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物纪录片的旁观式创作手法
——以《育在乡村:90 后教师的坚守》为例

2022-11-12薛珊珊吴宪雯

戏剧之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旁观长镜头纪录片

薛珊珊,乔 屿,吴宪雯

(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6)

一、朴实冷静的叙事方式

从本质上说,纪录片艺术也是一种叙事,不同于传统的静态叙事,它是以动态的画面和声音为载体的叙事。就人物纪录片而言,为了刻画人物内心性格,抓住人物行为细节,朴素冷静、不干涉的叙事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线性叙事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指运用蒙太奇的思维方式将视听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呈现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众多各具特点的叙事方式是一部作品的骨骼与脉络。叙事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观看效果。就人物纪录片而言,线性叙事一直是一种重要的叙事结构。

旁观式的创作方式要求不干涉不影响人物的行动,拍摄时也多以跟踪拍摄及等候拍摄为主,镜头语言不丰富,这也导致了采用旁观式创作手法的影片在叙事上的局限性,所以,传统的线性叙事成为旁观式创作手法最常采用的叙事结构。在人物纪录片中,人物是绝对的核心,而线性叙事则可以更加突出这一点,线性结构的叙事脉络都是围绕人物的行动及心理变化而展开的,通过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人物推动事件发展,人物与叙事相互依存,既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加强了叙事结构的完整性,这一点也与旁观式创作手法相契合。

在纪录片《育在乡村:90 后教师的坚守》中,创作者采用了单线叙事的结构。与其他的叙事方式相比,单线叙事具有明确的条理性,将所有的事件用同时空下的唯一时间线串联起来,内容上严格按照时空的发展顺序。影片将90 后乡村教师的一天,按照时间分割成晨读、课间操、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等核心事件,步步推进,有条不紊,依照单线结构的脉络直观地向观众展现乡村教师的一天。影片整体布局严谨,节奏分明,能够真实还原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发展过程,较好地解决了纪录片在逻辑线索上凌乱的问题。

单线叙事最大的优势就是逻辑线索相对简单且清晰,但是单一的逻辑线索极易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在纪录片《育在乡村:90 后教师的坚守》中,创作者并没有刻意使用情节的反转或者因果关系来增强纪录片的张力,而是淡化每一个事件之间的关系,使每一个段落都可以独立存在却又可以在叙事主线的串联下相互承接。这种单线叙事方式区别于传统的单线叙事结构,其打破了单线在时空上的局限性,极大开拓了叙事的空间性。在不破坏完整叙事脉络的前提下,赋予了纪录片强烈的艺术张力。

(二)强化内部节奏把控叙事节奏

叙事节奏是叙事学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叙事的快慢节奏变化直接影响着影片的故事性。叙事节奏又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内部节奏指影片中事件、情节或人物情绪发展的强度和速度。而外部节奏指通过后期剪辑手段所产生的影片的节奏。

运用旁观式创作手法的纪录片主要以人物和事件的自然展现来反映相对原生态的生活状态,所以真实性是首要原则,这也就注定了纪录片的叙事节奏必须以客观世界的发展为依据,即内部节奏把控整体的叙事节奏。要掌握人物纪录片叙事的内部节奏,就需要明确叙事主线,深度挖掘事件的核心,引导观众的情绪变化。根据纪录片的题材类型和所拍摄素材的特性,会形成或跌宕起伏或平静缓和的叙事节奏。

根据创作题材的不同,影片的内部节奏或平稳缓和或跌宕起伏。例如,在纪录片《育在乡村:90 后教师的坚守》中,青年乡村教师每日的工作与生活就形成了天然的内部节奏,真切反映青年乡村教师在如今乡村教育环境下的生活与工作状态。在真实性的原则下,创作者不需要再对事件进行故事化加工,尽可能淡化外部节奏,用最简单的叙事方式展示最真实的情感。影片内容紧凑,但也将事件交代得清晰利落,节奏平缓却不冗长,整体的叙事节奏如同一涓细流,缓缓地流淌,永不枯竭,从视听上一点一滴地敲击着观者的内心,体现着无与伦比的朴实与真诚。

二、客观真实的人物形象塑造

作为人物纪录片的主体,人物寄托了创作者通过纪录片所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旁观式的创作手法首先保证的是人物形象的客观真实,在此基础上深度挖掘人物内心世界。

(一)尊重人物的个性

人物纪录片通过影像的表达来展示一个人或一群人真实的生存环境,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心理特征,这要求人物具有客观真实性,所以,如何塑造可以触动观者内心,传达深层内涵的人物形象正是人物纪录片的关键。

旁观式的创作要求展示真实的人物形象,创作者人为修饰美化人物形象,既不符合纪录片真实性的本质,同时也会大大降低纪录片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纪录片真实的特性决定了创作者不会为了戏剧冲突而刻意创造事件或主观构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真实性格特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人物无视摄像机的存在,放下面对摄像机时的拘束,保持真实的生活状态,这与旁观式的创作手法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特性相吻合。

旁观式的创作手法不引导、不干涉人物主体的行为,完全尊重人物独特的个性展现。在纪录片《育在乡村:90 后教师的坚守》中,创作者并非一味展示完美无缺的乡村教师形象,而是将关注点放在了教师也是有血有肉有自己情感的人物形象上,影片中的青年乡村教师也有自己的私心,他们最初也并非因为对乡村教育事业的热爱才来到这里,也许是迫不得已,但是经过时间的沉淀,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扎根在这里,全身心投入乡村教育事业。同时,事件的戏剧性冲突与人物的喜怒哀乐情绪变化共同塑造了生动细腻的人物形象。影片里的青年教师也会因为学生们的调皮捣蛋而生气,也会因为学生们默写成语不过关而气愤,这并不是我们心中完美的教师形象,但这一定是我们心中最真实的教师形象。这样的人物刻画方式赋予了人物形象丰富的个人风格,大大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性,带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更能让其产生情感的共鸣。

(二)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建构与发掘

真实的人物形象塑造满足了人物纪录片基本的艺术要求,而人物性格特点的深度挖掘则决定了一部纪录片的思想深度与社会价值,因此,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建构与发掘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纪录片《育在乡村:90 后教师的坚守》中,创作者巧妙地在每一个事件中穿插了年轻乡村教师的无引导式独白,作为过渡,衔接下一部分内容,最大程度地保留主要人物的核心行动。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避免了场景和时空的跳跃性,也使观众在感官上不易产生视觉疲劳。同时,穿插的独白镜头也起到了深化主题与推进叙事的作用,其作为枢纽连接每个事件段落,也暗示了主要人物的下一步动作。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她们的亲口讲述使观者更直观地体会视听语言所表达不出的精神内涵,着重展现了青年乡村教师们的内心世界,她们的形象更加丰满与立体。同样避免了影片因单线叙事而导致内容过于平淡,无重点,无内涵的弊端。

人物性格特点的剖析离不开细节的刻画,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任何一个细节画面都极具冲击力与感染力。纪录片《育在乡村:90 后教师的坚守》中多次展现细节,比如青年教师批改作业时被冻皴的双手。这是与她年龄强烈不符的一双手,在花一样的年纪,她却忍受着艰苦的环境,将自己的大好年华奉献给乡村教育事业,细节镜头的展现深深触动着观者的内心,极具视觉冲击力。类似的镜头还有学生生病时教师的眼神,走在雪地里的脚印等。影片虽然以90 后乡村教师的日常生活为主线,却处处表现了其对乡村教育事业的热爱,目的在于引发社会大众对年轻乡村教师的关注。在深入观察人物的过程中,多维度地展现细节可以引起观众共鸣,实现更深层次的美学价值与社会作用。

三、静观默察的拍摄视角

在纪录片类型的划分中,旁观式创作手法的纪录片属于直接电影的范畴,即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进程,只旁观式记录,排斥一切可能破坏生活原生态的主观介入。运用旁观式创作手法的纪录片多采用长镜头和同期声,通过长时间跟踪拍摄和等候拍摄,在影片中还原真实的事件。

(一)长镜头

在强调真实性与连贯性的纪录片中,长镜头无疑是最擅长体现这两者的镜头表现手法。相较于传统的长镜头对人物的调度和对场景道具的布置和策划,旁观式创作手法运用的长镜头则放弃了场面的调度,完全采用旁观的方式进行拍摄,这也导致必然会发生画面抖动,焦点不实,构图不精细等技术问题,尤其是在拍摄大范围移动的画面时,这些问题更加明显。但是,这样的效果也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张力,为长镜头提供了一丝趣味,更加凸显旁观式创作手法的不可预知性所形成的现场感。

长镜头集时间与空间于一体,在连续不断的时空平面内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在纪录片《育在乡村:90 后教师的坚守》中,长镜头承担着主要的叙事作用,这种叙事是开放性的,接近原生态的。影片中教师在宿舍辅导学生时,在食堂里为孩子们打饭时,都可以看到长镜头的存在,也只有长镜头可以在囊括巨大信息量的同时兼具时空的连贯性,最大程度保证了事件的完整性。长镜头可以隐藏创作者的主观创作形态,使之更符合观众的视觉习惯。本片详细记录了乡村青年教师的一天,内容上具有较长的时间跨度。长镜头在体现时间的流动性上具有天然的优势,人物的每一个动作都被观众一览无余,特别是需要记录连贯的动作和情绪时,长镜头可以描绘出完整的空间结构,体现复杂且细微的情感变化,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它是纪录片中不可或缺的叙事工具。

(二)跟踪拍摄

在人物纪录片中,人是绝对的主体,摄像机需要随时对人物的神态或行动进行捕捉,尤其是人物在大范围复杂的运动过程中,摄像机需要跟随人物的行动进行拍摄,这时候就需要运用跟踪拍摄的方式。

跟踪拍摄指摄像机始终跟随运动中的被摄主体,随时记录下其动态影像的拍摄方式。在跟踪拍摄中,画面里始终会呈现一个运动中的主体,并且他一直会被放在画面的中心,而他周围的环境则随着他的行动而不停地变化。被摄主体在画框中的位置相对稳定,通常也会以一个相对稳定的景别加以表现。在纪录片《育在乡村:90 后教师的坚守》中,拍摄场景为乡村学校,环境相对复杂,突发事件多,被摄人物的运动轨迹较大且难以预测,所以,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的跟踪镜头,例如,送生病的孩子出学校,雨雪天气里为孩子们搬运牛奶等场景均使用跟踪拍摄的方式,这能详尽地展现被摄主体活动的细节及其环境特点,给观众带来较强烈的现场感。同时,摄像机提供与被摄人物视线较为接近的视点,类似于以主观镜头观察的感受,因此能为观众带来较强的参与感,并由此增强影片的真实性。跟踪拍摄的方式能够通过相对稳定的画面结构呈现被摄主体不可预测的运动,充分表现其动作、神态和性格特点。

(三)等候拍摄

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遇到紧急突发事件却没有第一时间打开摄像机,从而错过了最佳拍摄时机的情况。时机就是成败的关键,等候拍摄无疑是把握时机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等候拍摄对创作者的审美追求与敬业精神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如果缺乏等候拍摄的前瞻性或因花费许多时间而放弃等候拍摄,那么无数美的瞬间都将化为泡影。

生活是复杂的,事物也是不断变化的,记录生活中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对于纪录片而言无疑是增强真实性、可信性和审美内涵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纪录片《育在乡村:90 后教师的坚守》中,多次用到了等候拍摄手法,例如,临近午饭时间,创作者提前将摄像机布置在食堂的门口,巧妙记录了老师带着孩子们念着唐诗下楼走向食堂吃饭的画面,老师领着孩子们由远及近,古诗朗诵的声音逐渐清晰,声画的和谐以及画中人物的和谐使这组镜头极具艺术张力。在审美观察的基础上,辅以正确的逻辑判断,等候拍摄定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效果。这组镜头无疑是现代乡村教育事业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投身于这一事业,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师资力量的年轻化,我们可以看到,乡村教育的未来是无限光明的。

观察式的创作手法在创作中尽最大可能不去干预拍摄对象的生活,在不违背这一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可以有限度地事先询问或了解被摄对象的基本信息,以此为依据,从而决定是否采用等候拍摄的方式。等候拍摄是旁观式创作手法在人物纪录片的运用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拍摄手法。

四、低戏剧化处理的剪辑风格

旁观式创作手法所拍摄的视频素材多为连贯的、整体的,足以单独承担叙事作用。它不同于真实电影范畴的纪录片,不需要导演加速事件和矛盾的发生,创作者只需要按照叙事的结构,对素材进行非线性编辑,完全还原真实场景与真实事件。所以,在后期剪辑方面,这类纪录片更多使用连贯剪辑的方式,保持时空上的完整性,追求流畅叙事,以达到剪辑上潜在的统一感,完整交代人物行动及事件原貌。

在对声音元素的处理上,这类纪录片依然采用低介入的手段,将同期声作为首要选择。同期声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记录的完整性,使声音中记录的重要信息得以传达出来,丰富视听元素的同时赋予了画面强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期声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纪录片的真实性,配合旁观式的拍摄视角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现场。在旁观式的创作手法中,音乐多用于辅助叙事或抒情。解说词及带有主观性的采访镜头在运用旁观式创作手法的纪录片中是极少出现的,这类声音元素具有引导性,一方面对纪录片中人物的行为有影响,另一方面干扰了观众自己的主观判断,引导着影片中的人物和观影的观众接受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所以,在旁观式创作手法的纪录片中,强化同期声在影片中的作用,淡化音乐、解说词,保持绝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五、结语

越来越多的人物纪录片出现在大众视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旁观式创作手法在人物纪录片中的艺术特征及视听元素的特点,即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流畅连贯的叙事节奏,客观真实的视听语言。人物纪录片有着各具特色的创作手法。不论运用何种方式,只要能够拓展受众思维,传播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思想,就是一部好的纪录片。

猜你喜欢

旁观长镜头纪录片
开化长镜头
旁观者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长镜头模式分析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旁观者
毛卫宁与他的长镜头
试论电视新闻中对长镜头的运用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