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手法按摩预防骨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2022-11-11陈旭红

医疗装备 2022年20期
关键词:抗凝骨科血流

陈旭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福建泉州 362000)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由深静脉内血液非正常凝结所致的静脉回流障碍,典型表现为突发下肢肿胀、疼痛,如血栓脱落,还可导致其他重要器官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临床主要采用抗凝药物和手法按摩等措施预防DVT,但实际效果并不显著。空气波压力治疗仪(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通过对肢体、组织循环施加压力,可改善局部微循环,在血液、淋巴循环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被广泛应用[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IPC联合手法按摩预防骨科术后患者DVT形成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行骨科手术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23~73岁,平均(47.24±7.96)岁;其中,腿骨骨折30例,关节置换术9例,脊柱骨折1例,其他2例。对照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6~75岁,平均(45.77±8.63)岁;其中,腿骨骨折28例,关节置换术8例,脊柱骨折2例,其他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术前经影像学检查无DVT;行骨科手术治疗,且术后卧床时间≥2周。排除标准:术后生命体征不稳定;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合并免疫系统疾病;常规服用抗凝药物;合并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合并肿瘤等恶性疾病;合并意识或精神障碍。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及常规药物抗凝治疗。

对照组采用手法按摩:根据患者皮肤状况及耐受程度选择按摩方法和力度;护理人员将双手自然打开,手掌紧贴患者皮肤,用指腹、掌根和大小鱼际旋转、按压患者皮肤及肌肉,从足部向上缓慢移动,至大腿根部;按摩过程中,避免指尖直接接触患者皮肤,10 min/次,3~5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IPC干预:患者取平卧位,护理人员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深圳普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号:Airpro-6000)配套的腿套包裹其下肢,固定按摩垫后接通电源,按从下向上的顺序进行充放气按压;初始压力设置为100 mmHg(1 mmHg=0.133 kPa),依据患者耐受情况适当提高压力至180~200 mmHg,30 min/次,2次/d。

两组均连续干预2周。

1.3 观察指标

下肢静脉血流情况:干预2周后,采用血管彩超(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型号:ZS3 Pro)检测两组腘静脉、股静脉血流峰速及平均血流速度。

凝血功能:干预2周后,分别采集两组4 ml空腹静脉血,以3 000 r/min速度离心5 min后取上层血清,采用血凝凝固法检测其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

DVT发生情况:记录两组干预期间DVT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下肢静脉血流情况

干预2周后,观察组腘静脉、股静脉血流峰速及平均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下肢静脉血流情况比较

2.2 凝血功能

干预2周后,观察组血浆D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T、TT及AP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PT、TT、APTT及DD水平比较

2.3 DVT发生情况

干预期间,观察组1例发生DVT,发生率为2.38%;对照组6例发生DVT,发生率为1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6,P=0.048);两组中发生DVT的患者经肝素抗凝及尿激酶溶栓治疗后均好转。

3 讨论

DVT是临床常见且多发的血管疾病,其发病主要与血流淤滞、血管内皮损伤及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关[3]。近年来,DVT的发病率急剧攀升,尤其是骨科大手术后,由于患者活动受到极大限制,下肢长时间处于制动状态,极大地增加了其DVT的发生风险[4]。针对以上疾病,临床除了预防性使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外,还通过手法按摩等措施促进骨科术后患者下肢血液循环,以避免DVT,但因人工按摩的手法、方向和力度无法准确控制,单纯采用手法按摩预防DVT的效果并不理想。

IPC通过力度与节奏均匀的按摩可加速人体血液循环和血液中致痛、炎性因子的吸收,被广泛用于治疗淋巴、血液回流障碍引起的疾病中。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2周后腘静脉、股静脉血流峰速及平均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IPC联合手法按摩可有效改善骨科术后患者下肢血液循环,这一研究结果与李雯瑞[5]的研究结果相似。IPC通过均匀有序的循环按压,由下自上逐步放气,逐渐减少局部压力,可促进远端血管、淋巴循环回流,以达到改善下肢循环的目的。DD主要反映纤维蛋白的溶解功能,当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时,纤维蛋白的溶解功能显著提升,DD水平随之显著提升[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浆D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期间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IPC联合手法按摩可有效缓解骨科术后患者局部血液瘀滞,降低DVT发生风险。IPC可有效促进深静脉血液循环,加快炎性致痛因子的代谢吸收,进而可减少由相关刺激因子损伤血管内皮引起的局部血小板聚集,从而有利于降低血液黏滞度和外周血管阻力,避免局部血栓形成,预防DVT。

综上所述,IPC联合手法按摩预防骨科术后患者DVT的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术后血液高凝状态,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降低DVT的发生风险。

猜你喜欢

抗凝骨科血流
我院心房颤动抗凝药物治疗管理新模式的构建及取得的成效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数字骨科”专题文章导读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现代骨科“三新”之光——快速康复外科、现代数字骨科、冲击波治疗的临床应用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心脏瓣膜术后,抗凝药物这么吃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