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原的丰富底色
——读《黄河源笔记》有感

2022-11-11孙克艳

山东人大工作 2022年2期

□孙克艳

没有见过草原的人,都有一个草原梦——无垠的草原绿毯似的蔓延到天际,成群的牛羊在阳光下悠然地啃食着青草,温馨的帐篷蘑菇样洒落在草地上。牧人甩着长鞭,鹰隼展翅翱翔……

这些想象赋予茫茫草原的是入眼即醉的迷人画卷,是欣欣向荣的绿色生机,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在《黄河源笔记》里,作者王小忠为我们展现了更加丰富的草原画卷。

王小忠深入玛曲草原实地考察,探寻黄河之源本真的状况,怀着对故土的一腔热忱,以一个作家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用心书写了一部关于草原的忧思录——《黄河源笔记》,描写出黄河源头玛曲草原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文化发展等情况,表达了对草原的关注与深爱。

《黄河源笔记》由8篇文章组成,分别是《早春的阿万仓》《遥远的香巴拉》《冰河封冻欧拉》《欧拉秀玛纪行》《佛珠的故事》《黄河拐弯处》《日出曼日玛》和《黄河源笔记》。在那片广袤的草原上,作者的足迹从早春的阿万仓到冰河封冻的欧拉,从日出下的曼日玛到落日下的九曲黄河……看似不同的风物,却承袭着一样的风格,呈现出一样的旷达与悲凉,冷峻与荒芜,挣扎与坚守。

《黄河源笔记》打破了我对草原“桃花源”式的设想,引发了我对草原现状的深深思考。沙漠化会让草原不堪重负;高寒气候、高原反应等不便影响着草原牧民的幸福;留恋故土和渴求更好物质生活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些问题困扰着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通过对草原上偏远乡镇、村落和牧民人家的近距离观察,作者写出了草原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实实在在的欢乐和忧伤。作者笔下的草原少了些诗情画意,多了些内在伤痛,面对现代化进程的机遇与挑战,草原上有许多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同时,在感受现代都市的热闹繁华后,许多草原牧民逐渐放弃承袭多年的传统放牧生活,尝试新的生存之道,以迎接新时代的浪潮,获取人生的第一桶金。但是,摸着石头过河中,很多人不仅没有如愿以偿,反而打乱了原本的安稳生活,不得不经历因改变生活方式而带来的迷茫和阵痛。

不过,就像昆仑山脉巍峨屹立一样,总有人的信念和信仰永恒不朽、世代传承。为过上“好日子”而背井离乡,凭借执念来到荒凉之地的异乡人;孤寂挺立在人迹罕至处的小卖铺,给长途跋涉的人带来希望;为发展当地产业、改善人民生活而四处奔走的基层干部;常年坚守在偏僻乡镇教书育人的教师……他们以个人或集体的力量,对抗着严酷的现实,期望以自己微弱的光和热,让眼前的辽阔草原,变得好一点、再好一点。苍茫天地间,信念引领人们走出一个又一个困境。

草原风光依然亮丽壮美,我们比任何时候都热爱这份美好,也希望这份美好永续长存。那么,该如何守护绿色生态屏障、让草原走出发展困境?这个重大历史课题无法凭借一己之力根本解决,复杂的生态和社会问题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共同谋划推进。然而,直面当前的现实问题,将它真实地书写下来,引发更多人关注,这便是一个作家的使命与担当。

“毕竟是春天了,雪大片大片开始消融,草原渐渐露出了它的本色……苍茫而辽阔。踩在细软的草地上,迎着风,我想,真晴了,应该出发了!”我们也该去看看金色、蓝色花朵连成一片的梦幻花海,去见见长长胡须昂着头在广漠天宇之下像是高原长者的羊,去听听一个个有趣的草原故事。深入生活,直面现实,思考反思,这本书便如同那座孤岛似的小卖铺,成为我心中了解草原的灯塔。

《黄河源笔记》让我知晓了草原的丰富底色,也洞悉了一位作家对故土的眷恋与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