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边的卡夫卡》看村上春树的叙事艺术
2022-11-12张璐
张 璐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1)
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的主人公田村卡夫卡拥有众多少年的影子,他正处于价值观、人生阅历等缺失的阶段,因此其身体、灵魂与成年人相比,是存在缺失的,且在可预见性的背景下,命运将田村卡夫卡推向未知的人生轨迹。但同时田村卡夫卡又与普通少年存在差异,田村卡夫卡离家出走前,既有希腊悲剧式的色彩,又有遭到母亲抛弃、父亲厌恶等的境遇,最终在离家出走下,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一、村上春树的概况
村上春树出生于1949 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是日本著名的长篇小说家。村上春树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打破日本文坛的沉寂,成为八十年代日本文学的旗手。村上春树的写作生涯、著作作品,与其人生经历息息相关,村上春树少年的叛逆,使得村上春树对人生多了一层感悟。同时由于对西方文学的接触,以及多年的海外游历,让村上春树的作品既有日本文学的内涵,又多含有西方文学的色彩。他的首部作品《且听风吟》在1979 年获得了群像新人文学奖,而1987 年发行的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在日本更是风靡一时,畅销400 多万册。
村上春树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他对写作方式的大胆尝试,使得他的作品大多采取多元结合的形式,既是虚幻与现实的结合,也可以是传统与流行的结合,日本文化与海外文化的结合,隐喻与单刀直入的结合等,不仅带给作品丰富诡谲的色彩,增强作品的趣味性、可读性,又往往带来较高的思想性,引人深思,让人深入到特定的感情基调上,感受故事情节的脉动。
《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2003 年首次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2006 年获得世界奇幻奖。小说讲述了十五岁离家少年田村卡夫卡的经历,田村卡夫卡幼年时被母亲抛弃,被父亲诅咒,十五岁时的他为了逃避这个诅咒而离家出走,但最后重新返回现实的生活中,勇敢地面对并生活下去。在小说的另一条线索里则讲的是中田聪在读小学时遇到了一次意外,导致大半辈子碌碌无为,直到六十岁这年,有了一次奇异的经历。
二、叙事线索
小说《海边的卡夫卡》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拥有田村卡夫卡、中田聪两条叙事线索,并最终透过猫、佐伯,实现两条叙事线索的交汇。
从田村卡夫卡的线索来看,田村卡夫卡作为故事的主线,是基于成长主题下所要描述的主人公。大海的波澜壮阔是危险的已知,也是征途的未知,踏上旅途的主人公在命运的引导下,踏上未知的人生轨迹,故事情节按照离家出走、遇到樱花、遇到佐伯、面对命运、山中小屋、再度面对命运的情节推进。作者村上春树在叙述时,采取第一人称内视角的形式推进,卡夫卡既是该条故事线的“叙述者”,也是这条线路的参与者,读者可以从该条线路中,设身处地地思考主人公与命运间的交互,领会情绪的波动及主人公对命运的行为抉择。
从中田聪的叙事线索来看,中田聪线作为故事的副线,既在“偶数章节”上作为独立故事,主要描述了他与琼尼·沃克、星野、佐伯之间的故事,又在交代故事背景、推动故事发展、实现故事的闭合上,与田村卡夫卡线相互交织。该叙事线索按照杀死虐猫者琼尼·沃克、走向关闭入口石的道路、结识星野、找到佐伯、梦中死去、星野关闭入口石的情节推进。作者村上春树在处理该条故事线时,主要是从第三人称视角展开,第三人称视角的运用,让中田聪的故事线增添了客观性,尤其是星野角色的引入,让诡谲魔幻的故事情节,多了几分现实感、真实性,将故事叙述引入到虚幻与现实的交织之中。
从田村卡夫卡线和中田聪线的交织来看,两条线路的平行、交汇是本书叙事主体架构,两条叙事线索的交汇点在于猫和佐伯。透过猫的视角,卡夫卡的父亲“琼尼·沃克”作为虐猫者,被中田聪杀害,以隐喻的方式替卡夫卡完成弑父的预言。透过佐伯,卡夫卡在进入到甲村图书馆后,与佐伯相遇,命运的齿轮转动,在诅咒的牵引下,卡夫卡开始陷入面对命运,抑或逃避的抉择之中,而中田聪也在受到感召下,前往甲村图书馆,遇到佐伯,佐伯、卡夫卡、中田聪之间产生交点,最终佐伯、中田聪迎来生命的终结,卡夫卡陷入时间静止的世界,在“佐伯”的指导下离开,至此故事落下帷幕。
三、叙事手段
(一)叙事人称与视角
村上春树在小说《海边的卡夫卡》的奇数章节大部分采取第一人称的视角,透过卡夫卡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将读者带入到卡夫卡所经历的世界当中,如书中写道:“我想试一试这森林究竟能走进多深,我知道里面有某种危险,我想亲眼看一下……”在这里,作者便是用第一人称内视角的形式,透过“我”的所思所想,将故事情节的发展,转化为“我”的行为抉择,帮助读者更加感同身受地领会主人公的情绪波动及行为逻辑,强化故事发展的流畅性。另外,该线索下,也穿插使用了第二人人称叙事、第三人称叙事,以更加丰富的视角,强化环境氛围的渲染,如:“你心想如果那里存在诅咒,那么就应该主动接受它。你想迅速解除那里面的程序,想争分夺秒地从其重负下脱身……”便是在巧妙植入第二人称叙事下,将更加深刻的心理活动由第一人称转向第二人称,帮助读者的情绪更快进入状态,提升情感渲染力。
在小说的偶数章节,村上春树采取第三人称视角的形式推进故事情节,透过全知视角,围绕中田聪,将星野、佐伯等人有机串联起来,在娓娓道来的同时,让读者以更加客观的姿态面对诡谲的故事情节,并介于星野视野下,不断形成对故事内容是否为现实的疑问,例如:“把我搞糊涂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能这样交谈呢——猫和人之间?”便是透过星野的视角,对猫与人对话这种荒诞的事情发出质疑,将人从魔幻诡谲的故事情节中暂时脱离开来。另外,在描写中田聪和星野的心理活动上,使用内外视角转换的形式,塑造了中田聪的“脑中空白”的缺失形象。
(二)叙事内容
小说《海边的卡夫卡》的叙事内容大量运用虚幻与现实相结合,隐意与现实相结合。从虚幻与现实的角度来看,该著作的故事情节内容建立在对魔幻与现实的多元描写上,读者不仅可以从中田聪的叙事线上,通过与猫对话、召唤鱼、“那家伙”、入口石等,感受到魔幻色彩,还可以从卡夫卡身上直观感受到现实生活的存在,例如卡夫卡在离家出走前,会因为惹眼问题,放弃携带罗莱克斯手表,放弃携带大包小包的行李,会为了离家出走,一直锻炼身体。
从隐意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来看,该著作在叙事时存在大量的暗示,将无法直接关联的事物串联起来,或是或非存在于假设当中,存在于读者的认知当中。例如在与樱花初次相见时,便透过樱花的言语,揭示樱花拥有一个弟弟,并和卡夫卡长得很像,暗示樱花与卡夫卡的“姐弟”关系。而透过小说中15 岁的幽灵、19 岁的佐伯相片等,暗示了卡夫卡与佐伯的母子关系。但无论姐弟关系,抑或母子关系,都未明说,隐意与现实间的结合,给宿命、诅咒铺上神秘色彩,将真相与隐意、现实与诅咒的牵引,营造出似梦非梦之感,让人沉浸在故事情节之中。
(三)情节结构
该小说在推动情节发展中大量运用铺垫、对比等手法,将各个情节有机串联起来,以此服务于特定的主题。其中铺垫可以为故事情节的高潮酝酿情绪,或是为人物的出现创造条件。如,在引入樱花的出场时,首先将周遭乘客、景色的“普通”描述一番,营造慵懒、常态的氛围,随后又以“山的形状颜色与东京有所不同”继续铺垫,最后用大段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将“特别”的她引入,以此层层递进,水到渠成。
所谓对比,是利用相互对立的事物,对一方进行烘衬,或是形成巧妙的冲突,增强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例如,中田与猫对话时,中田微笑地与猫搭腔,仿若理所当然一般,而猫则是满脸疑惑,较好地营造出冲突感。此外,在中田与猫的对话中,将中田处于人类社会,但不会写字、不会读书看报,与人类社会脱节,但却可以与猫对话的特异点有力地烘衬出来,让中田的人物形象生动起来。
四、结语
村上春树的小说以独有的青春式的孤独与伤感而深得读者的喜爱,《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长篇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描写了少年田村卡夫卡艰难的成长旅程。作者通过书中田村卡夫卡、中田聪的两条线索,不断推进故事情节;又通过叙事人称与视角的转换,虚幻与现实相结合、隐意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来陈述故事。村上春树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也使得该小说达到了非凡的艺术效果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