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班级画个“圈”
2022-11-11陈敏
□ 陈敏
班主任通过建立规则管理和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一味地管制和劝导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甚至还有可能切断班主任了解班级的渠道。这个时候给班级画个“圈”,让学生在各种“圈”里实现自我。
画个“班干部圈”
我正式接手班主任工作之前,做了许多准备:与有经验的班主任交流,阅读班主任管理书籍,学习名师的工作方法等。我自认为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信心满满地上岗。然而,事情的发展却不像我想象的那样顺利:我引导学生制订了班规,选了班干部,但是学生的脸像六月的天一样,说变就变,班规实施得不顺,班干部也不太给力,班级管理不尽人意。为此,我头疼了许久。
为了保持良好的班级纪律,我常常整天待在教室里一边维持秩序一边观察。课间,我主动和同学们交流,逐渐了解了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发现了问题所在:班干部没有形成自己的圈子,没有形成合力,有的时候班干部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所以我要先给班干部画一个“圈”。
人生处处是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每一个人都渴望自己不曾看过的风景,孩子们也一样。于是,我重整旗鼓,利用课余时间,分批次将班干部带到专门的教室开例会。在例会上,我首先将这段时间班级工作的优点和有待改进的部分进行总结,要求参会人员做好笔记,会后向其他同学传达。随后,我就班级里出现的问题征求班干部的意见,共同制订行动计划。如此,班干部对于班级的工作方向会更加清晰,更重要的是,班干部感觉到自己和其他同学不同:自己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是同学们的榜样。所以,班干部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让自己在班干部的圈子里更加突出。而非班干部的同学,他们在班干部开会的时候会很羡慕,会猜测班干部在做什么,自己也想参与,所以他们会控制自己的言行,期待自己也能成为班干部。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学生都是需要新鲜感的。有了初步成效后,我们就要给学生新的刺激。如给班干部发聘书,评选优秀班干部,班干部就会更加有工作动力。我还尝试设置奖品转盘和抽奖游戏,让表现优秀的同学在班上抽奖。游戏的不确定性和趣味性极大鼓舞了同学们,没能参与抽奖的同学在游戏结束后纷纷表示会努力表现得更好,争取自己也能玩一次。这些活动不仅给了同学们极大的鼓励,也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让我更加期待孩子们的努力和成长。
画个“互助圈”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之间慢慢产生了一些差距。有的同学反应迅速,有的同学则慢一点,他们在理解和运用知识以及养成习惯上需要更多时间。教师在正常授课时无法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但如果长时间对理解能力弱一点的孩子置之不理,他们可能会变得“习得性无助”,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我在班级中设置了“我是小老师”一对一互助小组,学有余力的同学主动向班主任报名,班主任与各科教师沟通后统计出需要帮助的同学,双方在老师的帮助下互选,组成互助小组。我要求互助小组的小老师要有耐心,要让被帮助的同学能够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被帮助的同学要认真学习。学期末,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会对互助双方进行考核,并给予鼓励和肯定。在互助的过程中,小老师的责任感和助人精神得到了培养与提升,被帮助的同学也能够跟上班级进度。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俊俊那组。俊俊是小老师,童童的识字速度比较慢,是被帮助的同学。他们组成互助小组之后,俊俊每天都会提前来到教室,收拾好自己的桌子后,将当天要带着童童读的课文熟悉一遍,等童童来了之后,就开始督促童童晨读。刚开始,俊俊常因为“屡教屡败”觉得很委屈,来向我诉说。这个时候,我都会跟他说:“没关系,我们耐心一点,不要着急。”童童也会很失落,我安慰童童:“你要相信自己,我们再认真一点,慢慢来,多读几遍,眼睛看着手指着的生字。”我本以为他们这个小组坚持不了多久,没想到,两个人来找我的次数越来越少。学期末,俊俊跟我说:“老师,童童读得越来越流利了,好多生字都会认了呢!”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激动和开心。两个人在跌跌撞撞中学会了如何相处,他们如此努力,我也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计划画一个更大的“圈”:让班里的互助小组之间互相沟通,共同学习,让更多的同学取得更大的进步。
画个“责任圈”
班级形成了相应的管理体系之后,有的班干部还没有明确自己的责任,这时候,就需要画一个责任的“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班级中建立了监督制度。班级每月进行一次优秀评选,选出优秀班干部和优秀学生,评选的依据是小红花数量。班级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奖励本,每名同学每天可以投出一朵小红花,投出小红花的理由可以是欣赏同学做的一件事,也可以是发现了同学的优点,只要觉得这个同学很棒,就可以把手中的小红花送给他,贴在他的奖励本上,并写出送给他小红花的理由。每周班会课上总结,最终评出优秀学生和优秀班干部,激发学生和班干部对班级的责任感。
在小红花制度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同学们都非常看重评价,会偏向自己的好朋友或者自己喜欢的同学,不太关注一些进步比较慢或者内向的同学。发现这个现象后,我会多关注位于班级中下游的这部分同学,发掘他们的优点,并在班级中表扬他们,让他们能够获得更多关注,让同学们发现他们的优点,促进同学之间友好相处。同学们在我的引导下学会了发现生活中的小细节,善于发现同学身上的优点。在他们的记录本上,我看到了他们成长的另一面。“今天我摔倒了,晨晨扶我起来,还帮我整理衣服。”“今天小齐给我递剪刀的时候给了我安全的一头。”“小北今天借橡皮给我用。”“雅雅今天教我怎么写好‘亮’字。”……他们在我看不见的地方慢慢长大,学会交往,学会为自己负责。
万玮摄
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性格,有的同学性格开朗,有的同学急躁易怒,还有的同学温和内向。不同性格的孩子在大集体中难免会产生摩擦。学生遇到矛盾时,大多会找班主任告状,但是班主任没办法时时刻刻为他们主持公道。于是,我在班上设置了“问题情绪处理本”。我告诉学生:“如果今天发生了让你不开心的事情,或者你和你的朋友产生了矛盾,两个人暂时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可以将事情原委写在纸上,放进情绪处理本中,等两个人冷静下来后,探索问题的根源。”我还在班上专门开展了情绪管理指导会,设置了心理小帮手,引导同学们控制情绪,通过“问题情绪处理本”等方式解决问题。
班会课之后,我发现同学之间还是会发生矛盾,但是他们慢慢地学会了让自己先冷静下来,问一问对方“为什么”,然后和平友好地解决矛盾。我翻看“问题情绪处理本”时,发现同学之间产生矛盾的大部分原因都是双方的理解和思考角度不同而产生了误会,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不仅平复了情绪,还能梳理自己的想法。然后双方交换,了解对方的观点,消除误会,有时候甚至不需要班主任介入,同学们也能自己解决矛盾。
画个“责任圈”,让学生懂得交往的分寸,需要班主任的引导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历练。
班级是大家共同的集体,班主任是这个集体的引导者,给班级画上一个又一个“圈”,让学生学会规则,成人成才。如今,学生在慢慢适应一个又一个“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将画笔交给他们,让他们用自己的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