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中的情感研究
2022-11-12杨坤
杨 坤
(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 阳泉 045200)
一、创作背景
1925 年,肖斯塔科维奇从列宁格勒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他创作的《第一交响曲》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声誉。肖斯塔科维奇很快成为俄国最有名的音乐家之一。可作为当时大红大紫的本土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遇到了难以抵抗的压力和批评。
肖斯塔科维奇在1932 年写下了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马克白夫人》,该作品演出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四年间在美国、英国、捷克、瑞典等欧美国家陆续公演。国外报刊称该剧为“苏维埃音乐的胜利”,国内则称之为“继《黑桃皇后》之后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部大红大紫的作品很快受到了全国的批评。1936 年,斯大林观看了此剧在莫斯科的首演,因无法忍受剧中的音乐语言和道德观念,在第一幕还没有结束时便愤怒离场,随后,代表官方意志的《真理报》上刊发了一篇题为《混乱代替了音乐》的社论,用“丑恶的、形式主义、混乱的、根本不是音乐”等字眼公开批判这部歌剧,猛烈地指责该歌剧是庸俗的、粗糙的、瘫痪的音乐,背离了现实主义的原则。这种批评对于年轻的作曲家来说,无疑是一种强烈的打击,他的内心充满委屈与痛苦。因此,肖斯塔科维奇用很短的时间创作了《第五交响曲》,用音乐诉说自己的情感。
二、相关研究
作为20 世纪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学者们对肖斯塔科维奇的研究不胜枚举,钱仁平的专著《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以每部交响曲为个体,从创作背景、音乐分析、总体评价等方面详细阐释了肖斯塔科维奇的十五部交响曲,用客观分析和主观诠释的方式,为音乐爱好者和音乐学者们提供了音乐解读的范例,这也是对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的解读性创作。上海音乐学院张文龙2004年的硕士毕业论文《肖斯塔科维奇“战争交响曲”主题旋律分析》以肖斯塔科维奇“战争交响曲”(第七、八、九交响曲)中的36个主题旋律为研究对象,将旋律的构成因素分为表现因素、逻辑因素、文化因素三个部分,并对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阐述。通过分析,作者阐明了肖斯塔科维奇独特的旋律风格。陕西师范大学赵庆华2013 年的硕士毕业论文《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音乐特性研究》一文对三种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的曲式划分方法进行对比,并尝试提出看法,研究重点是主题旋律的创作手法、“特性节奏”动机的节奏安排与速度布局、曲式结构三方面。这是谱研究的一种分析方法。东北师范大学米高慧2008 年硕士毕业论文《论肖斯塔科维奇音乐中的悲剧性——以其交响曲作品为例证》一文对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进行本体分析,从配器、旋律、节奏方面探讨肖斯塔科维奇在交响曲中,表现悲剧性的技法特点以及创作手法的总体特征,从俄罗斯民族悲悯情怀的心理层面、其他作曲家的影响、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经历及个性特征等几方面进行阐释,最终探寻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中悲剧性风格的成因,总结了音乐中悲剧性的审美价值以及肖斯塔科维奇音乐中悲剧性的审美特征、艺术价值及对后人的深远影响。米高慧的论文为本文提供了视角上的参考,因为悲剧性是肖斯塔科维奇音乐风格的重要特点,这在他的不同作品中都有体现,交响曲中表现得更突出。
三、作品分析
第一乐章,d 小调,中板,奏鸣曲式,这一乐章的开头的引子为整个乐章定下了基调。乐曲开头引子处以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在低音区奏出沙哑低沉的跳跃性呐喊向世人宣告他的归来,既有排山倒海之势,又有悲壮之意,最引人注意的是,此处的跳跃由一个短暂的三十二分音符向一个带附点的四分音符跳跃,先将内心的基调直接展现出来,以歌唱性的方式拉长第二个音,使低音部的怒吼性呐喊效果拉长,使人眼前一亮的同时又引发更多的思考,随后小提琴组在两个八度的上方做卡农式回应,短长音构成的音调紧扣心弦,高低音区环环相接,吐露作曲家精神崩溃时撕心裂肺的痛苦,弦乐和管乐苍白的旋律将内心的苦闷展露无余,悲壮的背后是肖斯塔科维奇受尽磨难后的恐惧,人性和非人性的较量,对现实的迷茫,对冲出重围的渴望。
主部的主题是一个具有悲壮色彩的情感主题,一直在小提琴声部展开,该主题的动机发展全部源于引子中前18 附点后32 分音符的连续小二度下行的节奏音型,再一次强调痛苦悲壮的情感。尽管随后出现了鼓乐和管乐的欢乐性的整齐的节奏,仿佛内心的迷雾终于打开,心中透露丝丝欢喜,但这恐怕是作曲家内心矛盾心理的缩影,急于走出现状而表现出的内心的暂时性喜悦。可这种心情,终究会被引子的基调所笼罩,长笛以悠扬的旋律奏出小调的忧郁,一种悲喜交加的心情诉说着内心的苦闷与纠结,似乎在追问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悠扬起伏的旋律,如波浪般进行,加以长笛的音色,优美的情感抒发中多了一丝淡淡的忧伤,肖斯塔科维奇以精妙的手法,表达纠结的心情。这一乐章的结尾,同样来自开头处的动机,低音声部依然是由一个短暂的三十二分音符向一个带附点的四分音符跳跃,高音旋律处在加弱音器的小号、独奏小提琴和钢片琴渐弱的气氛下缓缓走向终止。
前苏联评论家把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解读为“第一乐章是对自己的追问或童年记忆,第二乐章是对一去不复返的过去无法倒回的嘲笑,第三乐章是痛苦的眼泪,第四乐章是对前面各乐章疑问的回答。”
第二乐章,a 小调,快板,复三部曲式。作曲家对自己的追问完毕以后,是对一去不复返的过去无法倒回的嘲笑,作曲家的“嘲笑”声洋溢在俄罗斯人起舞的谐谑曲中,这种笑声源于第一乐章里的紧张与不安,开头低音大提琴奏出压迫性的节奏就是很好的证明,谱例中的力度符号为“senza sord”(摘除弱音器),这部分必须强有力地奏出,才能表达作曲家内心强烈的悲壮,并且带有庄严肃穆、整齐划一的沉重感。大提琴与低音提琴也一直贯穿着整个乐章,与中段活泼跳跃的舞蹈性旋律彼此呼应,形成鲜明对比,戏剧性地表现了肖斯塔科维奇内心的纠结与矛盾。
俄罗斯文化是肖斯塔科维奇思想的摇篮,民间音乐所蕴含的俄罗斯民族固有的悲悯情怀或民间舞蹈性质的活泼欢快的优美旋律,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同时,肖斯塔科维奇不仅继承和发扬了悲剧性表现手法,并且使悲剧体现出崇高感。当然,肖斯塔科维奇的悲剧风格的形成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坎坷的经历,个人特征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整齐划一的低音提琴结束后是典雅、轻盈、欢快的俄罗斯旋律,散发着惬意与洒脱,可惬意洒脱的周围总是伴随着尖锐的、古怪的音调,跳跃性的附点节奏、重音与连音线的结合,使得节奏性更加强烈,管乐器在小提琴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突出,带有讥讽的特点。这是悲剧性的另一面,作曲家对过去创作中激进、怪诞的做法进行挖苦与自嘲,这也是肖斯塔科维奇识时务的表现。欢乐的旋律也是对未来的向往。整个乐章表现了对未来的憧憬及内心短暂的愉悦。
第三乐章,慢板,#f 小调,带有回旋和变奏性质的奏鸣曲式。第三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悲痛最感人的一章,如葬礼上的哀歌,小提琴在大提琴的支撑下共同奏出悲壮、深沉的主题,这是本乐章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其后的变奏部分均来源于小提琴奏出的哀歌主题。随后管乐以缓慢的吟唱回答,仿佛一个无助的人在道路上孤独前行。整个乐队的弦乐被分为七组,小提琴三组,中提琴和大提琴各两组,声部处理简单明了,效果清晰,充满悲哀的情绪,表现了肖斯塔科维奇高超的室内乐技术。作曲家用富有诗意的音乐表达着自己真实的体验,让人觉得是几代俄罗斯人背负着苦难从西伯利亚的荒原中走来,在听众的心里引起共鸣。乐章的结尾,音乐从“弱”“渐弱”“极弱”到逐渐消失,在酝酿安静氛围的同时也酝酿着暴风雨般的张力,为第四乐章的惊雷埋下伏笔。
第四乐章,快板,d 小调,奏鸣曲式。面对之前的疑虑,作曲家在第四乐章给出了坚定的答案,这个乐章的爆发力惊天动地,铜管一马当先,奏出俄罗斯风格的引子,紧接着小号、大号、长号在定音鼓的配合下全力吹奏,对命运做出肯定回答,犹如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整齐的脚步使人心灵震撼。这一乐章的主题全部由铜管乐器呈现,小号音色强烈,明亮而锐利,极富有光辉感,展现出肖斯塔科维奇宏伟乐观的理想,既有嘹亮的号角声,也有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长号音色辉煌,庄严壮丽而饱满,大号音色低沉浑厚,威严庄重,这一乐章开头的主题使用二度的上行以及纯四度、纯五度的跳跃,长音符和短音符结合,使整个乐章的形象显得格外鼓舞人心,富有戏剧性。疯狂的铜管乐组过后,是一段对现实的回顾,弦乐木管不断重复挣扎动机,这份挣扎带着一股紧迫感,越走越近,最后突破极点,挣扎的弦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定音鼓霸气的回响,气势磅礴、横扫千军,将全曲推向高潮。荡气回肠的尾声,仿佛作曲家在向全世界宣布他正昂首挺胸、意志坚定地向着自己的目标走去。整个乐章所有的情感无需怀疑,一切都是肯定的,向前的,这是对生活的肯定,也是对生命的肯定。
四、结语
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情感风格多样。他的《第五交响曲》是“一个苏联艺术家对外界公正批评的回答”,这也是作曲家给该交响曲取的一个副标题。他希望用音乐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这也是对不公平的批评的有力回击。文章对四个乐章的主题加以分析和诠释,进一步把握作曲家在音乐中所寄托的情感,解读这部作品的情感表现。肖斯塔科维奇自己曾说:“《第五交响曲》的诞生预先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内心酝酿,我在这部作品的中心所看到的正是一个人及其全部的感情体验。这部作品按其格调,从头至尾是抒情的。交响乐的最后一个乐章以生活喜悦的乐观主义方式,解决了前面乐章悲剧性紧张的因素。”在这部作品中,有个性的形成,有坚强意志的指引,也有一个人全部的情感表达,肖斯塔科维奇以完美的形式表现了他所要诉说的内容。人类的语言是对特定对象直接性或间接性的表述,语言自身的确定性使它拥有了表达的上限。而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却可以表现无法预知的境界。我们只有走进交响乐本身,聆听并感受作品的诉求,才能进一步感受肖斯塔科维奇在《第五交响乐》中所表现的内心深处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