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非常嫌疑犯》叙事结构解析

2022-11-12

戏剧之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金特叙述者影视

祁 杰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 400065)

认识故事的构成是研究叙事方式的基础。影片故事的构成是叙事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对象,而叙述具体以何种形式表达决定了观众以怎样的叙述逻辑来认识文本内容。影片《非常嫌疑犯》围绕外号为“Verbal”的骗子罗杰·金特接受警方讯问展开,利用影视艺术的时空变幻,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情节错综复杂的故事。本文从该影片出发,在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叙事时空、叙事视角等方面对于文本的叙事结构进行深入分析。

一、叙述视角:视角的单向与多向

叙述视角可以解释成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介入故事当中,也可以视作叙述者的眼睛,叙事者在文本的叙事当中可以有多种视角的存在,根据内、外、全知等视角差别,主语可能采用第一人称的“我”、第二人称的“你”以及第三人称的“他/她/它”。所谓叙述角度,也就是叙事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的选择是故事叙事的第一要素,其决定了故事以何种方式展开讲述。通过不同的叙事视角,故事能够呈现出不同的讲述结构。

影片《非常嫌疑犯》整体围绕金特的口述展开,通过影视的再现功能将金特口述的内容视觉化呈现。特定的叙事视角能够将故事以特定的方式进行呈现。同时,不同的叙事视角对于内容的呈现也存在着一定的过滤,人物有限的视角展现出来的文本可以使影视作品中充满悬念,拓展受众的想象,延展影视的内外空间。在叙述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叙述者的视角,同时也要考虑被叙事者,也就是叙述者所告知的对象对于所表述内容的认知。影片中叙述者和被叙述者的身份都是具有两重性的。叙述者,首先是影片的主角:金特。作为整个故事的主体,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利用警察办公室的碎片内容为自己的罪行开脱;其次是影片的编剧,选择用金特这样一个身份,以这样一种叙述方式去讲述故事。关于被叙述者同样有两种身份,首先是接受金特传达出的消息的人:警方。金特要编造一个故事,让警方在最后两个小时的时间内消除对他的怀疑;其次是影片之外的受众,受众独立于影片之外,有着独立的意志进行独立思考,此时,叙述的目的就是使认知不同的受众追随内容之间的逻辑、叙述的转换,从而理解影片内容,在影片结束之际获得大致相同的认知。故事的真实性与叙述者的权威性联系密切,同时与被叙述者在故事中所产生的共情能力也有着莫大的关系。影片整体上以金特的第一视角为主,而且在具体讲述的过程中,不断穿插其他同伙以及受害人的视角,多视角还原故事、延伸故事的走向,多叙述视角的组合能够营造出特别的叙事效果,不同的视角观察和各个角色带有个人差异性的观点碰撞可以丰富故事的叙述,使展开的故事更具真实性,增加内容的可信度。

二、叙事时空:时间的转换与延续

叙事时空主要指故事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组合叙事时空是故事发展的前提。影视艺术作为一种再现性艺术,意味着真实或者想象的事物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影像呈现出来。在保证真实性与逻辑性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时空的有序组织讲述事件发生的起落,不同于现实中事物发展的线性逻辑,影视艺术正是在非线性之中表达线性逻辑,使受众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对于事物完整的认知。

叙事时间不等于现实的时间,叙述者可以任意拉长、缩短甚至暂停故事发生的时间,以此来完成叙事。本文分别从金特和电影蒙太奇的角度来看故事的叙事。金特作为主人公,他的故事是两小时保释时间内的极限创作,叙事时间遵循着事件发展的逻辑,即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从蒙太奇的角度来讲,影片将事件的发生顺序打乱,多视角展现故事。平行蒙太奇的运用给予了受众更多的视角,影片中两条主线同时叙事,一条是现实中对案件的调查,包括警察局里大卫对金特的审问,医院里幸存人员的回忆和画像,另一条线就是金特交代的事情的“来龙去脉”。影片在“过去”和“现在”中任意穿梭,但时间界限展现得非常清晰,平行之中一步步揭示事件的真相。叙事空间是故事实现的场所,与叙事时间紧密相连。叙事空间产生于现实空间与想象空间的碰撞,对于想象空间来说,不同的群体因个体的特殊性,所产生的认知也各不相同,因此叙事空间中填满了现实空间中所不具备的内容与意识。影片中的叙事空间主要在两个地方展开,警察局以及游船上,电影中关于游船上的画面全部为金特编造的谎言的影视艺术展现,对于真实内容,受众不得而知,对于叙事的空间也只是编剧进行影视艺术的再创造。编剧也为受众留足了想象空间,如果说这一切都是金特编造的谎言,那么真实情况是什么,受众也会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相应解读。

三、人物塑造:人物的主动与被动

人物塑造是影片叙事得以展现的又一关键环节,叙事中的关键时刻往往离不开人物,换言之,影片叙事的进程主要靠人物的推动。一方面,故事的叙述必须在人物发展的过程中,以人物为主体将故事的脉络展现出来;另一方面,由于人具有主体能动性,在具体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事件的本质也会基于主体的能动性得到升华,推动事件高潮的产生。

影片在进行人物塑造时,一般从外表、行动选择、内心体验几个部分具体展现。这几部分往往在主角身上体现得异常清晰。在五个人被关在进牢房再到警察让五人分别模仿台词的那一幕中,剧情的设计让五个角色说同样一段话,此时,全屏的特写镜头框住说话的主体,将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通过画面、台词进行细致展现,给五个角色迅速贴上标签。让受众在一句话的时间内了解五个人的性格特色。此时,文本空白使受众根据自己的认知对于人物进行分析、猜测,开始主动参与到叙事的进程中。文本主要分析金特的人物形象,影片对于金特的形象存在着双重伪装。首先是最明显的外在特征,跛脚的形象,在人深层次的认知中,难免会存在一些刻板印象,警方以及受众在一开始见到金特这一形象时,便在心中有个初步的认定,将其划分为相对弱势的人;其次,金特的神情举止也加强了被叙事者对于跛脚的形象的认定,同时,金特在影视画面中的位置也处于边缘地带,导演这一刻意的举动也是在误导受众的判断。影视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通常的做法就是先贴标签,影片开篇就利用身体残疾、神态等特征给金特一个固定的形象,这一形象贯穿整个影片,在影片的最后才对该人物进行重塑、去标签化,实现叙事上的大突转,这样不仅让观众在早期快速记住角色,同时也能见证角色在受众自我认知里的成长或转变,从而实现受众的认知期待,满足受众的观看欲望。

四、情节结构:事件的真实与虚构

情节是作者对事件的选择以及事件在时间中的设计,设计情节是指当面临无数岔道和危险时选择正确的航道。情节作为影片叙事的固有成分,一般通过事件的发生和人物的行动得以实现,也就是影片对于发生的事件如何排列组合、对于人物行动的具体安排,故事的发展顺序和人物的运动轨迹,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整个影片的叙事。

当前的影片大都以经典情节为主,所谓经典情节的影片,一般指故事情节的发展按照固有的逻辑顺序,以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循序渐进。影片《非常嫌疑犯》严格意义上来讲也遵循了经典情节的拍摄手法,故事叙事在整体上具有工整性,观影过后,观众能获得一种平衡感。同时,影片也通过一种平衡感与不平衡感的交错来创造吸引力,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影片的平衡感主要体现在影片整体结构上,前期铺垫的悬念在结尾处有很好的解释,从而实现影片的工整性;不平衡性则体现在影片花了三分之二的时间为结尾的翻转铺垫,时间长度的不平衡性也是激起受众在知晓结局后惊醒的原因。影片通过金特的视角引导受众的思路,影片讲述的过程以插叙和倒叙的方式交叉展开,在多线叙事的过程中,观众的认知随着情节的发展从分散逐渐整合,在结尾处引发高潮,从而满足受众的审美期待。影片整体以“人物”作为情节构造的中心,不同于以“事件”为中心的叙事模式,人物为中心的叙事模式主要以主体人物的言行推动情节的发展。影片中金特主要以回忆的方式讲述过去发生的事件,由于金特人物性格的定型化,讲述故事的方式也带有很强烈的个人风格。以金特为中心展开叙述的同时,影片也同样借助他人的视角侧面展现事件原本的发生过程,给予受众多种观察视角,让受众在真实与虚假之间来回穿梭,受众在接受多方信息后,会不自觉地在心中梳理其认为正确的逻辑框架,在此过程中,受众获得了极大的参与性,因此在得知最后反转的剧情后,会产生强烈的情感。

五、结语

《非常嫌疑犯》故事的构成在视角、叙事时空、人物、情节结构几方面都具有独特性,影片也在这四部分的组合下构成了一个有逻辑的叙事。影视艺术在叙事上最大的特点便在于它的可视性、图像化。图像化最大的优点是使叙事的内容直观展现于受众眼前,受众在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完成对于文本主动的认知,在由人物和情节组织起来的叙事中,完成对于事件的整体把握。

猜你喜欢

金特叙述者影视
影视展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找寻自己的路上
《培尔·金特》组曲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影视风起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