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隆村的民间习俗探析

2022-11-11旦知刀吉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逝者葬礼习俗

□旦知刀吉/文

民间习俗属于一种社会文化行为,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与演化后所产生的一种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类习俗也发生着变化。其中藏族的丧葬习俗也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藏族的丧葬习俗,本文以甘肃甘南地区夏河县境内的麻隆村入手,通过搜集文献、参与观察等方法了解麻隆村的基本概况和丧葬仪式,分析丧葬习俗的变迁及缘由、解读丧葬所蕴含的功能,以小见大窥探出当地人的价值观、宗教观和人生观。

丧葬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民俗文化范畴。丧葬是为死者办理丧事和处理遗体的相关事宜的仪式,人从去世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踏上了新的征程,开启了一种崭新的旅途。从去世的一刻到丧葬仪式的举行,出发点都是这种观念,而丧葬仪式被视为将死者的灵魂送往另一个世界必办的手续。整个人类的丧葬文化内容丰富多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甚至不同社区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别。由于各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其关于丧葬的禁忌也各不相同。对死亡的理解与看法和面对死亡的方式也有差别,丧葬文化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其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死观、宗教观、价值观。藏族人认为,去世是死亡轮回的开端,丧葬仪式并不仅仅是生者对亡灵缅怀的一个形式,还是生者帮助逝者对今世做出的最后告别,同时也是对来世轮回新的开启,还存在多种独特的丧葬方式。这是在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影响下形成的。

1 麻隆村概述

麻隆,藏语意为药谷,因其所在山沟里有很多种药草而得名。麻隆村位于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东部唐尕昂乡境,相对于高海拔的整个青藏高原,是属于海拔较低和气温较温和的地方,既从事农业生产也从事牧业。根据《甘肃藏族部落制度研究》所述,“麻隆是一个独立的部落,此部落先后从三个地方迁徙而来:(1)从果洛噶尔莫宗到此;(2)从合作市佐尔盖岗嚓而来;(3)从青海阿柔地区迁来的。”这些论述应该是从民间搜集的,因为民间有这种说法,但没有更详细的部落起源传说。

长期以来,在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麻隆村当地人独有的风俗习惯,这对形成当地人民的传统道德观念和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风俗习惯的形成和发展与宗教信仰有着很大关系,也形成了相关的一系列禁忌。跟大多藏区一样,麻隆村村民在平常生活中很忌讳提到“死”字,会被别人认为是在诅咒自己;如果有人去世,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忌讳说“死”字。在日常对话中会尽量避免提到去世的人们,如果不得不提,会先念一遍玛尼,这样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避免招来不吉利的事或物。根据去世之人的地位、身份等对去世也有不同的说法,对活佛高僧去世一般称为逝世或归西等。虽没有明文规定,但经过数年历史的积淀形成了这样的习惯。

2 麻隆村的丧葬类型

死亡是人生命的终结,代表着人类现实世界一切活动的灰飞烟灭。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人类都有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来慰藉亡灵,并由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丧葬习俗。就藏区而言,因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等差异,藏区各地方的丧葬习俗也有很大不同。整个藏区地域辽阔、东边与中原地区相邻,那里的习俗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西边阿里地区临近中亚腹地,生活点滴透露着中亚文化的气息;南到云南的多民族地区,与当地众多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所以各个地区的丧葬习俗有各自的特点,藏区的丧葬类型多样,主要有天葬、火葬、土葬、水葬、塔葬、树葬等。本文要介绍的麻隆村的丧葬习俗主要为天葬和火葬,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土葬。

在麻隆村,天葬是最主要和最普遍的丧葬方式,无论高僧大德还是凡夫俗子去世以后一般都会天葬,在他们的意识中天葬是最洁净的。麻隆村除了天葬也会用火葬的方式,主要是因为逝者家属担心其在世时因多病吃药打针过多而秃鹫不吃其遗体,这会被认为是生前积德太少,逝者的灵魂也不会得到安宁,为避免发生这样的情况就会用火葬的方式,除了天葬和火葬也会用土葬。近年来,按照国家殡葬改革的要求,逐渐施行火葬。

3 麻隆村的丧葬习俗变迁

文化具有变迁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人们在学习某一文化的过程中,会对其进行大大小小的加工,使文化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与精神需求,某一文化存在的时间越长,其中的原始特征会越少,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丧葬仪式作为民俗文化现象的一种,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发生变迁。麻隆村的丧葬习俗也一样。

在先辈们生活的那个年代,生活条件艰苦,解决温饱问题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只有在田间地头和牧场辛勤劳作才能养家糊口。虽然葬礼的仪式过程缜密有序,但是因为经济能力有限和交通的不发达,很多葬礼的必需品都无法买到,而且买到的东西也是很便宜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准备举办葬礼所要用的物品时,相比以前更注重品质,比如以前购买逝者的超度像大部分会买价格便宜的,但现在人们更愿意买较好的,其质量和做工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保障。随着地方经济发展而商品价格的提高和自身经济能力的提升,葬礼期间开支也会比以前多很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年轻一代接受了新思想,“厚养薄葬”、“丧事从简”的观念深刻影响着他们。他们认为,虽然世世代代传承的传统丧葬习俗的大框架不能改变,但是因传统仪式的许多复杂过程,力求简化传统的丧葬程序。现今丧葬习俗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年轻人太过依赖老人,现在完全熟悉整个丧葬仪式过程的老人们都相继去世,自己本身没太注意传统丧葬仪式的细节,这对完全继承传统藏族丧葬习俗造成了冲击,使传统的仪式程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这样的变化是积极的,因为人在学习和接触各个文化的过程中,会对原来的文化习俗进行加工,使其满足心理需求和顺应发展潮流,随着传承时间越长其原始特征会减少。仪式的变化还体现在丧葬类型的转变。随着国家殡葬改革的实施,当地也按照国家殡葬改革的方针——“以民族地区殡葬改革作为重点,加大殡仪馆建设力度,积极推行火葬制度,限制土葬、改革天葬、禁止水葬,加强殡葬管理。”的要求逐步转变丧葬类型,当地人们也慢慢理解和接受了实行火葬的意义。

4 麻隆村丧葬习俗的功能

丧葬仪式无论是对逝者的敬意和惋惜,还是对于生者正常生活秩序的重构,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当地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麻隆村只要有人去世,就必须举行较隆重的丧葬仪式。通过了解麻隆村的丧葬仪式,认为当地的丧葬仪式具有文化传承,强化社会关系,安抚亡灵与心理慰籍和加深族群认同感等重要功能。

4.1 文化传承

任何一种仪式都具有保留和传播文化的功能。当然,丧葬仪式也具有保留特定民俗文化内涵并有效传递文化信息的功能。丧葬文化作为藏族民俗文化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受宗教信仰、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等影响。藏族丧葬文化中体现了许多藏传佛教的教义,很多丧葬仪式是在藏传佛教教义和佛教宗教观的背景下进行的,这其实是对藏传佛教中相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麻隆村的丧葬文化中不仅有佛教的仪轨和理念,而且还保留了苯教或原始宗教的元素。丧葬仪式中蕴含着民族和当地的文化价值观念,从葬礼的初始到结束,有各种仪式过程,通过这些仪式过程间接地向人们传输文化观念,其涵盖藏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包括丧葬中透露的死亡观和价值观、道德和禁忌等传统文化,参加丧葬仪式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其中的文化价值。

藏民族的许多死亡观和生命观如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来自于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对藏民族几千年的熏陶,形成了藏民族对精神世界的向往远远超过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极其看重来世、轮回的观念,这种观念养成了藏民族积德行善的传统美德。让参加仪式的人们正视死亡,理解生命的短暂与弱小,懂得敬畏与珍惜生命,特别是传递仪式过程中的某些禁忌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仪式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丧葬仪式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本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也对传播和传承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2 强化社会关系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丧葬制度不仅让个人的精神生活获得完善,而且更让全社会道德获得完善。死亡来临时,所有亲属都要聚在一起,甚至有时全村全寨人都会聚在一起,从而“死这专私的行为,任何人唯一最专私的行为,乃变成一项公共的事故,一项部落的事故。”在麻隆村,再远的人在听到亲戚朋友去世的消息后,都会赶来吊唁或参加葬礼;村里的人会从葬礼初始帮忙处理一系列事务直到葬礼结束;每家每户都会给举办丧事的家庭一些力所能及的东西;就算是素未谋面的人,在知道有人死去的消息时,都会默念一句六字箴言为他祈祷。在麻隆村喜事可以不到场参加,但是丧事必须要到现场亲力亲为,葬礼对聚集亲属和整合社区具有重要的功能。在葬礼过程中,不同身份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职责,由几个成年男子主要负责统筹整个葬礼和购置东西,青年男女主要负责招待前来吊唁的人,其余老年人则在一旁念玛尼,天葬师主要按活佛和僧人的要求负责遗体的处理事务。整个丧葬仪式的办理都需要集体的合作才能完成,丧葬仪式本身具有让社会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凝聚、团结的作用。

村民们通过举行丧葬仪式,加强了他们所处社会各成员之间的来往,从每个人之间关系的强化,到家族亲属关系的强化,再到最后所在村落社会关系的整合。人们通过丧葬习俗,加深了个体对所属亲属、家族、村落的认知,提升个人的归属感,使村落内部力量得到凝聚。从亲属到部落,大大加强了人们社会关系中的往来,也对当地社会关系有了更强的认同感。因此,丧葬习俗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团结社会各成员,促进村落整合的功能。

4.3 心理慰藉

“人有灵魂是原始人包括许多现代文明人都笃信的一种观念,人们相信,灵魂是人活着的必须依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把相信人并且也相信所有动植物都有灵魂的信仰,称为‘万物有灵论’。”在藏族的传统中也普遍坚信灵魂不灭,认为人去世只是肉体的离开,而灵魂会永远存在,所以人们通过各种丧葬仪式来祭奠灵魂,使亡者的灵魂得到好的归宿,通过举办丧葬仪式,使生者对死者所谓的情感在精神意义上得到弥补。在他们的观念中,死亡是另一个征程开启,如果没有或不能举行完整的丧葬仪式,那么逝者的灵魂便得不到一个好的归宿,通过妥善处理丧葬仪式的各个流程,能使逝者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好的归宿,所以藏族人们非常注重丧葬仪式,依靠举行丧葬仪式,使生者在精神上得到一种抚慰。

而举行的一系列的丧葬仪式,从请活佛和僧人念经再到念玛尼、进行天葬等仪式的举行,使生者感到逝者的亡灵已在彼岸的世界得到安置的情感体验,从而释放与减轻生者的悲伤、担忧以及挂念,使生者的心理得到最大程度的慰籍。生者在感到悲伤与不舍的同时,又会产生一种对逝者,对死亡的恐惧心理,惧怕逝者的死亡会不会给自己带来伤害和灾祸,对死亡产生不解和困惑,惧怕有一天自己也会死亡,就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述:“一面是对于死者的爱,以免对于尸体的反感;一面是对于依然依然凭式在尸体的人格所有的慕恋,一面是对于物化了的臭皮囊所有的恐惧:这两方面似乎是合二为一,互相乘除的。”他在西太平洋的岛屿上考察时发现有些部落在人死后要求人们抚摸尸体,像美拉尼西亚人有分食人肉的习俗,他们一方面怀着虔敬的心情来参加丧礼,但一方面又是充满恐怖的气氛。麻隆村村民的观念中也存在对于死亡的这种双重心理和复杂情绪。但是丧礼和丧葬方式跟他所述的有很大区别。举办丧葬仪式,逐渐地消除生者对死亡和所谓恶鬼的恐惧心理,让生者重新认识生命的短暂,认识死亡可能随时来临,需要正视而不是惧怕死亡。因此,丧葬仪式的顺利举办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生者的恐惧心理,使生者的心理得到慰籍。

5 结语

对于麻隆村而言,丧葬文化是至今保存较完整的传统文化习俗之一。通过对麻隆村丧葬仪式的解读和分析,可以看出当地人对仪式的依赖与需求,特别是丧葬仪式在当地人的观念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是当地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丧葬仪式表达了当地人的死亡观、价值观和宗教观等各种文化观念,也体现了个人、亲属、村落、社会等各种关系。作为一个文化习俗活动,在维持村落传统文化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这不仅是麻隆村的丧葬仪式所体现的,也是藏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丧葬仪式所体现的和所起到的作用。

丧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融而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就麻隆村的丧葬习俗而言,在保持整体稳定的前提下,也在时代发展和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发生着一些变化,同时也面临着怎样完整地继承丧葬文化的问题。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该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扬与传承其精华,让其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引用

[1] 洲塔著.甘肃藏族部落社会制度研究(藏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04.

[2] 中国殡葬年鉴编委会编,张明亮,主编.中国殡葬年鉴(2004)[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653.

[3] 马林诺夫斯基,著.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29-30.

[4] 陈华文,著.中国社会民俗丛书:丧葬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1.

猜你喜欢

逝者葬礼习俗
为冰川举行“葬礼”
这是在葬礼上听过最多的一句话
纪念
墙壁
笑着说再见
最大坟场
自己的“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