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神经介入取栓术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2022-11-11丁悦辉

医疗装备 2022年20期
关键词:溶栓神经功能脑梗死

丁悦辉

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江西九江 332400)

脑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是由脑部血液循环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局部脑组织缺氧、缺血、坏死所致,可引起神经功能失调,且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危害中老年人身心健康[1]。临床治疗脑梗死患者以快速疏通阻塞栓塞、抢救缺血半暗带、恢复颅脑血液灌注为主,以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2]。静脉溶栓是临床治疗脑梗死患者的常用方案,可通过溶解血栓,及时恢复血液循环,从而改善患者病情[3]。但静脉溶栓治疗具有时间窗,患者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且对病情严重患者的治疗效果欠佳。随着我国微创手术及影像技术手段的逐渐成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DSA)神经介入取栓术在脑梗死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借助影像学,可明确检测患者病变部位及梗死等情况,准确取出阻塞部位的血栓[4-5]。基于此,本研究探讨DSA神经介入取栓术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我院诊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3.58±4.47)岁;发病到就诊时间(7.63±1.26)h;梗死部位,大脑中动脉12例,颈内动脉颅内段9例,基底动脉9例。试验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62.88±4.39)岁;发病到就诊时间(7.58±1.24)h;梗死部位,大脑中动脉15例,颈内动脉颅内段8例,基底动脉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脑卒中临床研究规范共识2018》[6]中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给予磁共振成像检查,可在弥散序列中观察到明显的高信号;伴有意识障碍、昏睡、四肢瘫等症状;可耐受血管对比剂;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脏腑器官异常;合并血液类疾病;合并脑部外伤或肿瘤;有手术禁忌证。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措施,即调节血糖、血压及抗感染等。

在上述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先将100万U尿激酶(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2017,规格 100万U)溶于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然后静脉推注药液的10%,再持续进行静脉滴注,确保1 h内滴注完成;溶栓治疗24 h后,复查患者颅脑CT,如无出血,则给予抗凝治疗。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DSA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对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方法同对照组;溶栓完成后,对患者进行DSA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即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局部后,选择右腹股动脉为穿刺点,再以利多卡因(安徽长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4020932,规格 5 ml︰0.1 g)进行局部麻醉,采用Seldinger术穿刺入患者股动脉后,置入5 F动脉鞘,再行左颈动脉造影并将微导管置于血管病变部位旁,完成上述步骤后,用DSA机(南京杰雄医疗设备有限公司,JXC6000型)检测栓塞位置,置入微导丝,并在微导丝引导下将微导管置入栓塞远心端,然后在微导管栓塞处置Solitaire支架,并撤回微导管,展开支架,将支架撤回导管,在负压下撤出支架,取出血栓,术毕,撤鞘,对穿刺部位进行加压包扎。

术后24 h,复查两组颅脑CT,并根据检查结果行对症治疗。

1.3 评价指标

血管再通:经治疗,患者下游缺血区被前向血流完全灌注,血管完全畅通,表示完全再通;经治疗,患者前向血流部分灌注至下游缺血区,部分血管畅通,表示部分再通;经治疗,患者阻塞段仅有细微的血流灌注,甚至无血流灌注,表示再通失败;血管再通率=(完全再通例数+部分再通例数)/总例数×100%。

神经功能: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内容包括水平凝视功能、上下肢运动、共济失调等8个维度,总分为42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7]。

血清学指标:治疗前后,采集患者4 ml空腹静脉血,给予离心处理后(转速3 000 r/min,处理时间20 min)取血清,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山东博科生物产业有限公司,型号BK-1200)检测两组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及S-100β蛋白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

2.2 两组神经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NGF、NSE、S-100β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NGF均高于治疗前,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血清NGF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NGF、NSE、S-100β蛋白水平比较

3 讨论

脑梗死为临床常见病,且发病急骤、病情严重,是由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氧化应激等因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使动脉血管狭窄、阻塞,进而形成神经损伤、功能障碍等[8]。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危险因素,临床需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疏通闭塞的血管,挽救尚存的神经细胞,进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远期预后[9]。

尿激酶静脉溶栓是临床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传统疗法,经静脉给药后,药物可快速结合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网状结构,转化为纤溶酶原成纤溶酶,从而阻断纤维蛋白网状结构,促使血栓溶解,起到疏通阻塞血管的作用,进而促进缺血区灌注恢复,改善侧支循环;但责任血管的剂量较小,对大血管阻塞血栓的溶解率低,且易导致颅内出血等多种并发症[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血管再通率及血清N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及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采用DSA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脑梗死患者的效果,与陆小波等[12]的研究结论相似。分析其原因为,DSA技术确诊速度较快,不仅可多角度了解患者的血栓情况,还可通过切换角度,排除多方面因素所致的假阴性结果;DSA神经介入取栓术可较为彻底地取出动脉内的血栓,并通过DSA了解动脉内残余血栓情况并进行进一步治疗,最大限度地恢复动脉血液循环,挽救尚存的神经细胞,改善患者神经功能[13],且在实施过程中,医师可在导丝引导下通过狭窄、扭曲的动脉,从而提高取栓成功率,避免损伤血管内壁,降低患者再次发生急性缺血的风险[14];此外,DSA神经介入取栓术利于医师清楚了解侧支循环、远端动脉的情况,合理评估取栓效果,并行相应的处理治疗,故而较静脉溶栓治疗具有更为确切的血管疏通效果[15-16]。但是,DSA神经介入取栓术对手术条件、手术技术的要求均较高,可增加一定的治疗成本,因此,临床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DSA神经介入取栓术可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血清学指标水平。

猜你喜欢

溶栓神经功能脑梗死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