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散曲精品创作刍论
2022-11-11周成村
周成村
在中华民族向伟大复兴之路迈进的征途中,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是历史的必需选择,也是必然的结果。习近平同志站在时代的前沿,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发出了“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的号召,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包括我们诗词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增强了责任感。
中华诗词是优秀传统文化王冠上的明珠,在繁荣发展的长河中,产生了唐诗宋词元曲三座高峰,群星璀璨,光曜千秋。散曲作为元曲的一个分支,其地位虽未可与唐诗宋词比肩,然而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具有比唐诗宋词更多的优势。元代散曲大家王骥德在《曲律》中说:“吾谓:诗不如词,词不如曲,故是渐近人情。夫诗之限于律与绝也,即不尽人意,欲为一字之益,不可得也。词之限于调也,即不尽于吻,欲为一语之益,不可得也。若曲,则调可累用,字可衬增。诗与词,不得以谐语方言入,而曲则惟吾意之欲出,口之欲喧,纵横出入,无亡(往)而不可也。故吾谓:快人情者,要毋过于曲也。”这是前人关于诗词曲对比最经典的论述。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散曲兴起较格律诗词晚,离现代较近,所循的《中原音韵》与现当代的新韵十分靠近,具有传播的语言基础与社会基础。
第二,散曲既有格律可守,又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它的长短相错的句型,突破了五、七言齐整单一的形式;自由使用衬字衬句又突破了词定字定句的束缚,作者可以依据需要多说少说,长说短说,依意而为。
第三,散曲既有小令,又有套数。小令可单章,也可重头;套数既可同调叠用,也可异调组合;既可作即兴小品,也可为鸿篇巨制,机动性大。
第四,散曲的语言本色是尖新刻露、亦雅亦俗,既可用典雅的语言,也可容纳一切俗语、方言和外来语,千姿百态,富有表现力。总之,散曲是一种格律诗与自由诗相结合的新诗体,是传统诗坛最具活力的诗歌形式,因而得到当代许多学者大家的推崇。羊春秋先生说:“我认为,我们的传统诗词的继承和革新,应该是在元人散曲的基础上来继承,来发展的。”赵朴初先生说:“散曲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诗歌形式,还是颇有可为的。对于创立我国的新诗歌,还是可以起帮助作用的。”丁芒先生甚至预言,中国诗歌的第四座高峰将在散曲的基础上诞生。
羊、赵、丁三位大贤,不仅对散曲发展的前景提出了真知灼见,还以自己的创作成果,惊醒了长期沉寂的曲坛,引领了当代散曲创作的复苏和发展。赵朴初先生的《某公三哭》以及他在《片石集》中发表的20余首散曲,犹如诗坛的一道新亮光,引发了人们的新奇和热情。以学界诗人和诗界学人称誉的羊春秋先生,率先在高校开设散曲教程,以金针度人,同时用自已的曲作引领后侪,成为二十世纪曲坛旗手,其曲作经潇湘散曲社编辑出版了《羊春秋散曲集》。中国散曲研究会会长赵义山教授在序言中说:“羊先生以其高尚节操,磊落襟怀,远绍骚雅传统,近承散曲讽世精神,就其曲作中所展示出来的磊落阔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而言,是可以凌越清代而直逼元明的……不仅是湖湘古今曲坛上之卓然大家,也是中国20世纪散曲坛上璀璨夺目的巨星。”这个评价是实事求是的。丁芒先生也是诗坛宿将,新旧各体皆擅,尤钟情散曲,有《苦丁斋散曲集》名世,佳作尤多。
紧随着传统诗词繁荣复兴的大潮和先哲的引领,发展散曲,补齐短板,逐渐纳入诗词界领导层的视野,有两件事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是以散曲创作者为主体的各级散曲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树立,尤其是中华诗词协会散曲工委的成立,标志着散曲发展有了一面大旗,结束了散兵游勇的状态,凝聚了整体的力量,为打开新局面创造了条件。另一件大事是中华诗词学会将散曲纳入华夏诗词大赛之中。这是中华诗词学会推进诗词精品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当代诗词界最具权威的诗词赛事,至今举办的七届,散曲在每届都有不俗的成绩,据统计,共有十七人次获奖。此外,在其他全国性的大赛中,散曲也十分醒目,凸显出散曲已加入了向文艺高峰攀登的登山队中,并且是大有可为的。
认真阅读和分析当代散曲大家们的精品佳作,我们是可以从中寻找到创作散曲精品的许多秘诀。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当代散曲创作要紧贴现实生活,凸显新时代的气质和风貌
中华诗词是一条从《诗经》发源奔腾浩荡的长河,每一个阶段的高峰,都是一个时代的经典和缩影。人们常说的“魏晋风度”“盛唐气象”,就蕴涵在曹孟德、陶渊明以及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家的诗歌中。凡是历代传诵不衰的作品,都是作者在时代的浪潮中,充分发挥主体性与创造力而凝聚成的生命体验与感悟,因而具有永久的穿透性、震振撼力与回头率。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民族为复兴事业而奋斗的伟大时代,既是翻天覆地的也是变幻莫测的。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创作出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散曲作品,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这已经成为了当代散曲创作界的努力方向,并已涌现一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如滕仕林的【正宫·转调货郎儿】《赞湘江边上的民工食堂》:
[货郎儿]远离了豪华时尚,亲近了平民念想。炊烟一缕袅湘江,便引得四下里民工汉,尽来到这边厢。
[脱布衫]汗巴巴未脱工装,呼啦啦涌进食堂。似一帮、饥兵上场,恰正好、补充能量。
[小梁州]一碗家乡口味汤,先安抚了饥肠。再来杯小酒兴飞扬。边哼唱,跑调又何妨。
[幺篇]说什么难调众口油盐酱,一勺亲情便调和了四水三湘。胃口好,心情畅。饱餐一顿,攒劲又奔忙。
[醉太平]拾掇起家传本行,发扬这烹饪专长。食为天天不废厨房,舌尖上牵动着家国盛昌。莫炫那挥金食玉豪奢状,莫忘了这宏基大业谁开创,想一想这急难险重又谁扛?因此上好饭菜农工共享。
[货郎儿]农工共享,共享小康,莫负了这亿万中华钢脊梁!
这首集曲荣获第五届华夏诗词奖一等奖。作者滕仕林先生生活在湘江之滨,目睹着一座座彩虹飞架,一片高楼崛起,听着那些光着脊梁、流着黑汗、呼喊着的劳动号子,使他深受感染,于是他和农民工友们一起上工地、唠家常,他为日新月异的时代而振奋,更为开创宏基大业的千百万劳动者而动情,于是选择了民工食堂这个特定的环境,以“平民念想”为基调,挥写了这篇对“亿万中华钢脊梁”的赞歌,必将为这个伟大的时代留下永久的记忆。
二、当代散曲创作要注重品位,追求新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王氏此论其实是诗歌、散曲乃至一切文艺作品的共性。这里所指的境界,就是作品的意境与品位,有境界应是创作者的不懈追求。
散曲诞生和繁荣的元代,是社会政治最黑暗,汉人知识分子地位最低下的时代。原出身于地主阶级的许多知识分子屈沉下僚,穷困潦倒。他们睁眼看到的是“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的颠倒世界;遇到的是“黄金带缠着忧患,紫罗衫裹着祸端”的险恶宦途,原有的经世致用人生理想与残酷无情的社会现实困挠着他们的心灵,于是在他们的笔下,厌世避世,游戏人生便成了无可奈何的牢骚和哀叹。这类作品在《全元散曲》中数量不少,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散曲的声誉和地位。这当然是那个时代的责任,对于作者是不能苛求的。即使是这类作品,也是作者对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社会现实无情的嘲弄,纵然是软弱无力的,也闪烁着真善美的微弱光芒。另一方面,元人散曲作品中也不乏格调清新、内容健朗之作。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潼关怀古》等名篇,就是历史尘埃遮掩不住的。笔者之所以特别提出这个问题,是在当下的散曲创作中,有的对前人避世厌世的情调盲从误认,表现出灰暗色彩和虚无主义的倾向,这是要走偏方向的,更不要妄谈为人民奉献精品。当代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心,首先必须明确如何分辨和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明确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以饱满热忱的态度,用健康的思想情绪、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去影响大众,激励人们朝着大目标前进,而不能盲目地、不加分析地仿效古人的思想倾向和生活态度。在这方面,羊春秋先生堪称榜样。
羊春秋先生青年时代为民族解放投笔从戎,终身以教书育人为业,是一个怀抱着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的知识分子。尽管他在非常年代遭遇过不公正对待,但始终初心不改,坚守着中华诗词的骚雅传统,彰显着才人志士的正义立场。2012年,笔者和潇湘散曲社同仁搜辑得其散曲150首,以《羊春秋散曲集》出版,散曲界反响热烈。赵义山教授在该书序言中说,羊先生的散曲数量虽然不多,但却字字珠玑,取得了可与元明诸家比肩的成就。读羊老之曲,颇感情深意挚,气豪境阔,语隽律熟。如【中吕·山坡羊】《南岳纪行之观日出》:
天风飒飒,松涛哗哗,朝阳冉冉浴红霞。难描画,正惊诧,抬头只见星辰挂,放眼忽惊天地窄。山,在脚下;云,在脚下。
作者把天风、松涛、朝阳、红霞、星辰尽收眼底,在江山如画的描绘中抒发老当益壮的豪迈情怀,令人如临其境,振奋欲飞。又如【仙吕·寄生草】《游索溪峪黄龙洞》:
百态千姿模样,三宫六院门巷。龙王开宴设琼浆,猴王偷果闹天堂,君王纳宠拥罗帐。搬演了人间争攘,阅尽了人间沧桑。
作者以两组合璧对、一组鼎足对构成全篇,采用拟人的手法勾勒出人间世相,发人深省。无论是登临赏景还是感时述怀,他总是以学者睿智的目光观察社会,审视历史,思考国家和民众的前景,以“一杆彩笔大如椽,一尺刚肠直若弦,一双慧眼明如电”的犀利笔触歌颂正义,鞭挞丑恶,表现出刚正不屈的品格和操守。如【南吕·一枝花】《甘伏老尾声》:
簟瓢陋巷,曲肱草堂,生来就是穷酸相。耻腰折五斗,眉摧万贯,把副人心肝变做驴肺汤,便封妻荫子何荣光?我宁可戴一顶雪虐霜饕的冬烘帽,着一袭酒污泪渍的中山装,挥一柄遮日招风的破蒲扇,靸一双沾泥带水的旧鞋帮。苜蓿盘,齑盐汤;鱼鸟乐,琴书香:稚孙顽,老妻棒;亲朋来,情话长;棋一局,酒三觞;耳根热,醉态狂;天地窄,胸襟宽,煞强如屈死在黑蚁争穴的旧官场。便孔圣人要我执丹器立两廊,玉皇爷要我挥巨笔写天纲,咄咄,我也不改变这乔模样。
这首曲在艺术手法上吸取了关汉卿相同曲牌《不服老》的特点,反话正说、正话反说,畅快淋漓地宣泄对市井世俗的鄙弃和心志不磨的坚守,一扫前人自贱自伤的颓唐之气,表现出主人公“十年浩劫身犹健,三寸刚肠老更坚”的人生本色,使人们在阅读愉悦中受到心灵的洗礼。
三、当代散曲创作要善于运用新鲜活泼的语言,酿造独特的“曲味”
散曲的特点是曲味,语言是酿造曲味的食粮。散曲的蒜络味、泥土味、市井味,是依靠亦文亦俗、生动鲜活的语言来表现的。语言特征是一个民族在社会生活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是随着时代的迁流而变化的。因此,新时代的散曲语言必须贴近现代人的情感和审美情趣。赵朴初先生当年的《某公三哭》之所以脍炙人口,就是一个成功的先例。且看《哭自已》:
孤好比白帝城里的刘先帝,哭老二,哭老三,如今轮到哭自已。上帝啊,俺费了多少心机,才爬上这把交椅,忍叫我一筋斗翻进阴沟里。哎哟啊咦!孤负了成百吨黄金,一锦囊妙计。许多事儿还没来得及:西柏林的交易,十二月的会议,太太的妇联主席,姑爷的农业书记。实指望,卖一批,捞一批,算盘错不了千分一。那料到,光头儿顶不住羊毫笔,土豆儿垫不满沙锅底,伙伴儿演出了逼宫戏。这真是从哪儿啊说起,从哪儿啊说起!
抛开此曲当时特殊的政治背景,仅就其晓畅犀利的语言而言,充分体现出散曲的本色行当,堪称典范。
上例是名家大师的手笔,下面欣赏山西原平农民散曲作者弓志芳的一首【中吕·山坡羊】《这娘俩》:
残羹收过,锅盆刷过,喊儿作业欢欢做。看他挪,恨他磨,冲天怒火难熄落,一把将他秋裤脱。娃,呆似鹅;妈,疯似魔。
这是一位农村母亲望子成龙而又方法不当的现场直播,平实而生动的语言令人如身临其境,笑声中透露出温馨。原平农民散曲家群星璀璨,他们的实践再一次证明,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永远是艺术的源泉。只有贴近生活,善于从人民大众中吸取新鲜的语言和情感,才能创作出受大众喜爱的优秀作品。
四、当代散曲创作要坚持求正容变,积极探索新的艺术形式
求正容变是马凯同志关于诗词创新的重要意见,于散曲发展尤为适时。就音韵、格律、形式而言,散曲有一整套传统规则,与诗词相较,有的似乎更繁复。比如曲有宫调,而且不同的宫调对应不同的情感,不能随意;句中某处有上声去声的规定,南曲还有入声定格。诸如这些规矩,作为散曲研究者、创作者是必须知道的。但是应当明白,南曲和北曲当年是用于歌唱的,这些规则也是为适应歌唱而产生的。现在散曲的音乐功能已经消失,成了与诗词相同的案头文学,再固守这些旧规显然就不合时宜了。这就涉及到对当代散曲作品的审稿、评价和导向。如果以严守格律作为硬条件而忽视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的优劣,以所谓“硬伤”轻率地决定作品的取舍,这种重格律轻艺术的倾向是具有误导作用的,应当予以纠正。
散曲的容变创新必须给自度曲(自由曲、新散曲)发展以广阔的自由和空间,不要画地为牢,持门户之见。这是当代几位散曲大家的共识。赵朴初先生的散曲多为自创曲牌,除《某公三哭》之外,还有“急急如律令”“依样葫芦”“骂东风”“行不得”“天下乐”“鬼三台”“如意令”“乐新春”等,依内容之所需自定新牌,随心所欲,新鲜精彩。羊春秋先生虽然没有写过自度曲,但他在《从元人散曲谈到我国诗歌的继承与发展》一文中说,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赵朴初很有名的《某公三哭》得到全国的承认,但又不是元人散曲原来的曲,而是他的自度曲。我们要创新,就应该在这样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前进,而不是墨守成规,抱残守缺。丁芒先生更是自度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的自度曲别开生面,自成一格。在这里,笔者要特别提到离世不久的李旦初先生的贡献。旦初先生不仅是山西黄河散曲社的创始人,也是继羊春秋之后全国曲坛旗手。他以自己如椽的彩笔挥写了大量的散曲精品,是全国大赛得奖专业户,其中【中吕·粉蝶儿】《阿丫外传》和【双调·夜行船】《极品女人》分别获华夏诗词奖一、二等奖。他对自度曲也情有独钟,曾以某地一农民冒充中央高官亲属卖官行骗为题材,写过一首【新调·名片儿】《农民卖官》,其中【耍猴儿】一段如下:
哥儿们致富真能耐,挣大钱要靠坑蒙拐骗捞外快。他日思夜想窍门儿开,猛然间脑门里蹦出个“卖官”绝招来。骗贪官赚钱来得快,心儿里还能系上安全带,只因为贪官受骗他无奈,好比哑巴吃黄连,有苦口难开。主意已定巧铺排,乔装打扮便登台。你看他活脱脱扮成某某首长的双胞胎,替官迷心窍的官儿搭桥牵线作中介。借得那苏秦的烂舌,张仪的歪才,口若悬河谈提拔,眉飞色舞送关怀。揑几个肥缺官位,挂几块闪亮金牌,捏几把诱人香饵,演一场姜太公钓鱼的好戏多精彩。
这段曲文用生动通俗的语言,揭示出骗官者大行其道的社会根源。掩卷沉思,这场反腐败斗争是何等的重要而又艰巨!
自度曲(新散曲)的积极倡导和实践者还有温祥和滕伟民等一大批新老诗人。温祥的《张老三闯宴》和滕伟民的《王老五进城》先后荣获华夏诗词奖一等奖,表明了中华诗词学会对散曲新形式的肯定和支持。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探索,就一定能开辟散曲事业繁荣发展、佳作迭出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