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联合间歇加压冷疗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2-11-11陈挺霖潘凡武黄聿峰林久灶
陈挺霖,潘凡武,黄聿峰,林久灶
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骨一科 (福建宁德 352100)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位于膝关节内,是稳定膝关节的重要结构。ACL损伤会造成肿胀、疼痛及膝关节不稳定,若未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甚至会导致膝关节功能完全丧失[1-2]。针对ACL损伤患者,临床应以重建膝关节稳定性、恢复膝关节功能为治疗重点。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是临床治疗ACL损伤患者的常用措施,可促使受损膝关节功能恢复,但术后关节腔内易出现积液、积血,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影响其术后恢复[3],因此,术后消肿、镇痛成了保证手术效果、促使患者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训练的重要环节。相关研究发现,冷疗具有消肿、镇痛之效,将其用于ACL损伤术后患者,可借助低温刺激毛细血管,缓解局部充血肿胀[4]。其中,常规冷疗通过冰敷袋冰敷以达到消肿、镇痛之效,但其效果不稳定,在促使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功能训练方面仍存在局限性。而间歇加压冷疗是指在常规冷疗基础上借助物理压迫以达到止血、消肿、镇痛的作用。鉴于此,本研究探讨关节镜下ACL重建术联合间歇加压冷疗对膝关节ACL损伤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92例膝关节ACL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6例。对照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38~72岁,平均(51.69±6.80)岁;体质量指数18~28 kg/m2,平均(24.37±1.15)kg/m2;损伤位置,左膝19例,右膝27例;损伤原因,车祸伤12例,摔伤11例,运动训练扭伤18例,其他5例。试验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39~71岁,平均(51.84±4.92)岁;体质量指数18~29 kg/m2,平均(24.20±1.13)kg/m2;损伤位置,左膝21例,右膝25例;损伤原因,车祸伤13例,摔伤9例,运动训练扭伤17例,其他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经关节镜、MRI影像学检查确诊;具有手术指征,且术后生命体征平稳;精神良好、认知功能正常。排除标准:患有膝关节肿瘤、血管痉挛相关疾病;合并全身性感染;存在下肢感觉障碍、造血功能严重障碍。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关节镜下ACL重建术联合常规冷疗。(1)关节镜下ACL重建术:常规消毒、铺巾,行硬膜外阻滞麻醉,麻醉成功后,取平卧位,分别于髌韧带双侧旁约1 cm处膝前外侧、内侧做一长0.8 cm的切口,置入关节镜,在关节镜辅助下探查关节腔,明确损伤部位;依据患者病情需要选择腘绳肌腱,在胫骨结节内侧做一长3 cm的切口,充分暴露半肌腱和股薄肌,并行钝性分离;用取腱器截取肌腱,将截取肌腱对折处理后,用编织线缝合截取的肌腱;清除关节腔内增生组织,并对创面行电凝止血处理,止血完毕清理ACL残端;使患者患侧膝关节屈曲90°,构建股骨、胫骨隧道,并用加压螺钉固定胫骨隧道,再用带袢钢板固定股骨端,修复损伤韧带,完成后,检查ACL位置及张力;术毕,给予患者常规抗感染治疗;术后,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屈伸、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等。(2)常规冷疗:术后3 d内,在患者白天清醒时间,每隔3 h常规使用医用不结冰冰敷袋为其冷疗1次;为了不影响患者休息,夜间不做冷疗;持续3 d后,减少冷疗次数至2~3次/d,持续至术后8周。
试验组采用关节镜下ACL重建术联合间歇加压冷疗。(1)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方法同对照组。(2)间歇加压冷疗:于术后6 h开始进行,其中,间歇加压冷疗系统由医用不结冰冰敷袋、自动充气加压囊袋组成,操作时先在患者膝关节表面套上防水膜,并包绕吸水毛巾,再在患者膝关节前侧及内外侧放置冰敷袋,然后在患者膝关节周围包绕自动充气加压囊袋,并做好固定,之后打开充气泵自动充气,将压力设置为40 mmHg(1 mmHg=0.133 kPa),持续20 min后,去除加压冷疗装置;使用频率为术后3 d内,在患者白天清醒时间,每隔3 h进行1次加压冷疗,为了不影响患者休息,夜间不做冷疗,持续3 d后,开始对患者进行常规不加压冷疗,2~3次/d,持续至术后8周。
治疗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皮肤颜色、感觉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予以处理。
1.3 评价指标
(1)膝关节疼痛程度:术后24、72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两组的膝关节疼痛程度,即使用1条标有0~10分刻度的游动标尺量化疼痛度,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严重[5]。(2)膝关节肿胀程度:术后24、72 h,使用皮尺测量患者患肢最肿胀处肢体周径,并测量其健肢同一位置肢体周径,计算肿胀值,即患肢周径与健肢周径的差值。(3)膝关节功能:术前及术后8周,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估两组膝关节功能,共包括疼痛(30分)、肌力(10分)、屈曲畸形(10分)、关节稳定性(10分)、关节活动(18分)、功能(22分)6项内容,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越好[6]。(4)膝关节活动度:术前及术后8周,借助关节量角器测量患者膝关节被动屈曲度数与膝关节伸直度数,计算膝关节活动度,即膝关节被动屈曲度数与膝关节伸直度数的差值。(5)步态分析参数:术前及术后8周,用卷尺测量患者步长(步行时双侧足跟相邻着地的距离)与步宽(双侧足跟之间的宽度),步速测量方法为指导患者以自身最快速度步行30 m,所需时间即为步速。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膝关节疼痛及肿胀程度
试验组术后24、72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肿胀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术后72 h的VAS评分均低于术后24 h,肿胀值均小于术后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24、72 h的膝关节疼痛及肿胀程度比较
2.2 膝关节功能及膝关节活动度
术前,两组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两组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均大于术前,且试验组HSS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前及术后8周的膝关节功能及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2.3 步态分析参数
术前,两组步长、步速、步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两组步长、步宽、步速均大于术前,且试验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前及术后8周的步态分析参数比较
3 讨论
ACL损伤是临床常见的膝关节损伤,多由高速度体育运动、车祸、摔伤造成ACL撕裂所致[7-8],可引起患膝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且随着病情进展,患者膝关节稳定性降低,甚至会出现继发性关节损伤,导致膝关节功能完全丧失,危害性极大。因此,针对ACL损伤患者,及时予以有效的治疗非常必要。
关节镜下ACL重建术具有创伤小、患者痛苦轻、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已成为临床治疗ACL损伤患者的常用术式,在控制患者病情发展、减轻膝关节功能损伤中的效果确切[9]。但该术式仍属于有创操作,术后患者会伴有局部疼痛、肿胀等症状,若不加以干预,可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10]。冷疗属于非药物疗法,通过运用低温刺激毛细血管,延缓血流速度,缓解肿胀,从而降低神经传导速度及神经末梢敏感性,有效缓解疼痛,对患者术后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训练、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尽早恢复均具有重要的意义[11]。其中,常规冷疗通过冰敷袋冰敷的方式发挥治疗作用,但该措施稳定性较差,且治疗效果易受冰敷接触面积、冰敷时间、温度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临床应用存在局限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术后24、72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肿胀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8周的HSS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度、步长、步速、步宽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关节镜下ACL重建术联合间歇加压冷疗在缓解膝关节ACL损伤患者患膝疼痛、肿胀,改善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促进患者步态复常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分析其原因在于,间歇加压冷疗是在常规冷疗的基础上利用物理压迫增加血管外的压力,可预防渗出,有效减轻炎症反应,获得良好的镇痛、消肿效果;术后运用间歇加压冷疗技术还可促进关节腔内积血、积液吸收,减轻对股四头肌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患者术后尽早进行膝关节功能训练,从而提高关节活动度,改善步态,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此外,与常规冷疗相比,间歇加压冷疗还可严格把控冰敷接触面积、时间、压力等,增强冷疗效果,且拆卸方便,易被患者接受[12]。但是,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如纳入样本量偏少、观察时间有限等,以上因素均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对此,临床应增加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进一步证实关节镜下ACL重建术联合间歇加压冷疗在膝关节ACL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关节镜下ACL重建术联合间歇加压冷疗可有效减轻膝关节ACL损伤患者关节疼痛程度,提高患者关节活动度,改善患者步态,进而促进关节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