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语境下江南垟宗祠现状及功能转化
2022-11-11肖雁
□肖雁/文
温州是浙江民间信仰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苍南县江南垟的宗祠文化非常发达,活动也较为频繁。钱库镇位于江南垟的中心地带,其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极具代表性。就宗祠文化场所来看,据统计,20 世纪80 年代末,苍南县新建祠堂就达到498 个,到20 世纪90 年代初后期,江南区域内的宗祠已达1000 多处。本文以钱库片区的几处典型宗祠为考察对象,发现江南垟宗祠在改造和发展过程中,宗祠的特征和功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宗祠供奉对象有了新的增加;祠堂楹联所表征的文化要素更贴近时代精神;祠堂活动与社会文化生活息息相关;自愿捐资筹建宗祠正在成为人们联络感情、联谊宗亲,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之一。江南垟宗祠现状及功能的转化,究其实质来说,是宗祠等中国传统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主动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结果。
1 宗祠供奉对象有了新的变化
宗祠或称宗庙、祠堂,是家族的圣地,是供奉先祖、祭祖敬宗的地方。按照XJ 乡陈氏宗祠的碑记中所说,“宗祠者,可籍以纪念先人,启迪后世,树德弘孝,敦祖睦族之开端也。”建祠敬祖的意义有三个方面,一是缅怀先祖懿德,让今人深悟“祖有德、宗有功”,祖上明德流芳百世、祖上功业朗照千秋;二是启迪后世,激励子孙,奋斗创业,不辱先人,同时也希望在祖先的护佑下,宗族兴旺,后裔发达;三是通过敬祖,增强宗族意识,和谐近邻,民德归厚。
和传统宗祠一样,江南垟的每个宗祠里都供奉着本族始祖的牌位,如CC 纪念堂就并列供奉着C家和C 家各自的始祖,吴氏祠堂就供奉着吴氏的始祖,每位牌位下方均燃香以示敬祖之意;每个宗祠供奉的祖先牌位的上方都无一例外地悬挂着巨幅横匾,红底或者黑底烫金的大字写着:“共仰敬祖”“祖德流芳”“世德流芳”“敬宗睦族”“族地宗亲”“固本崇源”“明德惟馨”“厚德流光”“德泽惟馨”“祖妣恩源”“弘扬宗风”“笃宗敦谊”“同根连枝”“亲情长存”等字样。在钱库片C 家堡陈氏宗祠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特殊的匾额:“祝CZJ 先生荣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红底烫金大字:“‘日臻无疆’,LGZ 人民政府贺,2002 年夏月吉旦”,悬挂在宗祠大堂的大门正中的上方。作为被供奉者的CZJ 还敬献了两副对联,黑底金字镶嵌在大门两边的石柱上。右边是“称姓以国称朝以姓天下大宗称陈氏”,左边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颍川支派同此堂”,此幅楹联写于宗祠重建落成之时。宗祠门内也有一幅内容相近的楹联,右边是:“扬名天下宗门喜有人才出”,左边是:“立足世间福泽知从汗水来”,意在表明陈氏家族以国家社稷为荣,以融合宗族门亲为耀的心境,且要求后辈知福泽来自艰苦的耕耘和不懈的努力。据陈氏宗祠中管理家谱的60 多岁的C 姓老人介绍说,门联并不是CZJ 本人亲撰,而是他父亲代写的,他父亲是大学生。CZJ 本人在祠堂落成典礼的时候也没有回来。在钱库XKCC 纪念堂,我们又一次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在纪念堂的门口很醒目的位置,赫然悬挂着一幅大匾:“星斗”,大匾上写着裔孙,留美博士某某某,留德博士某某某,博士某某某,硕士某某某,然后才是按世系排列的人名。众所周知,宗祠原本是敬奉祖先的地方,但XKCC 纪念堂竟然把这些获得硕士和博士头衔的后生作为敬奉的对象,并在他们名前冠以“星斗”,表明了宗族对这些学有所成的后生的仰望和崇拜之情,说明蔡里人重视知识,重视人才,荐贤举能的思想观念。在倪处的项氏宗祠的墙壁上,有一个“光荣栏”,这是一个喜报,上面写着:“本村XGZ 之子XGZ 同学,2006 年毕业于钱库镇一中,现优先被WZ 中学录取,特向本村全体村民报喜。2006 年6 月”。在钱库人看来,能够被WZ 中学录取是本族人的骄傲,故贴榜于祠中,以励后学,催人奋进。尤为有趣的是,宗祠的管理者们还把一些历史上同姓的伟人、名人都找出来,认为他们是本族出类拔萃的人物,并认真地把其事迹题写在宗祠的墙壁上。如,陈家堡陈氏宗祠进门处的一块石碑上,赫然刻着陈云所题:“炎黄子孙,不忘始祖”。这样的做法虽然看似可笑甚或荒唐,但却反映了族人的一种美好愿望。他们希望把这些伟人、名人的事迹陈列在祠堂里,让来人瞻仰,教族人怀念,以励后人敦祖睦族、树德弘孝、齐家安邦。
纵观今天的祠堂,供奉的祖先牌位的性质没有改变,但祭祀的对象却有所增加。今天的这个“祖”,并非只是这个宗族中的始祖,还包括了后代或同辈中有功、有德的后贤。他们学有所成,乃当今社会的佼佼者,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争得了荣誉,为自己的族人争得了荣耀。在族人看来,这些有功、有德者之所以能够成功,一方面是他们个人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沐浴了祖上恩泽,受到了祖先的护佑,是先祖懿德流芳,百代相传的结果。这样做的结果正在于启迪后世,激励子孙不断奋斗的创业精神,以不辱先人,同时也预示自己的宗族兴旺,后裔发达。因此,宗祠的祭祀意义之外更多具有了光宗耀祖的成就感和仪式感。
人们借先祖有灵的观念,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美好愿望通过祭祀的形式表达和体现出来。在他们看来,祖先可以神格化,后生英杰也可以神格化。对晚辈来说,随着时间的流逝,祠堂中供奉的这些后生也将成为新的祖辈,虽然这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甚至需要几辈人的努力。江南垟的宗祠管理者秉承了儒家文化“追根溯源不忘列祖列宗,教育子孙不忘养育之恩”的理念,利用宗祠特殊的教化方式,虽然还局限于家族式教育,但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 宗祠楹联内容的时代变化
宗祠楹联,简称宗联,俗称对子,是悬挂在壁间或置于庙堂明柱上的联语。苍南县江南垟宗祠的楹联极具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处祠堂门柱上镌刻的烫金联语都让人目不暇接,每一副楹联读起来都有一种琅琅上口的感觉。这里的许多宗祠的楹联,几乎没有发现完全相同的句子。笔者发现,每处宗祠中的楹联都和这个宗祠的历史和主题密切相关,且体现了自身的文化特点。
2.1 楹联的地域和历史特征
通过楹联,我们可以发现某一宗族的地域特征乃至历史变迁的具体过程。如苍南陈氏是陈姓中的一支,家族源自颍川,自汉代以来开始向南方发展。逐渐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C 氏祠堂中“祖系本重华,宗璜于颖水”,就是对该族的地域特征和历史变迁过程的说明。在钱库镇的C 氏宗祠,我们就会看到这样的楹联:“祖德绵绵,济阳泽久,颍川源远;祠容奕奕,蔡里人文,浙水风光。”“颍木繁茂启迪后贤”(摘自钱库蔡里陈蔡宗祠)“颍川延世泽,棠棣葆华名。”“源发河南,徙福建兴一脉宗支远;肇启赤岸,迁陈堡衍万派世泽长。”“建业王气,源颍川,泽庇子孙千百代;祠宇巍峨,甲江南,缅怀祖德亿万年。”(摘自钱库陈家堡陈氏宗祠)显然,这是对钱库陈氏家族历史发展过程的描述。
在钱库镇的W 氏宗祠中就能够看见这样一幅门联:“隐德昭世名垂千秋史册,让贤奔吴功开万古江南”,还有一款:“宗功远大道德文章传三让”。这显然是对泰伯“三让天下”这一历史过程的追述。泰伯肇自后稷一脉,是周朝祖先古公太王的长子(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古公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少子季历。据说古公预见季历之子姬昌的盛德,有意传位于季历。作为长子的泰伯为了成就父愿,携次弟仲雍三次远遯,终于把王位传给季历和姬昌。故时人以为至德,连孔子都感慨地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 泰伯》)武王灭殷,封泰伯之后于吴,从吴姓。吴氏宗祠的W 先生告诉我们,吴氏族人把“善”看作是“让德”,就是源自“泰伯三让”的故事,在祠堂里配以二十四孝图,是用来说明美让之德。
炎亭乡的黄氏宗祠是2004 年建立的,外观看起来有些简陋,其门边的两副对联即能说明黄氏宗祠的来源:“自黄帝以降吾姓乃成瀛寰之最,迁他乡之后儿孙当记祖德为先。”实际上,不用考察姓氏的来源,从宗祠中楹联的内容中,我们就能够大概了解到姓氏家族的地域特征和历史源流。
2.2 楹联的人文特征
今天的宗祠,一款款的楹联散发出强烈的人文主义气息。如“诗开一代新风,排六朝靡丽,先哲蜚声远。”歌颂的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反对柔靡之风,被文学史上称为“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神州宇航,名蜚欧美,以报枌榆,耀祖光宗。”说的是曾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主任设计师的CRQ,是XJ 人。
苍南县在历史上出现过不少文人墨客,这或许使今天的钱库人更有资格功诗书、颂圣贤。在蔡陈纪念堂里,由于门前悬挂着子孙后昆读书知进的匾额,所以门内有两副楹联为证:“祖德蔭文风辈出学士硕士博士来自当今名士之广,裔支扬志气全凭德培智培体培还因累代善培为先”“读书能耀宗世泽千年荣祠宇,科技可兴国人文三世振家馨”“博学科技兴中华”“福地应启后裔贤”(摘自蔡陈纪念堂)。提倡读书,赞颂高科技的还有仙居乡陈氏宗祠的:“读书能耀宗,思祖德闭门觅句;科技可兴国,看后贤大雅登堂。”“高科技可兴国人文万代翊神州,功诗书能耀宗世泽千年荣祖祠”。(摘自龙港东排陈氏宗祠)
苍南县是个尚武习武的地方。五代末,吴越节度使林倪归隐苍南县境内荪湖山,以武术传授乡民,首开习武之风,今天的苍南人依然保持着喜爱武术的习惯。因此,不少楹联也加入了习武尚武的内容,如:“仙居衍派,鸿图励志,更尚文尚武振家声。”“虎跃龙腾,武术群英,同庆仙居万代昌荣。”(仙居陈氏宗祠)仙居乡自称“南拳之乡”,民间现在还有许多著名拳师。从仙居陈氏宗祠落成庆典的光盘中,我们也领略了武术节上老中青三代精湛的武术表演。
2.3 楹联的儒学理念
从楹联所着意宣传和弘扬的价值观来看,基本上都与儒家思想有关。如:“报本敬亲,是谓至德要道”,即是说能够报答祖先,敬奉族亲,可以称得上是最高的道德和最大的道了。这就自然让人联想到儒家的“亲亲”思想和“孝悌”观念,正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睦族敦宗,仁慈忠孝善为本;立身处世,信义和平礼在前。”“仁慈忠孝”是以培养人的善性为基本,“信义和平”则是人的立身处事的前提和根本。蔡陈纪念堂的“祭如在明德惟馨”,总是让人想起孔子“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和《尚书· 酒诰》“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的铭言警句。倪处项氏宗祠还有:“礼义忠信传家宝,孝悌笃厚遗祖训。”“尊宗敬祖,须从纲常中渗透;睦族和邻,要在宽厚处得来。”(仙居陈氏宗祠)凡此等都呈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思想观念。
2.4 楹联的时代性
楹联是文人的创造,一般出自名家之手。一副优秀的楹联往往是时代精神的经典写照。过去,楹联的内容大多取材于本族历史名人及道德文章,对外宣扬自家祖先功德,光耀门庭,对内用以教育、激励后人。如“先祖积德流芳千载茂,后裔英才辈出万年春。”(仙居陈氏宗祠)“祠宇重新,光祖德,行仁积善世泽长存。”(陈家堡陈氏宗祠)“堂势尊严,昭奕代宗功祖德;孙支繁衍,承万代春祀秋尝。”(柘圆陈氏宗祠)“缅怀先祖弘扬宗德昌盛万代”“祖德广播福让祯祥乐千家”“祖功宗德流芳世世垂千古,子孝孙贤世泽绵绵耀万代。”(倪处项氏宗祠)现在宗祠的楹联,大部分是根据历史记载请人书写补刻,但也有部分楹联是根据新建宗祠的地理环境和新时代特点重新撰写,赋予楹联新的意义。例如龙港瓦窑头祠台门联:龙港名城此祠古,颍川历代贤士多。 有的楹联体现了科技发展、科技兴国的思想,如“科技可兴国,看后贤大雅登堂。”(仙居陈氏宗祠)“天上星辰添异彩,人间科技发春光。”“科技海洋,千帆竟发;文化园地,万木争荣。”(舥艚东浦口陈氏宗祠)“诗书能耀祖,世泽千年荣祖庙;科技可兴国,人文万代翊神州。”(龙港东排陈氏宗祠)“学子从戎,誉重京华,惟追马列,振邦兴国。”(仙居陈氏宗祠)有的楹联还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如“德培智培体培还因累代善培为先”(蔡陈纪念堂),把人性之善的培育看作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前提。
高小毕业、当会计十多年的吴氏宗祠的一位老先生告诉我们说,他以前读了很多书,吴氏宗祠中的金字都是他从古书上找的,也有从网上弄的。我们问他为什么能够写出这么符合时代的词句时,他回答得既朴实又简单:“现在社会就要求这样!”可以看出,新时代的楹联已经把现代人鲜活的生活观念、价值追求、文化理念与宗祠的教化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3 宗祠功能的多元化
宗祠的发展始终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离开了时代的宗祠也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随着历史的发展,宗祠总是越来越多地被添加进了时代的内容。就宗祠来说,它的基本功能是祭祖,但是,当代语境下的宗祠发展却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江南垟宗祠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老人协会、文化活动场所、党员活动场所、爱国教育基地等。如陈家堡陈氏宗祠碑记前言所言:“宗祠是中华民族祭祖之处,又是民间文化娱乐场所”。在陈家堡陈氏宗祠的大门上挂着:“陈家堡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的牌子;倪处项氏宗祠门口木牌上写着:“钱库镇倪处文化中心”;吴氏宗祠门口写着:“苍南县钱库镇前吴村老人协会”;当我们造访仙居陈氏宗祠时,宗祠的门口醒目地悬挂着“仙居乡老人文化活动中心”的匾牌。当我们步入祠堂时,耳边听到的是唱戏的声音;看到的是羽毛球场地上年轻人运动的身影;刚刚放学的孩子们在宗祠里追逐和嬉闹;在祠堂二楼,三人一群、五人一堆的幺三喝四的打牌声不绝于耳。因为不是祭拜日,我们无法看见这里举行祭祀的香火缭绕和人们恭敬有序的敬拜先祖的情景。但据仙居乡安居村老人协会C 会长介绍,每年的初一、初二、初五,仙居不同房的人都会来这里祭祖。他们会宰杀一头猪,把猪头、猪肝、猪尾分着吃掉,还会摆些水果、点心、鸡肉等供品来祭奉祖先。老人还为我们提供了仙居乡陈氏大宗祠落成典礼时的录像带,让我们分享当时举行的“——超宗荐祖保泰道场”仪式的盛况。从录像带上,笔者目睹了2005年农历3 月27 日(公历5 月5 日),仙居乡千名宗亲在这里举行的声势浩大的祭祖仪式。
位于钱库镇林家塔村的林夫纪念馆也颇具特色。林夫是我国新兴木刻运动的第一代木刻家,也是抗日救亡运动的革命烈士。该馆现在也是温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林夫纪念馆之所以建在这里,主要是因为林夫小的时候就在祠堂里念书,抗战时期他还带领民兵在这里训练。68 岁的L 姓老人告诉我们:“林夫是林家塔人,是我们本族人,老百姓要保护自己的东西。台风来的时候,我们都会过来把资料收起来。”林夫纪念馆后面就是林氏宗祠,也就是林夫幼年时念书的地方。现在里面虽然简陋,但供奉的各村祖先牌位却是一个不少,如将军桥头村林公灵位、周家城祖公灵位、云兜祖公灵位、林家祖公灵位炎亭祖公灵位等。老人说:“本族人每年的正月初五都要到这里来祭拜。祭祖之前也有来的,主要是受教育,社会上会组织中小学生来这里,党支部有时候开党员会、组织活动也会过来。”
倪处项氏宗祠门口的两边悬挂着“八荣八耻”和“倪处村规民约”的宣传栏。进入宗祠,我们看到这里还有一个“倪处村文化中心简介”,上面记录了项氏宗祠改建的历史过程。项氏宗祠设立了“六室四场四栏两厅一校一部一台”,指的是:图书阅览室、棋牌室、电子信息室、影视赏析娱乐室、管理办公室、羽毛球场、嗒嗒球场、室外文化广场、乒乓球厅、台球厅、村民学校、村民俱乐部、歌舞文艺台等,他们称这里是“健康文明很受青睐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院”,并承诺“积极引导、百花齐放、求是发展、与时俱进”。放眼望去,宗祠房梁上悬挂着“积极引导农民参与自娱自乐活动”“繁荣农村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等巨大条幅,条幅中央上方还有一块石碑,上面清晰地刻着“与时俱进”的繁体字字迹。其他一些宗祠的门口或墙壁上经常也会有诸如:“共创绿色家园同建和谐社会”“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启万代文明”(陈家堡陈氏宗祠)“爱我家乡回报祖宗恩泽故里至德尊容”等条幅,透露出宗祠鲜活浓郁的时代气息。
可以看到,昔日寂寥的祠堂香火依然不断,而翻新后的各处宗祠则处处体现出紧跟时代要求的愿望,也是中国传统祭祖观念适应时代要求的结果。
4 宗祠成为建立新型社会关系的场所
“爱族爱国,奉献社会”这八个字反映了现在宗祠建立者的基本思想和追求。堪称“江南第一祠”的仙居陈氏大宗祠在落成庆典时,世界陈氏联谊会会长、世界陈氏书画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文化研究院院士C 女士出席并发表了讲话。她提出的口号是:“爱族爱国,精诚团结,振兴陈氏。”世界陈氏联谊会副秘书长CXW 先生在讲话中说:“系满乡情的亲情纽带使陈氏宗亲走到了一起”,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为家园添彩,为社会造福是仙居人的努力方向;爱亲人,爱家人,爱宗亲,爱民族,爱国家,爱社会是仙居爱的精神。
4.1 自愿捐资
其实一开始,我们就对许多建成的和正在建设的宗祠规模和宗祠气派所震慑,对于经费如何解决的问题也做了重点调查。从调查中了解到,所有的宗祠建设资金款项都是村民自愿捐助的。对于捐资情况,每一个宗祠里的碑记上都有详尽的记载。捐资者有来自本村的,也有来自临村的,还有外甥女婿奉献捐资的。其中钱库镇前吴村吴氏宗祠只是乐助一项资金就达到了220 多万元。倪处项氏宗祠也有捐资数额不等的乐助名单。捐资方主要有个人捐助及以村、办事处、老干部联谊会等集体筹资捐助两处来源。其中,个人捐资从300 元到3000 元不等,集体捐资一般也在200 元到3000 元不等。
陈家堡宗祠重建乐助捐资的具体数额一般也在千元以上。从陈家堡宗祠墙壁上贴出的残缺的陈家堡宗祠重建收支情况表中可以隐约看到,宗祠重建进账约300 多万元。仅陈家堡的陈武帝石雕像乐助一项,捐资就达到约37000 多元人民币。捐资事迹以“芳名碑”的形式被记录了下来:“2002 年春由迁居龙港本族贤达人士发起倡议,重建宗祠,造福后人,深受族人支持,全族上下,群策群力,慷慨解囊,为重建宗祠贡献力量,其爱族爱乡敬宗睦族之心可昭日月。为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启迪后人,特录芳名,铭记于此。”
自愿捐资不仅体现在修建宗祠上,在整理编纂家族历史史料上族人也是倾尽人力、物力和财力。《苍南林氏通览》的编纂被看作是“牵动全县林氏人心的巨大工程,是增强林氏凝聚力的纽带,是促进苍南林氏11 万人团结的举措,是苍南林氏先贤千年未尽的事业;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林氏忠孝传家、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有利于广大拓展林氏祖先的功业,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振兴中华。”仅就《苍南县陈氏通览》的编纂事项来看,集体和个人捐资就达到67 万余元。可想而知,为建立宗祠,为编纂《苍南林氏通览》,族人精诚团结,慷慨解囊。原来狭小的家族意识已经提升到了家国天下的宏愿和民族振兴的高度。经济的发展让今天的钱库人在享受着丰厚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期待精神的养护。
4.2 自助酒席
联系宗亲的感情,建立宗亲之间的纽带最普遍和直接的做法就是承办酒席。每一次族人祭祖活动结束后一定要摆一场酒席。林氏宗祠的L 姓老人告诉我们:“过来吃饭的人都是自己出钱。以前都是自家烧菜带过来,现在都是统一烧饭,打个电话说过来吃饭就可以预定上。”据仙居乡陈氏宗祠C 会长介绍说,正月初一祭祖时他们摆了80 多桌,初五少一点,但是也摆了酒席。柘圆陈氏宗祠在举办圆谱活动期间,大家也会坐在一起吃饭喝酒。陈氏和项氏共祭祖的当天中午,笔者就被应邀和他们一起共进午餐。席间,镇领导会到各个酒桌敬酒,围坐在一桌的人们互相敬酒。这时候人们感受到更多的往往是一种亲情和乡情。
笔者注意到,不管是从录像上看到的酒席,还是笔者在钱库镇调研期间吃的饭菜,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就连世界陈氏联谊总会会长C 女士也跟普通人一样坐在祠堂里吃一样的饭菜,那些为宗祠捐资的企业家们也和普通村民吃的是同样的饭菜,没有人搞特殊化。可见,吃好吃坏、吃什么好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家族人在某种日子里能够坐在一起,在举杯共饮中加强宗亲联系,实现爱族、爱国的美好愿望。这时候,祭祀祖先的内容和祭祀情绪悄悄地被一种新的东西所替代,那就是籍靠着祭祀祖先的活动联谊宗亲,建立新型的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对江南垟宗祠举办的自愿捐资、自助酒席的考察,我们发现宗祠已经成为建立族人的广泛联系,增进感情,加强团结,增进族人荣耀感的新型的社交场所。狭隘宗族意识在每年祭祀后的酒席中被赋予了“爱族爱国,奉献社会”的更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内容。
5 结语
恩格斯曾说:“任何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而发展起来,并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不然它就不是意识形态了。”恩格斯的这一表述,用来说明江南垟宗祠改造过程中所出现宗祠的功能与特征的变化,无疑是贴切和恰当的。江南垟宗祠的改造及其功能的转化,究其实质来说,是宗祠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动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因为任何一种思想文化,只有当它们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时,它们才能有立足之地,才能生存和发展。■
引用
[1] 莫法有,林虹.从温州宗教现状看宗教的世俗化[J].宗教学研究,2000(1):92-97.
[2] 王晓毅,朱成堡.中国乡村的民营企业与家族经济[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3] 肖雁,金泽,邱永辉.2010年儒教研究的理论与实践[R].中国宗教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85-186.
[4] 陈后强.苍南县陈氏通览·岱岭大厝基路下支派陈氏宗祠[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
[5] 陈后强.苍南县陈氏通览·括山小陈家堡陈氏宗祠[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
[6] 林振法.苍南林氏通览[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