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其一生,我们都在找寻自己的路上
2023-02-23王荟瑶
王荟瑶
“我总想保持我的真正面目,喏,这是我的护照!”(易卜生《培尔·金特》)就是这样不经意间扫到的一句话,让我急切地捧读《培尔·金特》原著。囫囵吞枣地读完,我在一瞬间意识到剧中的培尔·金特不仅仅是易卜生笔下的一个人物。培尔·金特代表了千千万万个像他一样,终生寻找梦想的我们。我突然感到时空的模糊,距离我们一百多年前的易卜生,在地球另一端的北欧挪威,居然能够做到让今天读着培尔·金特一生经历的我们感同身受,并且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相信这不单单就是我一个人的错觉,也绝对不只有我一人透过培尔·金特放荡不羁的外表看到了他心灵深处的真实自己。这也许就是文字的力量吧,让易卜生和捧读其作品的我们渡过时间的长河,跨越空间的束缚,在这样一篇伟大的作品中相聚。
生而为人,我认为我们穷尽一生去寻觅的无非只有两件事情罢了,一个是价值感,而另外一个则是归属感。我们价值感的满足来自我们能够被肯定的愉悦,我们奋斗拼搏的结果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我们归属感的满足则源于我们被爱的感受,我们一生努力地爱人,也同样被人所努力爱着。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我们一生所追寻的,和一路上我们为其所做的事情。人生在世几十载,生命有长短,但我们创造的价值或许能直至亘古,流芳百世。
“人,你怎能保持自己真正的面目?”这是剧中培尔·金特的一句台词,更是作为一个人,培尔·金特对自己的诘问。我们一生都走在渴望能够“认识自己”的路上。谈到这里,就不得不感叹易卜生的卓越眼光,他在遥远的一百年之前,就看到了这个问题并且把它明确提出,这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依旧是我们的心中不停追问并探寻的问题。我相信,每一个真切生活着的人,都已经历或正在经历着像培尔·金特一样的思考和选择。
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剧作内容情节梳理
作为挪威传奇的剧作家之一,易卜生毕生作品数目繁多,然而《培尔·金特》是其中最富有文化意义的一部剧作。这部剧作中蕴含了易卜生的哲学思考,给予读者更多的个人反思空间。这部剧作也是易卜生创作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标志着易卜生的戏剧创作风格主题由浪漫主义走向现实主义。易卜生在创作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培尔·金特》时,融合了他当时所听闻的一系列挪威民间故事,在此基础上,易卜生又结合了其人生经历,使得整部作品更加动人心弦。在戏剧当中,易卜生将其内心毫无保留地展示给读者,他带着读者走进一段精神困顿和迷茫,但通过个人努力追寻自我的艰难过程,展现出其丰富敏感的精神世界。
剧作是以主人公的名字来命名的,也暗暗表示出这部剧作的一个重要特征—自传的形式。作为读者的我们跟随剧作的主人公培尔·金特,以一种参与者的身份感受他的一生,从青年、中年,再到老年,从出走到回归的人生故事。整部剧作主要采用了第一人称的视角,并且采取了游历式的顺向发展结构。培尔·金特的人生就像是一首激昂跌宕的钢琴曲。我们跟随着培尔·金特攀上人生巅峰,又骤然跌入低谷。易卜生通过出众的戏剧才能将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写得引人入胜,使整部剧作充满了精彩的起承转合。作为万千读者的一个,我虽以自己的观点梳理这仅有的五幕,却讲尽了培尔·金特一生的故事。
二、岂关名利分荣路,自有才华作庆霄—剧作结构技巧解析
《培尔·金特》是剧作家易卜生将其人生经历融入其中的一部自传型作品,通篇带着其对当时挪威民众命运前途的关怀思考。易卜生在这部作品当中运用最出彩的便是美丑对照原则了,即剧中讨论的善与恶的问题。这个对照原则在人物角色安排、场景改变、情节设置等多个方面都有展现。培尔·金特在青年时期需要作出选择的两方就很完美地遵循了这个原则:至纯至善的索尔薇格,和绝对恶的山妖。培尔·金特的青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期也对应着其由善到恶,又由恶回归善的过程。
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培尔·金特人物形象简析
在我看来,易卜生剧作中的培尔·金特是集“两人(即后文唐璜和堂吉诃德)于一身”的。培尔·金特前半生的经历与西班牙著名历史名人唐璜极其相似,两人都是浪荡不羁的少年,两人的经历都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成为人们口中传奇的。而看到剧作的第四幕和第五幕时,我不可避免地联想到《堂吉诃德》,堂吉诃德为了成为中世纪骑士改了名字,拉着邻居做仆人,把邻村养猪女孩儿奉为女恩主,为了所谓的骑士精神到处打抱不平,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培尔·金特又何尝不是为了追求他所谓的理想而四处漂泊呢?两人都是疯狂而可笑的,但是两人也是英勇的、无畏的。庆幸的是,两人最终在生命的尽头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即那个真正的自我。
(一)“唐璜”式的浪荡与真挚—青年时代
第一部分的“唐璜”时期是第一幕到第三幕。这一阶段的培尔·金特是像唐璜一样的情圣,拈花惹草,处处留情。处在青年时期的培尔·金特是在被边缘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自欺欺人的心理,是一种白日梦式的强化自我。培尔·金特浮夸自大、不负责任,但是这些只不过是他对自己内心渴望的掩饰而已。
在整个第一幕当中,易卜生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去塑造培尔·金特的浪荡形象。培尔·金特开篇就对着自己的母亲满嘴“跑火车”,还将自己的母亲丢在房顶上,而后又将别人的新娘从婚礼上带走。这时的培尔·金特时时刻刻都在撒谎,他的言行举止总是越轨,令周围人生厌。
从第二幕开始,培尔·金特浪荡的本性越发显现。在培尔·金特与“别人的新娘”英格丽德发生了关系以后,培尔·金特选择无情地抛弃英格丽德。为此,英格丽德威胁他,甚至是苦苦哀求,“你要是丢弃了我,他们会把你绞死”“你要是要了我的话,你就会名利双收”。从理性的视角出发,对于家徒四壁、恶名远扬的培尔·金特来说,他无疑“应该”选择与英格丽德结婚,但他拒绝了这样的威胁与请求。在我看来,他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選择,不仅仅是因为他已经爱上了索尔薇格—“你的祈祷书是用手绢包着的吗?你有金黄色的辫子吗?你眼睛朝下望着自己的围身吗?你扯住你妈妈的裙褶吗”,更主要的原因是他的天性里的浪荡与野心勃勃,他难以在婚姻里经受长久的束缚。
在第三幕里,培尔·金特在母亲奥丝临终之际的满口谎言成了其最富真情的瑰丽想象;在与索尔薇格重逢以后,面对着索尔薇格表露的爱意,他的忏悔又是如此真挚和真诚。易卜生并没有过多地讲述为何奥丝临死时仍然牵挂着她一走了之的逆子,为何索尔薇格会心甘情愿地为了这样一个“不靠谱的人”与家人彻底永别决裂,默默忍受着长久的等待。易卜生仅仅是描写了培尔·金特的“反应”,这也使得培尔·金特的浪荡子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二)“堂吉诃德”式的幻想与醒悟—中老年时期
第二部分的“堂吉诃德时期”是第四幕和第五幕,在这两幕里,培尔·金特就像堂吉诃德一样。堂吉诃德整日沉湎于幻想,立志恢复古代骑士道,但当他行侠仗义后返回故里,在临终时幡然醒悟。培尔·金特则野心勃勃,终生为自己的各种梦想而努力,但是走出半生,他在生命的尽头才找寻到其终极理想,即内心的声音。第四幕和第五幕是易卜生对培尔·金特的野心的展演和揭露,在整个剧作的后半期,培尔·金特的形象有了极大的转变,他变得精明富有,金钱至上,也变得及时行乐,玩世不恭。这使得培尔·金特拥有了全世界,却丢了自己,他处在一种疯狂崩溃的边缘,这时的培尔·金特在他一直向往的冒险世界中迷失了自我。
在第四幕的第一场,当中年的培尔·金特与众人聊天儿的时候,坦率地吐露了自己的目标,“我生在挪威,但是论气质,是个世界公民”“要当皇帝”“全世界的”。培尔·金特的这些梦想对应的是他在第一幕里夸下海口的各类谎言,而后培尔·金特所说的言论类似于“我们的天职是什么?嗯,简短地说,一个人应当永远是他自己”“可是朋友,我的目的是不变的。不记得什么人在什么地方讲过,‘倘若你把整个世界弄到手,却丢了自我,那就等于把王冠扣在苦笑着的骷髅上”。这几句话便表露出培尔·金特一生所执着追寻的事物—自我。培尔·金特终究是比堂吉诃德更幸运,他最后在索尔薇格的怀抱里安心地入睡,不必再去担忧时代是否还相信骑士的传说。当然,对于培尔·金特来说,即使他的时代听厌了他的传说,他也毫不在意,因为他所需要倾听的,是他内心深处的自我,而他最终听到的,也是最真实的自我。
贯穿整个五幕剧本始终的,是培尔·金特足够的浪荡和坦率。易卜生在剧本中对培尔·金特的最终理想与一切行为的根源作出了解释: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我、为了自由。因此,培尔·金特选择了浪荡、玩世不恭,甚至是罔顾世俗道德。这是培尔·金特的叛逆,亦是他的动人所在。
四、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培尔·金特的爱情线分析
培尔·金特作为有名的浪荡子,他一生中与许多女子发生过纠葛,如英格丽德、牧牛女、绿衣女,还有安妮特拉等。但他心中真正的挚爱只有索尔薇格一人,因为索尔薇格的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圣洁的光辉,让人无法亵渎。索尔薇格独特、与众不同,易卜生将她与剧作中其他的女性形象作出了显著的区分,谁也不能撼动她在培尔·金特心中的地位。索尔薇格吸引培尔·金特的地方,不是短暂的情感冲动,不是随着岁月流逝而不再的青春美貌,而是永恒的圣洁安定,这种吸引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反而历久弥新。培尔·金特在森林中的茅草屋旁遇到索尔薇格时惊喜万分,对其满心诚恳:“只要你敢在这里和我同住,我这茅屋就是圣洁的了。”山妖大王的女儿曾经用谎言阻挡了培尔·金特与索尔薇格的重逢,她妄图使两人之间产生误会,以此来分散两人。此时,从培尔·金特的独白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人在谎言面前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得救的疑惑,感叹自己曾经错失宝贵的福分。在整部剧作当中,索尔薇格一直是一个圣母的形象。她忘我地爱着培尔·金特这个世人所不齿的浪荡子,尽管两人之间的阻隔众多:培尔·金特不羁的浪荡子性格、山妖魔鬼的离间挑拨,以及世俗社会的种种。可索尔薇格仍然舍弃了一切去爱着培尔·金特,哪怕为了他与家人决裂,遭受种种非议也心甘情愿地一生等候培尔·金特归来。
五、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个人思考感悟总结
培尔·金特的人生一直在追寻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真正的面目”,铸纽扣的人在培尔·金特生命的尽头给他了答案:“保持自己真正的面目,就是把你自己身上最坏的东西去掉,把最好的东西发挥出来,就是充分贯彻上天的意旨。”“可爱的地球,大地,你白白孕育了我。”培尔·金特执迷一生,临了只得这么一句懊悔。易卜生带着我们跟随着培尔·金特的第一视角,看他浪荡于草莽少年,冒险于金融各国,最终悔悟于老妻膝头。
培尔·金特是一个矛盾的角色。他把自己的欲望和丑惡都放大地堆放在表面,毫不掩饰地展示出来,时而又天真得可笑。最后,铸纽扣的人在审判他的一生时,说:“你并不是个了不起的罪人,说不定连中等都数不上……如果我把你说成是个正直人,那也大大过了头。”我们向往不同的生活,我们想要追求所谓的梦想,向往那种冒险的快乐。当我们在追求自己梦想的路上感到疲惫时,不妨停一停追逐的脚步,站定原地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到底要什么。
说到底,培尔·金特不过也就是和大众一样的普通人,只不过他敢把人们想的说出来、做出来,他敢于去追求一个人能够到达的最高的成就,敢于去经历生命的狂风暴雨与惊涛骇浪。他一生都在自我追寻中漂流,直到最后才找到心灵的归处。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总有些欲望要去实现,总有些远方要去征服,有着不大的恶和平常的善,也永远在问自己是谁。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敢说自己找到了答案。但我希望我们都能拥有像培尔·金特一样的抗争的勇气和领悟的幸运。我们就像是一个又一个漫漫淘金者,总想着如何挖到所谓“丰富的矿产”,一路上费尽了千辛万苦,但最后我们蓦然回首,我们的内心才是最宝贵的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