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本位教育视阈下的乡村旅游特色课程开发
2022-11-11袁茏
袁 茏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指出:“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建设一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流本科课程。”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许多地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的重要抓手而备受学界关注。据统计,2012—2019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从8亿增至32亿,年均增长21.90%,营业收入从2,400亿元增长到8,500亿元,年均增长19.80%[1-2]。到2025年,乡村休闲旅游业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40亿人次,经营收入超过1.2万亿[3]。人才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本保障,使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深入认识乡村旅游,掌握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提升其服务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的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长期以来,旅游产业人才需求缺口大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一直是业界和旅游教育界之痛,此痛除了深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之外,还和学生职业能力与就业岗位能力不匹配密切相关。许多用人单位反映,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知识不全面,动手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意志。造成这种职业能力偏差的根本原因是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于社会人才需求[4]。为改变这一尴尬局面,提高高等学校课程改革与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需要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课程科学植入到专业课程中,以“用得上,干得好”为基本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不断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教法、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彻底改革和全方位的创新,坚决杜绝因人设课,淘汰“水课”,建设“金课”,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强化新文科建设内涵,注重学科交叉,构建起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理论、方法、工具和实践性课程相互支撑配套的课程体系。
一、乡村旅游特色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乡村旅游作为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双一流”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特色课程,以“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为基础进行开发建设意义重大。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缩写CBE)发端于二战时期的美国,最先用于对技术工人的再培训,使其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较快地掌握枪弹制造等方面的技能[5-6]。20世纪50、60年代后,加拿大、美国等国家教育工作者创造性地发展了CBE理论,从而形成一套较为系统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和教学方法体系,并在北美地区广泛地流行起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需求的脱节十分严重,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能力成为产业界十分强烈的要求,以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为代表的国家先后根据能力本位教育理论来重构国家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进能力本位教育,并在许多职业学校开展实验[7]。目前,能力本位教育已经普及到欧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并对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能力本位教育作为一种与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教育相对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模式上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是以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为出发点来定位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管理教学过程和评估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8]。能力本位教育的提出是高等职业教育对传统以学科或以知识为本位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反思[9],它通过一种崭新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掌握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实在在的能力,不仅颇具针对性、实践性和战略性,还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性原则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为了更好地填补日益扩大的产业发展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的鸿沟,国内一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逐步在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专业课程改革中也尝试引入了能力本位教育的课程开发方法,力求通过专业课程建设的创新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效连接,尽力缩小自身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从课程开发方法上看,能力本位教育最具代表的课程开发方法有三:一是DACUM法(Develop A Curriculum);二是BAG法(德语Berufliche Arbeitsauf Gaben的缩写,意为“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三是角色分析法。DACUM法比较适用于工作岗位明确的职业课程,它以行为主义为基础,在对某个特定职业或行业的岗位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开发。BAG法在工作过程明确的职业课程开发中较为流行,主要以建构主义和专业发展理论为基础,在对某一特定职业或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能力分析基础上进行课程开发。角色分析法在工作过程模糊和岗位不明确的专业领域课程开发中较为实用,这是近年来我国学者创立的一种课程开发方法,此方法以活动理论为基础,在对某一特定职业或行业的典型角色进行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开发[10]。
二、课程开发路径
乡村旅游特色课程开发借鉴了能力本位教育课程开发的DACUM法,在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乡村旅游特色课程的内容体系和课程实施方法。
(一)职业能力分析
在能力本位教育中,任何课程开发都需要围绕某一职业能力来进行。从《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版)》的培养目标中可知,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经营、管理、策划、规划、咨询、培训、教育等工作,但具体到乡村旅游管理岗位上则有更为具体的要求。笔者通过对乡村旅游地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乡村旅游投资商、乡村旅游运营管理企业等机构进行与“乡村旅游管理”岗位有关的核心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访谈调研,经过归纳整理形成了乡村旅游管理岗位的核心能力图表,再将此表反馈给调查单位,根据调查单位的意见再一次进行修改完善后,最终形成乡村旅游管理岗位的职业能力表(详见表1)。
从表1发现,乡村旅游管理岗位主要的工作项目由规划开发和运营管理两项内容构成,此两项内容涵盖了各类乡村旅游规划编制、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乡村旅游营销推广、乡村旅游项目创意策划、乡村旅游项目投资、乡村旅游社区发展、乡村旅游运营管理模式创新和乡村旅游质量管理8项工作任务。学生要完成这8项岗位工作任务,则需要具备表1中的20项核心职业能力。
表1 乡村旅游管理DACUM核心能力图表
(二)确定课程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版)》将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掌握现代旅游管理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创新精神,能够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经营、管理、策划、规划、咨询、培训、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11]既然是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其培养就必须有别于传统学术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同样也与专科人才培养相区别。学术性型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可以停留在理论层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不必知道它在未来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实践方面如何运用,而应用型本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但要“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还必须要“会做”[12]。专科人才的培养主要落实在“会做”这一层面,而对“为什么这样做”则较少涉足。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人才。由此,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人才,为学生成才立业奠定坚实的立身之本。
从乡村旅游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出发,结合未来学生的发展需求,乡村旅游作为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课程,其课程目标是使了解世界和当代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史、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充分认识乡村风景的内涵和价值,掌握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分析、乡村旅游产品与项目策划、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与品牌定位、乡村旅游市场营销、乡村旅游社区发展和乡村旅游运营管理的理论、方法与工具,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振兴乡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确定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
乡村旅游管理人才能力图表中的20项核心职业能力涉及资源开发规划、产品建设、市场营销、项目创意策划、社区发展和运营管理等诸多内容,这些内容又恰好与现代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息息相关。鉴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特殊性,笔者将关乎乡村旅游管理岗位的20项核心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关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开发规划、产品项目、创意策划、形象品牌、社区发展与运营管理等内容整合为六个教学模块十二个教学篇章[13],从而形成乡村旅游特色课程的内容与结构体系(详见表2)。
表2 乡村旅游特色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
模块一:乡村与旅游。科学认识乡村和旅游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逻辑起点。本模块由乡村旅游引论和乡村旅游发展简史构成,分别为乡村旅游特色课程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共4个学时。第一章主要讨论了乡村、旅游和乡村旅游的概念、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以及乡村旅游发展与学科支撑体系。第二章对世界和当代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简史进行介绍。这一模块主要从整体上使学生充分认识乡村旅游,了解乡村旅游的内涵、特征和发展条件,充分认识世界和当代中国乡村旅游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培养学习乡村旅游特色课程的兴趣。
模块二:乡景与规划。乡景是乡村风景(Rural landscape)的简称。拥有美丽乡景的乡村并不一定能成为乡村旅游目的地,它需要通过规划与开发的技术经济手段将其转化成为乡村旅游产品才有可能。本模块由乡景旅游资源认知与评价和乡村旅游规划构成,分别为本课程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共6个学时,主要培养学生完成乡村旅游规划工作项目所需要的C1-C5项职业能力。第三章主要讨论了风景与景观的区别、乡景的构成与特征,重点对乡景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与评价进行教学。第四章讨论了旅游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的区别与联系,重点对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和各类乡村旅游规划的任务、编制内容、提交成果和乡村旅游规划制图进行教学,提高学生乡村旅游规划的实战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乡村的情感,增强学生对乡村价值的再认识和振兴乡村的历史使命感。
模块三:市场与产品。市场需求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不竭动力,乡村旅游产品因市场需求而生,也因市场需求而亡。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强化学生对市场需求分析研究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建设的观念。本模块将市场与产品结合在一起分两个教学篇章(即第五章和第六章)来教学,共6个学时,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认识乡村旅游市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掌握乡村旅游市场调查、分析和预测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即重点培养运营管理工作项目中的C6-C8项职业能力。
模块四:创意与项目。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有好的乡村旅游项目来支撑,而好的乡村旅游项目来自非同凡响的创意与策划。本教学模块由乡村旅游项目创意和乡村旅游项目策划构成,分别是乡村旅游特色课程的第七章和第八章,共6个学时。其中,第七章2个学时,第八章4个学时。第七章讨论了创意的内涵及其特性,并对乡村旅游项目和乡村旅游项目创意进行了阐述。第八章在对策划和乡村旅游项目策划的定义和特征进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乡村旅游项目策划的内容、程序和主要方法进行教学。此模块重点培养运营管理工作项目中的C10-C11项职业能力。
模块五:形象与品牌。当一个乡村旅游地在规划的指引下完成产品和项目的建设后,接下来还需要塑造乡村旅游地的形象与品牌,这对提高乡村旅游地的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本教学模块包括乡村旅游地形象和乡村旅游品牌两个部分,为乡村旅游特色课程的第九章和第十章,每章2个学时,共4个学时。第九章在对乡村旅游地形象概念、构成、特征和形成过程进行讨论的基础上,重点对乡村旅游地形象调查的内容、方法和步骤以及乡村旅游地形象定位的原则、过程和方法进行教学。第十章对品牌的内涵、分类及其资产进行简要介绍,使学生对品牌有一定的认知,然后再对乡村旅游品牌战略、乡村旅游品牌设计和乡村旅游品牌管理作进一步教学。此模块主要培养运营管理工作项目中的C9项职业能力。
模块六:社区与运营。乡村社区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片沃土,乡村旅游发展需要根植于乡村社区,只有在构建和谐社区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稳定发展。运营管理则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保证,没有一流的运营管理作为保障,乡村旅游亦不可能成功。本教学模块包含乡村旅游社区发展和乡村旅游运营管理两个教学篇章,分别为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共6个学时,其中,第十一章为2学时,第十二章为4个学时。第十一章在社区概述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社区的含义、构成和乡村旅游社区参与进行介绍,重点对乡村旅游社区营造进行教学。第十二章在使学生初步认识运营管理的诞生、内涵和当今运营管理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五种常见的乡村旅游运营管理模式、乡村旅游项目投资和乡村旅游质量管理进行教学。本模块主要培养运营管理工作项目中的C12-C20项职业能力。
(四)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方式
科学设计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知识建构和培养技能的学习情境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变学习方式,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沈霞认为,“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 唤醒他们长期记忆中的知识、经验或表象, 从而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 赋予新知识的某种意义。”[1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是教练;学生不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还应该是“运动员”。因此,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教师必须一改传统满堂灌的教法,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具体情境,把学生当作“运动员”,像“教练”一样训练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各项职业能力。
(五)组建一流的课程团队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15],乡村旅游特色课程的六个教学模块包含乡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市场调查分析与预测、乡村旅游市场营销、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创意与策划、乡村旅游地形象定位与品牌塑造、乡村旅游社区发展和运营管理等诸多内容,涉及到地理学、城乡规划学、人类学、市场营销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各章节的教学原则上应由相关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来承担,并且要有丰富的产业实战经验,建设多学科交叉的“双师型”课程团队,确保各项课程目标的实现。
(六)开发优质的教学资源库
为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乡村旅游特色课程需要围绕课程大纲和人才培养目标开发优质的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建设可以推进自助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和研究型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进而形成开放、共享的创新型教学平台,学生借助移动互联网终端可以适时开展学习活动。教学资源库涵盖网络课程库、案例分析库、专业文献库、试题试卷库等内容。它作为一个网络教学平台,其建设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目的,是以创建精品教学资源,实现课程教学现代化,面向师生和海量资源处理的智慧化教学资源管理平台。
四、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课程开发建设的重要环节,关乎课程质量的高低。乡村旅游特色课程开设时间在旅游管理四年制本科的第5学期,共计32个学时,16个学分,受授课学时的限制,教师要在短短的32个学时内培养学生的20项核心职业能力颇有难度。为此,《乡村旅游》课程实施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采用“课下补充课上”和“教学做评四位一体”的方式进行。
(一)课下补充课上
课前,由任课教师结合课程培养目标给定学生学习任务,学生先进行相关的任务学习准备。学生在课上完成每个学习任务后,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含思考练习、课程小论文和课后实践等内容),让学生在“做”中习得知识和技能,彻底摒弃“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通过“知行合一”来实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目标。
(二)教、学、做、评四位一体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16]。课上,教师将职业能力与学习内容匹配起来,以体演文化教学法(Performed Culture Approach)中的“知行合一(Doing is knowing)”为基本路径,通过“知与行”“行与知”的不断交互来解决“教”与“学”的模式创新问题。教师像“教练”一样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思考,在设计好的教学情境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从“理论教学”到“课程实训”都紧扣20项职业能力需求,通过理论、技能与实训并重,将“做”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练就技能,技能进一步支撑实践,形成“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17]。同时,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注重学生家国情怀、职业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切实做到“立德树人”。建立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评价体系,以“立德树人”“学生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的优劣程度”作为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根据评估结论不断创新教材教法,从而形成“教—学—做—评”四位一体的课程实施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