培训内容,并将实践类课程场地移至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中进行,一切以培养学生具备企业生产经营能力为目标。订单班学员既入校又入厂,获得学生及员工双重身份。同时,在执行教学方案过程中,参照学校教学管理办法,设立授课计划和教学大纲,将教学过程形成可操作的管理文件,杜绝合作表面化,有利于长效合作机制的建立。
3.3 加强专业和企业之间的师资交流
为解决校企对接不及时、权责不明确的问题,在订单班的教学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进行课程建设和课程管理。即为每门企业课程对接一位专业教师,课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教学,共同完成授课计划、课程标准的制定;授课过程由企业导师主讲,专业老师辅助教学并完成学生管理工作。
相较于之前仅以框架协议作为合作链接,新合作模式中培养方案的融合、企业活动的注入以及校企师资的深入交流,在教学合作实施中彰显得具体而详实。订单班学员对于企业的认同感更强,企业方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更高,同时校方师资能力也得到充分锻炼。这位校企双方实现更持久的合作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加大就业优势
订单班学员毕业就辞职的现象,导致毕业季结束后一段时间内,企业用人缺口激增,人力成本急剧增大。为缓解这一问题,除了做好差额人才储备外,企业还应该在减少学员流失方面入手。调查发现,导致学员流失主要原因在于就业无优势。因此企业可以采用提供升职方案、给予就业政策倾斜等策略提升学员的就业优势。
一方面,企业方在毕业学期实行每名学员配备1 名就业导师的机制。经过2年的磨合教学,大部分学员已经能够形成就业意向,企业方也对学生有了认识和评价。因此就业导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不同性格、能力和特点,结合企业用工需求岗位设置,一对一为学员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引,指明学员职场前行路径。
另一方面,结合学员2 年来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给予优秀学员政策倾斜,如提前转正定级等,加强学生就业信心。
5 结束语
“订单班”可以有效利用校企资源,是实现校企双元育人、产教深度融合的高效途径,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其驱动长效性需要通过满足院校、企业和学生三方主体的根本需求得以保障。
本文通过调研跟踪结合原有经验,指出在招生阶段需要学校、企业双方共同制定招生计划,学校方做好学生思想引导,企业方展示自身优势,从而吸引更多学员参与。合作教学阶段,采用双主体育人机制,校方把握学员学习掌握情况使其能够符合人才培养方案毕业条件,企业方培养其更灵活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在此期间深化校企师资交流。就业阶段,企业提供一定的政策倾斜,如配备专门就业导师辅导职业规划,转正定级政策倾斜等。从而建立校方完善人才培养,师资建设;企业建立完善人才队伍,优化用人成本;学生方明确职场定位,获得就业优势的校企协同育人长效共赢机制
新的“订单班”合作模式下,学校的订单班招生、企业的用人情况以及学校的师资能力得到了改善,也为今后“订单班”的长期发展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