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理学批评视阈下女性形象的对比分析
——以《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和《一位女士的画像》为例

2022-11-12董文琪

戏剧之家 2022年4期
关键词:麦琪伊莎贝尔艾略特

董文琪

(吉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随着女性逐渐进入写作行列,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女性作家逐渐出现。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女性作家乔治·艾略特1860 年出版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女性形象尚有值得探讨之处。通过其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出女性的自我觉醒以及自我奉献。另外,美国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的代表作《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女主人公具有鲜明的特征。本文以《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和《一位女士的画像》两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切入点,以伦理学为依据,探讨女性笔下的女性形象以及男性笔下的女性形象的差异,分析女性的主体意识。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聂珍钊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价值就在于借助自己的批评术语研究文学。文学伦理学批评有明确的、以伦理选择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这也是它同女性主义批评、生态批评、文化批评等文学思潮和观念的不同之处。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的立场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研究作家以及与文学有关问题的研究方法,它认为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达形式,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所以,笔者借用聂珍钊教授的文学伦理学理论,分析《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和《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主人公的不同形象。

一、伦理困境与伦理选择的定义

(一)伦理困境

在哲学中,伦理困境也被称为伦理悖论或道德困境,即一个人处于两种相互冲突的道德要求下,没有一种要求能压倒另一种要求。也有人将道德困境定义为,面对某种情况时,每一个可用选择都是错误的。这个词在日常用语中有更广泛的意义,用来指心理上的困难选择或其他类型的困难的道德问题。

(二)伦理选择

伦理选择是人类通过自然选择获得人的形式之后所要经历的获取人的本质的过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人类在完成第一次生物性选择即自然选择,获得人的形式之后,还要经历第二次选择即伦理选择。自然选择只是从形式上把人同兽区别开来,伦理选择才真正从本质上把人同兽区别开来。

二、麦琪与伊莎贝尔在不同伦理困境下的不同伦理选择

在艾略特看来,妇女仍然属于服从地位。这意味着她们应该把男性的需要和家庭的需要放在首位,甚至不惜压抑她们自己正常的欲望。她认为女性的要求,无论是心理上的还是生理上的,都是微不足道的,认为女性的性格特征是“那种温柔的、母性的爱”。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我们可以看到,麦琪由于家庭观念和传统思想意识的束缚,一直处于爱情上的伦理困境,在这进退两难的困境中,她无法得到渴望的爱情。麦琪作为一位有智慧的善良女性,她在与菲利普相处时,受到了哥哥汤姆和其他家人的强烈反对。两个家庭的矛盾使麦琪的感情遭受了挫折。后来,史蒂芬闯入了她的世界,再一次引起了情感上的纠葛。麦琪在这两段感情中,面对家庭的尊严,不得不妥协。当时的女性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利,不得不向世俗观念和家庭尊严低头。在一次次的伦理困境中,麦琪都屈从于自己的家庭和传统并且一味妥协。

反观亨利·詹姆斯的《一位女士的画像》,涉世未深的美国姑娘伊莎贝尔一心想去古老的欧洲,见识大千世界。伊莎贝尔是一个渴望自由的女性。她不顾周围亲戚和朋友的一再警告和反对,嫁给了奥斯蒙德。由此可见,伊莎贝尔是一个我行我素的女性,她不愿蜗居在狭小的空间,她为了自己的爱情勇于反抗。她是自由的。

在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伊莎贝尔崇尚美国的自由和独立,她希望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长见识。从她先后拒绝了沃伯顿勋爵和格特伍德的求婚这一伦理选择可以看出,伊莎贝尔既热爱美国的自由又醉心于欧洲的魅力。她不顾反对嫁给了奥斯蒙德,她认为和一个没有社会身份的人结合可以保持自身的独立。从伊莎贝尔的种种选择可以看出,她是充满激情,渴望自由和独立的女性。伊莎贝尔具有女性主体意识,勇于追求自己所爱,不会被教条和传统束缚。

三、艾略特和詹姆斯笔下女性形象不同的原因

(一)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

乔治·艾略特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其笔下的女性形象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英国生产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社会关系层面来说,此时英国社会阶级出现分化。艾略特笔下的麦琪的家族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牺牲品,而女性也是阶级分化的牺牲品。乔治·艾略特笔下的女性形象具有传统性。有学者曾经这样评价维多利亚时代,“比起不结婚,嫁给一个魔鬼丈夫是个更好的选择。”女性一直被家庭尊严所束缚,一直遵守着家庭的各种陈规陋习。另外,她们大多是压抑并具有激情的,艾略特主要以性别方式来展现这种压抑和激情的矛盾性。

亨利·詹姆斯出身于美国纽约一个富裕的家庭。詹姆斯的父亲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不同的思想并且鼓励他们对任何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童年时期,亨利·詹姆斯多次同家人去欧洲旅行,欧洲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给詹姆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亨利·詹姆斯成人后,除了偶尔回美国探亲以外,一直漂泊在欧洲,他在欧洲的亲身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同时也为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观察欧美社会、欧美人,为他反映社会现实的国际主题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在《一位女士的画像中》,其笔下的伊莎贝尔便是一个喜欢见识大千世界的女孩,她一心想要到古老而神秘的欧洲,这反映了两个大陆之间的文化碰撞。

(二)主人公的成长背景

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不同组合使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思想、情感和伦理观念复杂化、多样化,从而塑造出性格各不相同的人物,同时也引发不同的伦理冲突,体现不同的伦理价值以及做出不同的伦理选择。

乔治·艾略特笔下的麦琪处于自我牺牲的状态下。在书中的那个时代,由于家庭传统的原因,她不能去上学,也就是说,麦琪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在男权社会下,女性受教育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体现了艾略特的女性观。在感情方面,麦琪沦为两家恩怨的牺牲品,她没有选择爱情的权利。最后,在去救哥哥的这一场景中,麦琪展现了自己的英雄主义色彩,她为了自己的家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人必须经历通过具体的自我伦理选择活动获取人的道德本质的过程。麦琪的伦理选择是其人性因子的体现。

亨利·詹姆斯描绘了一个鲜明的美国女性形象。伊莎贝尔从小在美国长大,是一个有自信、有激情、浪漫洒脱的女孩。她崇尚美国式的自由与独立,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体验生活,增长见识;同时,她又醉心于古老欧洲文化的魅力。她追求更广阔的天地,充满了对大千世界的美好幻想。

伊莎贝尔是独立的,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能够承担自己的选择的后果。在美国文化和欧洲文化的相互碰撞下,这种文化差异使她拒绝了沃伯顿勋爵和格特伍德的求婚。在这种伦理困境下,伊莎贝尔做出了属于自己的伦理选择。在别人的反对下,独立的个性使她坚持己见。她认为,只有嫁给不属于任何阶层的人,才能保持自己的自由和独立。在处于人生低谷时,伊莎贝尔勇往直前,充满自信,将美国文化的独立自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亨利·詹姆斯笔下的女性更加纯真善良,追求独立,但是最终也会遭人哄骗。其对美丽独立女性的悲剧报以同情。亨利·詹姆斯笔下的女性形象深深植根于时代背景,也反映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被镇压的状态。

四、结论

乔治·艾略特和亨利·詹姆斯均受到女性思潮的影响,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各不相同。艾略特笔下的女性是传统淑女,她们可以做出自我牺牲。其笔下的女性被家庭尊严束缚,没办法挣脱。这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艾略特的女性观,体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反观亨利·詹姆斯笔下的女性,从她们的伦理困境和伦理选择中可以看出,她们是自由独立,坚持自己想法的美国女性形象。这与乔治·艾略特笔下的女性形象完全不同,其处于伦理困境下的伦理选择自然也不同。然而,两位作家笔下的女性的结局却都是悲剧,这体现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生存的不易以及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反抗必会遭受压迫的现实。但是,在这样的社会中也不乏像伊莎贝尔一样独立自由,富有主见的女性,她们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这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今女性的生存状况以及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猜你喜欢

麦琪伊莎贝尔艾略特
英语世界的托·斯·艾略特反犹主义研究
22个“生命之吻”
从《百万美元宝贝》看体育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从《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特定意象的含混意义谈艾略特“创作前意识”
他们那时多有趣
麦琪的宠物
《麦琪的礼物》之语言品味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