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戏曲魅力与传承

2022-11-12陈佳楠

戏剧之家 2022年4期
关键词:南戏中国戏曲戏曲

陈佳楠

(沈阳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关键字】戏曲美学;表演程式;文学演进;传承与保护

一、中国戏曲的美学特点

在世界上存在三种最古老的戏剧艺术,即为:中国的戏曲、古希腊的悲喜剧和古印度的梵剧。我国的戏曲艺术具有三个美学特点。

(一)中国戏曲具有综合性

中国戏曲音乐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原始舞蹈与歌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直到宋代才形成相对完整的表现形态。中国戏曲之所以具有综合性,是因为它将朗诵、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剧本相结合;中国戏曲在其表演手段方面也具有综合性,包括唱、念、做、打四大手段。戏曲的创作需要不同艺术家的参与,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世界观、思想方法、志向、性格、创作意图和艺术风格,除了各种艺术家的参与,观众也应该参与。观众观看表演的体验过程,也是完成创作的过程。同时,观众的感受所产生的情绪,反过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舞台上演员的创造力。这就是戏曲艺术的综合性。

(二)中国戏曲具有写意性

写意性是中国戏曲的重要艺术特征,是戏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舞台布置的写意,即一桌二椅,戏曲的舞台很简单,只有一个空荡荡的舞台和简单的桌椅。戏曲中人物的妆容是写意的,表现最集中的就是戏曲脸谱,充分体现了写意的方式;写意服饰的本质表现在无视季节、时期、地域等服饰特点。仅仅考虑戏服是否与人物性格、地位、年龄等与人物创作相一致,中国戏曲服饰主要以明清戏服为主,同时参照朝代变现的故事而有所变化。舞台行动的写意,戏曲的舞台是自由的、灵活的,与评书的表现形式有相似之处,即“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戏曲舞台行动的长短,不是取决于生活实际,而是取决于人物塑造和情节表现的需要。可以说,戏曲的写意性几乎囊括了戏曲的方方面面,而且十分丰富,正是由于这种贯穿中国戏曲整个时期的写意美学原则,才使这一古老的民族戏剧成为一种独立于艺术界而永恒的艺术形式。

(三)中国戏曲具有地方性

四大声腔最具代表性,在此基础上也产生了千姿百态的地方剧种。中国戏曲音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较强的民族风格及地方特色,其中,字与声的关系决定了声与情的表述,而衡量一个演员的唱功,大都评价其发声是否清晰、准确,唱腔在地方戏曲中十分多样,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唱腔特点。而且,戏曲乐器涵盖范围较广,包括管弦乐、打击乐等,不同的乐器其性能与音乐表达均有所不同,在表演地方戏曲音乐的过程中,通过乐器的独特音色呈现一些色彩风格独特的剧目,能够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

二、中国戏曲音乐的价值与定位

戏曲的发展离不开戏曲音乐,戏曲音乐的历史悠久,历经了夏、商、周、秦、汉等朝代,一直发展到清朝,戏曲音乐可谓异彩纷呈、厚重深沉。作为戏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曲音乐与舞台美术、表演、剧本相结合后,能够集中体现出戏剧的表演内容,以及对人物进行更好的塑造。

同时,戏曲音乐还包括过场音乐、器乐部分的开场和伴奏、声乐部分的韵白和唱腔,而唱腔是戏曲音乐中的核心要素,行弦、伴奏、过门则是起到衬托的作用;过场及开场音乐的作用在于对舞台的气氛进行烘托和渲染;武场面的打击乐能够表现出中国特有的音乐特色,能够更好地增强和统一舞台节奏,可以更好地将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呈现。其中“板式变化体”“曲牌连缀体”是两种传统的创作方式,并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形成较为成熟、灵活、多变的手段,形成一种散、慢、快、散的表演风格。

三、中国戏曲的表演程式

生、旦、净、丑是戏曲行当门类。唱、念、做、打是戏曲的表演手段。戏曲表演的内容大多出自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当演员开始表演时,表演者就开始产生包括手、眼、法、步、身、唱、读、做、玩、舞等在内的自身的表演风格。演员一出场,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能让观众观察到他所扮演的角色的大致年龄、性别、身份、地位和个性等特点,以及他们想要表达的人物的内心真实活动。

许多程式化表演是对生活中片段的模仿,但演员在生活的基础上吸收更多的灵感,比如舞蹈、说唱、诗歌、书法、绘画、雕塑、武术等各种生活现象和艺术现象,这些都在演员视野范围之内,然后再加入到他们的形象构思概念中。

虽然程式化表演从生活中提取并成为一种标准,但在创建舞台形象的特定阶段,我们必须从生活中出发发展和改变,根据角色的性格和规定的情境,获取表演程式化的人物及性格统一。

四、中国戏曲的文学演进

戏曲艺术最开始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阶段,直到宋、金时期,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戏曲形态。

(一)南戏是第一个成熟的戏曲形式

南戏起源于民间歌舞,经过近代人考证,南戏大致产生于北宋宣和年间。由于中国戏曲的地方性,南戏被分为民族戏曲和地方戏曲。南戏的题目大多由第一出之前的四句七言诗构成,曲牌、曲韵运用较多。下层文人或民间艺人多为早期南戏的作者,其内容具有浓厚的市民性,唱腔也都充满地域色彩,曲文语言俚俗,贴近生活。

(二)元代杂剧的兴盛

元曲四大家就是在此时期出现的。元杂剧吸收其他音乐并继承了宋、金杂剧的传统。由于文章大多由文人创作,所以内容多表现世间生活情景,从而提高了戏曲音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三)元末明初,杂剧逐渐演变为传奇

传奇是在南戏的基础之上吸收北杂剧的特点形成的。它的形式十分灵活,其剧本有出目,南北合套普遍运用,曲律也更加严格,角色体制更加完善,从而更好地适应戏剧情节发展的需要。明代初年,南戏内容以道德教化为主;传奇的黄金时期多指明代中叶至明末清初,这一时期又分三个阶段:(1)“三大传奇”:《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2)万历年间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传奇创作高潮;(3)明末清初的苏州派作家。

(四)清代中后叶,传奇衰落,南洪北孔是传奇最后的巅峰

这个时期,产生了几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剧本,主要剧作如《浣纱记》《牡丹亭》《玉簪记》等。

(五)多种戏曲腔调的兴起

从明初到明中,最具代表性的南曲体系四大腔产生了。它始终保持着民族音乐创作的传统,艺术家演唱的多是当地的语言。在传播过程中,在吸收民歌、说唱等曲调的基础上,很容易与当地民间音乐相融合,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曲牌。

(六)明中叶至清中时,“花雅之争”占据上风

在明代各种声腔的影响下,民间出现了一批新的声腔。清代时期,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花部”的地方戏剧,形成了与“雅部”的竞争局面。伴随着花雅的产生,传奇渐渐衰落。

五、中国戏曲的传承与保护

作为世界三大古剧之一的戏曲,身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应当加以传承和保护,从而提供高质量的艺术作品。现阶段,大部分国人对传统戏曲失去兴趣,如果没有观众,戏曲艺术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走进博物馆,变成一种研究标本。因此,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我们可以将丰富创新戏曲,从而吸引大量青年人的眼球。

戏曲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戏曲表演必须要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兴趣,否则,不管编剧有多熟练,导演有多熟练,演员的演技有多好,对于观众来说,也只是一项甚少接触的高雅艺术,我们应该利用戏曲本身的魅力让观众心甘情愿地走进剧场。

戏曲欣赏的过程是戏曲欣赏能力的培养,也是传承戏曲艺术的重要因素。欣赏的程度与对作品内容的感受息息相关,生活中积累的点点滴滴更能使我们感同身受,而这也是欣赏经验的积累。第一次欣赏戏曲时的感觉,可能是懵懂肤浅的,但欣赏过大量戏曲片段后,随着对戏曲越来越多的了解,这种感觉必将是悠远而深刻的。

现代的大学生更喜欢流行摇滚音乐,偏爱传统戏曲音乐的少之又少,这不利于戏曲的发展,戏曲作为我国的经典艺术之一,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戏曲风格和特色。只要有爱唱戏的人,爱听戏的人存在,戏曲就不会消失。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积极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聚集在舞台之下,近距离欣赏艺术家们的风采;积极参与抢救现存的剧目和文献资料,对珍贵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学校要开设戏曲专业,让更多青年大学生了解我国的戏曲艺术;政府也应当加大戏曲文化扶持力度,并采取相应措施对我国戏曲积极宣传与发扬。

欣赏戏曲艺术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从而具有较高的人文修养、精神品位和人格魅力。欣赏戏曲艺术可以提高大学生艺术审美观念和情趣,自觉利用前人创造的文艺之美来提高自己,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自觉继承优秀的文化艺术。

猜你喜欢

南戏中国戏曲戏曲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瓯剧高腔与南戏渊源关系考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南戏遗响”莆仙戏:从“草台”到课堂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印度戏剧输入说”的生发与南戏研究的专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