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有灵犀亲密有间

2022-11-11王丽明

新班主任 2022年11期
关键词:敬畏底线师生关系

□ 王丽明

对于“师生间应该保持怎样的距离”这一问题,我一度感到迷茫,似乎总会陷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困境。事实上,这是由于我们对师生距离的认知产生了偏差。

物理距离VS心灵距离

我们所理解的亲近和疏远大多只是形式上的师生距离,也就是教师与学生在生活中交际的多寡。比如,教师经常跟学生一起聊天、玩耍、吃饭,就被视为与学生距离近,教师私下很少与学生交往就被视为与学生距离远。这种物理上的距离其实对于真正的教育来说意义并不大。

留心观察身边的教师,我发现,同样是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教师,有的就能把班级管理得非常好,有的班级很散乱。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有的教师跟学生保持距离,但学生对教师依然非常信任,班级凝聚力很强;有的教师同样不常与学生交往,十分威严,但学生在教师面前一个样,背地里另一个样。

因此,师生在交往形式上的亲疏只是一种表象,教师应该把目光聚焦于师生心灵的交流上。能不能教育好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比如,我在实习期间与学生私下经常交流,看起来和学生关系很近,但其实心灵层面上的沟通是没有的,这样的交流对我的教育工作就没什么益处。

当我们讨论的师生距离是心灵上的距离时,我们就可以肯定地说,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更加亲近,而不是疏远。教师若与学生疏远,就无法了解学生的内心,学生也会在教师面前封闭自己,双方之间的沟通障碍就会成为教育最大的阻碍。

不同于形式上与学生打成一片、谈笑嬉戏,教师要想与学生在心灵上亲近,就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通过与学生沟通、与家长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当学生在心理上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并给予理解、帮助、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在心灵上与教师更加贴近。这种心灵间亲密关系的建立,能使学生以开放、主动的心态去接受教师实施的教育活动,学生也会有更强的自主成长的积极性和内驱力。

师生之间,亲近与敬畏冲突吗?

何为敬畏感?敬,是尊敬、佩服;畏,是畏惧。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佩服来自教师高尚的人格和广博的学识;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来自教师的严格。如果教师具备了这两点,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敬畏感。其实,敬畏与亲近并不冲突,只要教师能坚持这两点,即使与学生交往密切,学生也不会不尊重教师。

万玮摄

有些教师之所以会在与学生的亲密交往中丢失了师道尊严,是因为他们没有严格要求自己,甚至为了跟学生搞好关系放弃公正和原则,一味地纵容学生的错误行为。学生与教师交往时,会不自觉地观察、评判教师,对品格高尚、严格公正的教师,他们会敬畏;对处事不公、委曲求全的教师,他们会不尊重、随意。因此,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坚持公正原则,用自己的高尚品格、广博学识和处事智慧赢得学生的敬畏。

师生间该保持多远的距离呢?

人与人千差万别,没有一种师生距离适合所有的师生关系。当师生在心灵上足够亲近时,日常交往中的亲近与疏远并不会影响师生关系,更没有好坏之分,师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相处方式即可,但仍要保留一个底线距离。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寒冷的冬夜,刺猬们聚在一起互相取暖。但是,他们身上的刺刺痛了彼此,于是他们就分开了。等到再次需要温暖时,他们又聚在了一起。就这样,他们一会儿聚,一会儿散,终于发现了一个适当距离,使他们既能取暖,又不被刺痛。师生之间也要保持底线距离,避免不慎刺痛对方。

这个底线距离能够使师生双方明晰各自的身份,互相尊重,不会越界。这个距离更多需要教师去掌控,当教师与学生交往过近、彼此言行有越界的倾向时,教师可以主动做出调整,与学生拉开一些距离。比如,有的学生出于好奇会问一些关于教师隐私的问题,教师可以避开这个话题,严肃提醒学生不要过度关注自己的隐私,这是一种必要的尊重。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自己的行为逾越了底线。这条底线看似把教师与学生隔开了,但它能使师生关系持续健康发展。

综上,在与学生交往时,教师要从两个层面看待师生关系,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师生心灵层面的交流。教师要尽可能地关注、关心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与学生保持密切的沟通,与学生心有灵犀。另一方面,教师要与学生保持底线距离,坚持原则,加强对自身品行的要求,严格要求学生,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猜你喜欢

敬畏底线师生关系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真相与底线
敬畏自然 敬畏设计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敬畏“签字权”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