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排舞运动中舞蹈编创对舞台空间的思考
2022-11-12李文琼
李文琼
(滨州学院 山东 滨州 256600)
舞台艺术是一种空间和时间相互呼应的综合性艺术,舞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将现实与舞蹈情境相结合,以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舞者表演的舞台是有限的,道具也是有限的,但是通过舞者的表演和程式化演绎,能够让有限的舞台空间发挥无限的作用。然而,舞者的演绎离不开编导们的精心编排和对舞台空间孜孜不倦研究,在舞蹈艺术作品编创中配合利用舞台空间的可视区域和盲区,能创造出时空变化的场景和梦境,丰富舞台空间的内涵。
一、舞台空间的相关概念
(一)舞台空间
舞台是为演员表演提供的场所,一般情况下舞台的空间是有限的,能够集中观众的注意力,使其将目光聚焦在小小的舞台上,专心观看表演者的演出。舞台由一个或者多个平台构成,方便表演者演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舞台设计也更加绚烂,很多大型的舞台设计与现代化的LED 屏幕以及计算机软件相结合,实现了舞台与表演内容的呼应,使表演的作品更具有表现力,给观众带来情感的共鸣。
舞台空间离不开演员个体的舞蹈体态、演员群体之间的配合以及演员和舞台景物之间的有机配合。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舞台的大小是有限的,但是通过编导和演员对舞台进行处理和艺术加工,能够扩充舞台的空间范围,甚至可以模拟千军万马的场景。戏剧表演将舞台空间利用到了极致,后来被推广运用到舞蹈以及小品等不同的表演形式中。舞台空间的处理方式可以根据舞蹈内容和表达效果的不同,呈现不同的风格。舞蹈表演者在表演之前,都会根据表演的主题和内容,在头脑中勾勒出舞台空间,而这些舞台空间在综合编创者和表演者的构想之后,利用声、光、帷幕以及各种道具资源,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
(二)研究舞台空间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性
舞台表演离不开舞台空间的设计,舞台空间区域的合理划分直接影响着内容的呈现和表演的效果。从目前的舞台空间来看,根据观众所处位置的不同以及观看角度的不同,可以把舞台空间分为可视区和盲区。在可视区内,表演者的表演一览无余,所以可视区是内容呈现的主要区域,一般情况下,观众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可视区域内,因此,编创人员应该确保可视区表演的完整性和优越性,借鉴不同人员的意见,清晰地表达出作品的态度和想法,使观众看到更直观的内容和效果。而舞台空间的盲区是表演时需要遮挡的区域,编排人员在编排中也应该注意这一区域。
二、排舞运动中舞蹈编创对舞台空间的思考
排舞是全球化健身运动类别的一个分支,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人们排成一排排跳的舞蹈,它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的美国西部,既可以集体共舞,又能够个人独享,形式多样。排舞运动具有很好的健身效果。
(一)舞蹈在舞台空间的构图
不管是摄影摄像,还是舞台表演都讲究良好的构图,构图准确不仅能够让作品呈现的形式更加美观,而且能够突出作品的主题,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所以,舞蹈编创人员在编排舞蹈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舞蹈的构图,尽可能使作品更加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舞蹈构图是舞蹈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舞蹈表演者在舞台上并不是完全静止不动的,他需要不停转换角度和不同的人物、布景以及道具融合,然后组成一个个精美的画面,呈现在舞台上。
摄影构图一般讲究“对称”“均衡”与“完整”,舞台空间构图也是如此,完美的舞蹈构图为表演作品加分不少。很多新入行的舞蹈编创人员由于刚刚接触舞蹈,缺少足够的舞台编排经验,往往会追求舞蹈动作整齐划一。但是,舞台空间的构图是由许多表演者和布景、道具共同实现的,所以很难形成绝对的统一,这就像人们的眼睛和双脚都不是完全对称的。当然,这不是要求舞蹈在舞台空间上要乱,而是在乱中寻找一定的平衡,使观者感受这种视觉效果带来的冲击。
(二)舞蹈在舞台空间上的造型
舞蹈在舞台空间上的造型有很多,它不仅可以依靠一个人独舞带动整个舞台的气氛,也可以通过群舞表现作品内容。独舞对舞蹈者有较高的要求,因为他是整场舞台的焦点,一旦舞者出现问题,将会使整个舞台空间的造型失去美感。所以,独舞演员需要有控场的能力,能够活跃舞台的气氛,在这里我们谈的造型主要是独舞造型,个体的造型必须包括附着于地面、站立以及空中,只有将这些造型有机结合,才能突出作品的魅力。对于排舞运动来说,因为舞蹈演员众多,为了塑造舞台空间造型,不仅要注意队形的造型,还应该注意人员前后的姿势,比如第一排演员可以附着于地面,第二排演员半蹲,第三排演员站立,而每个舞蹈演员所做的舞蹈动作都是为作品内容而服务的。另外,空间造型的大与小、方与圆以及动与静,也应该为作品服务。比如一群女孩要表现春天杨柳依依的景象,舞蹈者的造型应该是柔和的、弯曲的、优美的,再配合舞台的灯光、布景以及音响,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再比如,一群男子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时表演者的造型应该是沉稳有力、充满朝气的,具有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所以,舞蹈编创人员应该重视舞台造型塑造,使作品呈现出更好的艺术效果。
(三)合理利用舞台调度
舞台调度是舞蹈编创的重要环节,合理的舞台调度不仅能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而且能够深化作品的主题,引起观众的共鸣。传统的舞蹈调度中经常出现舞蹈演员满场跑的情况,不仅消耗了舞蹈演员的体力,而且使整个舞蹈作品显得十分拖沓。所以,作为舞蹈编创人员,最忌讳因循守旧,不能突破传统,这严重阻碍了舞蹈艺术形式的发展。因此,舞蹈编创人员应该与时俱进,改革当前的舞台调度方式,从而使舞台调度在符合作品主题的基础上更加新颖。
舞台调度不仅是舞台画面的变化、舞台路线的设计和演员位置的变化,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手段将演员的每个动作赋予一定的意义,表达一定的内涵,进而交代人物关系,推进戏剧性的高潮。另外,舞台画面调度是编创人员的主要调度工作,舞蹈画面调度要求编创人员注意焦点、线条、平衡等表现手法的运用。舞台画面的调度与背景音乐相得益彰,只有舞台调度与音乐相互交融,才能更好地衬托出作品的节奏美感。
(四)舞蹈编创中的空间转化
在舞蹈表演中,因为舞蹈内容的需求,舞蹈演员经常会在真实与虚幻的空间之间穿梭,为了使观众能够清楚地区分真实与虚幻空间的差异,理清舞台内容的线索,编创人员应该充分利用舞台的可见区和盲区、舞蹈道具以及演员的服饰搭配等,为观众营造时空转换的真实感。舞蹈演员在真实与虚幻空间之间转换时应该注意思维的引导,使观众能够跟随舞蹈演员进入虚幻空间,在想象中体会虚幻空间的意境,产生情感的共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舞台的空间转化也更加生动,通过现代化的技术实现了舞台真实与虚幻空间的快速切换,减少了编创的工作压力,舞蹈演员在表演中也更加游刃有余。
三、舞蹈编创中舞台空间的发展
(一)科技与艺术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舞台空间的内容更加丰富,舞台空间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灵活,突破了传统舞台空间的局限性。近年来,舞台空间设计者积极地将现代化的科技融入舞台空间中,比如,2021 年的春晚,舞台空间造型可谓新颖别致,科技感十足。异地的刘德华和现场的关晓彤、王一博合作的《牛起来》,通过科技进行时空穿插,毫无违和感。四台牛机器人惊喜登场,带领全国观众“犇”起来,同时还伴随着灵活的机器牛写“福”字、跳踢踏舞,充分体现了科技与舞台空间艺术的融合。通过此次春晚,观众也看到人工智能、AR、云计算等技术走向大众,周杰伦一首《莫吉托》,在XR 技术下把舞台“搬”到海滨城市,使人物、道具和虚拟场景互动融合,让我们看到周杰伦带着乐队,开着粉色飞车与观众共享夏日风情。
(二)与先进的外国文化相融合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舞台空间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借鉴西方的设计思维和方法,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实现了舞台空间的创新。从古希腊时期的剧场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镜框式舞台,再到后来各种各样的现代化舞台,不管东西方文化存在怎样的差异,双方都注重舞台空间。所以,我国舞台空间设计者应该认识到自身舞台空间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吸纳不同国家的舞台设计文化,促进我国舞台空间设计的发展。
(三)多元化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同样的,人们对于舞台的空间设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舞台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舞台空间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多元化主要表现在舞台空间与各类艺术、文化相融合,进而创造出了更优秀的舞台作品,满足了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舞美包含的艺术要素很广,不仅包含写意的、抽象的、荒诞的,还包含服装、道具以及音响等艺术表现形式,这使舞台空间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四、结语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不仅需要编创人员的舞台空间设计,还要以舞蹈演员精湛的舞蹈功底为支撑。只有将两者相互融合,才能呈现出优美的舞台表演艺术。所以,编创人员应该不断学习舞台空间设计知识,并不断创新,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运用到舞台空间设计中,最大程度地提升舞台表现效果,进而促进我国排舞运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