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的领导 统筹推进基层有效治理
2022-11-11杨晓鹏
□杨晓鹏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关键,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我们要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优化治理方式,全面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推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建强基层治理组织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基层治理组织建设是基层有效治理的关键。现代社会治理是以核心治理主体为引领、社会多方治理共同参与的治理结构,要以党建工作为龙头,团结、组织广大群众和整合所有利益相关者齐心协力,共同精准发力。要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社会治理体制。建强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主心骨作用。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各级党组织要总揽全局、把握方向、整合力量、统筹各方,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党委要充分发挥“前指”作用,重心下移,统揽基层治理。把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作为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压紧压实责任,推动工作任务落实落细。健全县乡两级干部包联制度和定期分析研判制度,及时有效破解难题,更好更实为群众服务。牢固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发挥基层支部的组织功能、组织优势、组织力量。村(社区)要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推进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行动”和“乡村振兴万人计划”。把党小组建在村组和社区网格,发挥好党小组的一线尖兵作用。加强基层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全面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谈心谈话、民主评议等制度,开展党员联系农户、设岗定责、承诺践诺、志愿服务等活动,发挥广大党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骨干作用,特别是在应急管理、平安建设、疫情防控等方面,党员要高举旗、打头阵、当骨干。
完善治理组织结构,建强组织体系。以党组织为核心,健全建强治理组织结构。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构建覆盖农村各领域的强有力基层党组织体系;基于基层政权有效性是国家治理有效性的基础,加强乡镇、街道及其“五办一站两中心”建设;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治理本质,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和社区服务机构建设;基于广泛凝聚社会共建共治合力,推进乡村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建设;基于推进群防群治,构建群众性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基于坚持平战结合思想,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应急融合体系。
优化治理功能配置,增强治理合力。树立强基固本思想,坚持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基于党组织核心地位,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力;基于乡镇(街道)在基层管理和服务中的区域中心地位,提高统筹协调管理服务能力;基于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提升广大公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水平;基于基层治理主体的多方化和协同性,发挥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公益组织的共建共治作用。
二、坚持以党的政治思想工作为引领,优化基层治理路径,提升治理效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我国新时代对乡村治理模式的重大理论创新。“三治合一”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既是治理运行体系,也是方法论;既是村级组织治村的主要抓手,也是党和政府统筹基层治理的基本法宝,还是社会多方主体参与共建共治的根本遵循和依据。要充分运用好“三治”手段,通过以自治增活力“共治共享”、以法治强保障“定分止争”、以德治扬正气“春风化雨”,将“三治”深度融合,综合施治。
坚持以党的政治思想工作为引领,把德治作为基层治理的基础工程来抓。以核心组织为引领的基层治理组织体制,决定了基层治理要以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在治理中突出基本价值取向。“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奉行“礼法合治”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智慧的一个宝贵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德治是基层治理的治本之策,要以德治引领良好风尚,以德治滋养法治、涵养自治,让德治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要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主要包括:组织群众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乡村和社区思想文化阵地;推进基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完善信用体系,增强群众诚信意识;推进移风易俗,遏制大操大办、相互攀比、“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
坚持党的法治思想,把基层治理纳入法治轨道。基层社会的人际关系相对固化,尤其是在我国乡村中,传统文化、农耕文明的影响较深,熟人社会、人情社会的色彩还较重。法治是基层治理的现实依据和基本保障。要坚持法治思维,以法治方式统筹各种力量、平衡各种利益、调节各类关系、规范各类行为,发挥法律制度对基层治理的规范和保障作用。具体包括: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进社区”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基层法律服务体系,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坚持全过程民主,充分依靠民智民力办好基层事务。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是基层治理的本质和核心。要坚持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推进社区工作民主协商制度。具体包括:丰富基层民主协商的实现形式,让广大群众通过“说事、议事、主事”来发挥主体智慧,行使民主权力;完善政务运行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提升民主管理水平;制定村规民约、生态环境公约、村民道德公约、社区文明公约等自律规范,弘扬公序良俗。
三、充分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的作用,统筹推进基层各层面治理,实现基层善治
加强社会主义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最终要真正体现和落脚在对基层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上。基层治理有效是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目标,既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公民的国家认同、保持社会文明秩序,又要激发人们不断奋斗、积极向上的劳动创造性,达到秩序与活力的有机统一,其本质目的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给人民群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各级党组织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谋划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层面公共事务的系统治理,防风险、护安全、保稳定、促发展。既统一谋划、总体布局,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掘亮点、攻克难点;既以结果为目标,又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对症施策。
净化基层社会生态,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乡村(街道社区)政治生态是基层社会的风向标,基层治理要以基层社会生态治理为首抓。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基层干部和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监督。规范乡村(街道社区)小微权力运行,落实党务、政务、财务“三公开”制度。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特别是涉农资金拨付、物资调配等工作的监督检查。关心关爱基层干部。打击基层黑恶势力和涉黑涉恶腐败及“保护伞”。抵制和消除封建迷信、宗族势力、邪教等灰色势力影响。
优化发展环境,激发经济内生动力。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经济治理是基层治理的焦点。构建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模式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同时,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双向流动。鼓励和扶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行动”。
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促进先进文化资源与基层消费需求有效对接。基层治理,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基层文化产品供给、文化阵地建设、文化活动开展和文化人才培养,繁荣文化市场。鼓励各级文艺组织深入基层开展惠民演出活动。结合传统节日、民间特色节庆、农民丰收节等,因地制宜广泛开展基层文化体育活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助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推动全民阅读进家庭、进农村、进社区,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养。
加强平安乡村(街道社区)建设,构建干群和谐、邻里融洽、社会稳定的秩序。基层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要把平安乡村(街道社区)建设作为基层治理的重头任务来抓。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整合配优基层一线平安建设力量。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机制,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各部门协调联动,准确把握政策和科学运用工作方式,提升信访工作水平。加强乡村交通、消防、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地质灾害等公共安全事件隐患排查和专项治理。
加快民生领域建设,提高美好生活保障水平。民生保障是基层社会的稳定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民生建设。优化整合农村建设项目和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实施农村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力度,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拓展农民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空间。
加强生态系统和环境治理,建设宜居美丽家园。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是乡村最大的财富和优势。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实施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推进乡村绿化,科学规划村庄建筑布局,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人文景观。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打造乡村生态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