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冲击下文旅企业应对财务风险路径探析
——以海昌海洋控股有限公司为例

2022-11-11盖淑娟

国际商务财会 2022年19期

盖淑娟

(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中心)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员流动秩序,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冲击,对人员密集型消费场景的文旅行业来说更是受创严重。很多文旅企业一时陷入经营收入锐减、成本无法弥补、资本结构失衡,甚至现金流面临中断等财务困境。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文旅企业如何结合自身经营实况最大限度地纾解财务风险,理性寻求稳健发展的运营之道是实务从业者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文旅行业领军企业海昌控股为例进行分析探讨。

一、海昌控股基本情况

海昌控股是在国家大力支持文化产业背景下迅速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优秀文旅企业代表,是我国领军的主题公园和配套商用物业开发及运营商。2014年3月13日,海昌控股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成为首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主题公园运营商。海昌控股自上市以来,持续深化品牌建设,在“轻重并举、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下,积极将企业核心竞争力转化为市场生产力,不断加强消费者需求研究,提供产品研发升级,并大力拓展管理输出、文化IP等海洋文化产业创新业务,将更高品质、国际化、多元化的旅游综合性主题产品呈现给游客,以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新驱动力。

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海昌控股财务风险分析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影响,全球旅游经济呈现断崖式下跌,文旅行业也随之陷入衰退态势。从海昌控股2019年度和2020年度的财务年报相关数据看,其高速发展的势头有被暂时遏制的迹象,部分关键财务指标和经营项目数据下滑严重,财务风险逐渐显现。

(一)经营模式多元化不足,收入过于依赖门票

从海昌控股公开年报中经分解的收入资料看,公司经营业务主要由公园运营、文旅服务及解决方案两个板块组成,其中公园运营板块的收入又具体细分为门票、食品及饮品销售、货品销售、园内游乐收费、酒店运营等。2019年海昌控股公园门票收入19.41亿元,占公园运营收入26.19亿元的74.11%,占业务总收入26.92亿元的72.10%。据《2018年中国主题公园发展报告》信息数据显示,国外著名主题公园收入主要包括门票、购物、衍生品售卖等,占比分别为3:3:4。对标国外著名主题公园收入组成,2019年海昌控股门票收入占比明显偏高,反映出商业模式多元化不足的潜在风险。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并在全球流行蔓延,为应对公共卫生风险,及时阻断病毒传播途径,国家和地方政府多次作出临时关停部分文化旅游行业人员密集场所的决定,海昌控股积极响应政府防疫政策,开展常态化应急防疫,必要时采取闭馆、限流等防疫措施,人流量的急剧下降导致门票收入锐减,显著影响了公园运营收入。2020年海昌控股仅实现门票收入6.35亿元,同比下降13.06亿元,降幅高达67.28%,门票收入仅占业务总收入的58.69%。从门票收入降低和降幅两个维度不难看出,海昌控股门票收入一旦大幅降低将严重影响收入总额。目前需要极速扭转收入过度依赖门票的被动局面,积极向经营模式多元化方向拓展,以分散收入来源单一的风险。

(二)现金流下滑态势严重,加剧现金流断裂风险

对海昌控股现金流状况拟从三个维度比对分析,一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二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额,三是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和租赁负债。根据海昌控股2020年度财务年报数据,全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仅为1.18亿元,较之2019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12.11亿元,同比下降10.93亿元,锐减90.2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可谓是断崖式下跌。海昌控股2020年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额为-0.85亿元,较之2019年同口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额5.10亿元下降116.67%,降幅远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降幅。海昌控股2020年度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和租赁负债总额为92.49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的银行贷款19.90亿元,与同期19.63亿元比略微持平;一年内需要偿还的其他借款7.80亿元,与同期5.08亿元比上升2.72亿元,上涨幅度53.54%;一年内按要求偿还的租赁负债0.13亿元,与同期0.15亿元比略有下降。现金流是企业稳健运营的根基,如果现金流不足以支撑企业运营实际,随时可能会诱发企业运营停摆甚至陷入破产危机。基于海昌控股财务年报数据,我们不难看出,2020年度实现的经营活动现金净额和本年度产生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额远远不能覆盖短期内需要偿还的各类负债,如果无法及时获得资金流补给或者取得银行贷款展期支持,企业很可能发生现金流断裂风险。

(三)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重资产运营弊端显现

海昌控股自2014年上市以来,通过重资产运营的方式不断扩充营业场所,尤其是近几年乘着行业发展的东风更是大兴场馆建设。2015年3月上海海昌海洋公园项目奠基,项目总投资50亿元;2016年9月三亚海昌梦幻不夜城项目奠基,项目总投资69亿元;2017年7月郑州海昌海洋公园项目奠基,项目总投资36.3亿元。三大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150亿元,三大项目的先后上马也迅速拉升了公司资产负债率。根据海昌控股年报相关资产、负债数据测算,2016—2020年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4.13%、63.55%、72.38%、73.56%、81.72%。海昌控股的海洋主题公园运营延续的是重资产模式,这种模式除了场馆、游乐设施等硬件设施外,尚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供养、保育数以十万计的海洋生物资产,具有显著的资金占用额度大、摊销周期长、后期维修维护成本高的特点,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要求极高。以往海昌控股完全可以凭借成熟的项目经验和行业领先的海洋生物饲养、繁殖及医疗护理技术,快速实现管理能力的跨区位移和盈利模式的异地复制,这在旅游环境向好、入馆人流如织的时候可以覆盖重资产运营的投资成本,如遇新冠肺炎疫情等黑天鹅事件,客流量的急剧萎缩则容易导致盈利能力不稳定,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会让公司经营调头转向产生巨大困难,相应的偿债能力会遭遇极大的挑战。

(四)成本费用高位运行,存在净利润侵蚀风险

海昌控股2020年度财务年报数据显示,公司实现净利润-14.78亿元,较之2019年净利润0.31亿元下降15.09亿元,跌幅之大前所未有。造成利润严重亏损的原因除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大幅下滑的收入因素外,部分成本费用一直处于高位运行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从海昌控股2020年度财务年报看,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的成本费用主要有三项,一是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二是应收账款减值计提,三是财务成本。其中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不减反增,由2019年的4.37亿元上升至2020年的4.53亿元,主要系新投建项目开业所致。贸易应收款项减值净额2 539.40万元,较2019年同口径贸易应收款项减值净额1 411.00万元大幅上升1 128.40万元,涨幅79.97%,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客户逾期超过1年的贸易应收款大幅增加所致。2020年海昌控股财务成本5.9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1%,2019年财务成本为5.3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9%,从财务成本总量上看,2020年度似乎仅比2019年增长0.65亿元,远低于2019年该成本类别与2018年及之前的增长额度,但从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看,前者严重失衡,负担明显过重,对净利润的侵蚀风险显著提升。基于此,对上述负担过重的成本费用项目,在维持企业正常运营的同时,按照谨慎原则实施降本增效迫在眉睫。

三、海昌控股在财务风险应对中的管理实践路径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海昌控股的正常运营。公园门票收入骤降、现金流下滑态势严重、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部分成本费用持续高位运营等财务风险凸显。2021年,海昌控股认真分析疫情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审慎研判经营形势,实施积极主动的应对财务风险的管理路径,助力企业回归正常运营轨道,实现经营业绩的大幅攀升。

(一)积极创新经营模式,拓宽收入来源渠道

为谋求更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拓展收入来源渠道,海昌控股将创新列入企业发展思考与践行的重要课题。一是扩增新的经营板块,在公园运营和文旅服务及解决方案两个板块的基础上向物业发展及销售板块延伸。2021年,海昌控股物业发展及销售收入实现5.84亿元,主要是根据企业自身发展规划出售公园周边配套物业来获取额外收入来源,实现该板块业务收入零的突破。二是深挖原有业务板块收入驱动新动能。2021年,一方面海昌控股全力配合常态化防疫政策,积极与政府对接,腾挪部分酒店作为定点隔离地点,在履行社会职责的同时既赢得社会效益,又实现公园运营板块酒店运营业务项目的收入扩增。另一方面海昌控股充分发挥多年文娱管理经验、全产业链运营管理能力和人才技术与营销能力,在海洋文化主题内容等IP商品化上发力,提升公园运营板块园内消费项目的收入。在具体的实施路径上,打造“海昌·夜时光”产品生态体系、网红驯养员等在内的一批新体验性产品,开拓新的营收路径;植入《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青春环游记》等一批口碑爆棚综艺节目,为景区注入丰富客流;跨界联合AKOKO、同道大叔等爆款品牌,为公司收获大批粉丝;联合三亚市政府、凯撒、腾讯、瑞丽等合作伙伴,开发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全新尝试,构建“文旅+电竞IP”消费新场景,拓宽公司收入渠道来源。2021年,海昌控股公园运营收入项目中的门票收入实现11.61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下降至48.69%,园内消费项目收入实现1.63亿元,同比上涨0.63亿元,涨幅63.45%,酒店运营收入实现1.07亿元,在以短途游客为主住店客流大幅下降的同时实现同比逆势增长0.15亿元,经营模式创新效果初显。

(二)强化资金纽带管理,促进经营良性发展

现金流断崖式下跌的紧急情势不容小觑。海昌控股管理层迅速启动响应机制,通过多措并举强化资金管控来着力保障资金链的绝对安全。一是以存量项目为底层资产设计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将海洋公园未来五年的门票收益权作为抵押物与鑫沅资产管理公司签署资产证券化协议,实现融资10亿元的目标。二是加强银行授信管理,积极与主要往来银行沟通协调,一方面提供所需财务资料获得扩增及新增大额授信,另一方面依托金融机构疫情影响相关政策支持,积极争取贷款展期,为公司运营提供资金周转保障。三是大力规范银行账户管理,落实资金集中上划,及时梳理休眠无授权账户72个,资金按日归集,实现权属公司资金100%集中管控,进一步提升资金存量管理的优势。四是加大对有关疫情纾困政府金融政策的研判能力,积极对接各级政府部门申请政策扶持,争取政府税收减免或资金补助,延缓支付政府税负或金融机构本息,实现政策红利的应享尽享。据2021年度年报显示,海昌控股预计2022年12月31日前获授各地方政府公园运营资金补贴11亿元,这将极大缓解公司运营的资金压力,为公司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资金动力。

(三)布局轻重并举战略,合理降杠杆去负债

面对资产负债率逐年攀高的不利局势,海昌控股开始加速“轻重并举”战略布局,以降低资产负债率为根本目标,合理降杠杆去负债,改善资本结构,提升资产使用效能,以向轻资产运营模式转型升级。一方面是利用多元资本降低资产负债率,分散经营风险。2021年海昌控股凭借品牌影响力、独特护城河和成熟强大海洋公园运营管理能力,积极寻求优质合作伙伴,对上海海昌海洋公园二期项目进行合作经营,合作伙伴负责提供设备设施,海昌控股提供全流程方案设计、EPC建设、品牌授权、演绎及运营管理、海洋生物租赁保育等服务,将更多的工作重心聚焦在管理服务输出上,实现自身优势资源迅速变现。另一方面海昌控股于2021年10月13日与亚洲私募巨头MBKPartners订立协议,出售了包括武汉、成都、天津、青岛在内的4个已建成的海洋公园100%股权,以及郑州在建的海昌海洋公园66%股权,交易总金额高达65.3亿元。至此,海昌公园在轻资产运营部署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公司的杠杆率和负债规模进一步下降,截至2021年12月31日,海昌控股资产负债率降至67.30%,同比81.72%下降了近15个百分点,回落至2017年的水平,公司降杠杆去负债的轻资产战略布局效果显著。

(四)健全制度管理机制,提升成本管控效能

成本费用的高位运行是利润遭受侵蚀的关键因素。2021年,海昌控股从制度机制的健全入手对成本费用实施精益管控。一是设立监察审计部,优化风险管理体系与内控合规体系,在公司内部建立成本控制检查举报处罚机制,鼓励员工结合工作实际提出降本增效合理化建议。二是制定集团《供应商管理2.0版》,强化供应链管理和供应商管理,从供应商分类、供应商考察、供应商管理,到各供应商权益都做了详细规定,从多维度开展供应商准入评估,选好供应商、用好供应商、优化供应商。完善招标采购管理制度,加强供应商履约过程管理,对经营中涉及相关的合同履约评估事宜进行梳理,并协同业务部门进行修改和完善,于2021年6月与供应商签署《廉政协议》,约束供应商行为,防止招标采购中可能滋生的腐败案件和可能发生的不正当得利行为,达到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的目的。三是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建立应收账款台账清单,组织开展排查、清理工作,对外部逾期款项,细化清收路径,延续诉讼时效,实现风险锁扣,确保清收实效。同时,从严控制赊销授权管理,严格程序审批,合理控制应收账款规模。四是严控资本性支出,合理降低资金成本。对投资回收期长、预期收益率偏低的投资项目一律叫停,对非改不可的存量资本性支出项目也是从严遵循集团投资审批制度,加强内部控制。2021年,海昌控股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同比下降3691万元,贸易应收款项减值净额同比降低1067万元,财务成本同比大幅下降1.09亿元,成本费用高位运行的被动局面从而得到根本性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