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增强高校省情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以“贵州省情”课程为例

2022-11-11李静张鸿佳

公关世界 2022年20期
关键词:贵州省贵州思政

文/李静 张鸿佳

省情教育是系统化地对一个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族、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教育、科技等要素的源流、现状及发展方向等全方面研究成果的学习教育,是具体化、区域化的国情教育。近年来,对省情教育的落实与研究越来越受到各省市的重视,很多省市都不同程度地将省情、市情教育通过各种方式融入各个阶段的课程教学中,很多省市在中小学阶段有配套的省情教材,课程内容充分体现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很多高校正在积极地探索省情教育融入教学过程的方式方法,而不少省市高校已经开设省情课程,贵州省自2007年来,在省内高校以必修课的形式全面开设了1学分的“贵州省情”课程,“贵州省情”课程是贵州高校学生认识贵州的窗口,是增强大学生对贵州的认知度、自豪感、荣誉感和责任感的重要课程。比较全面地展示了贵州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优美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对贵州省情的全面学习,使高校学生全面、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贵州这片充满希望、大有作为的热土,从而发自内心地热爱家乡,并从先辈开发建设贵州的历程中吸取力量。

一、高校省情教育的意义

1.省情教育是高校思政教学的重要部分

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的“主阵地”,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学生是中国新时代的同行者与见证人,更是新时代的参与者,即将踏出校园,进入社会的青年是将自己的真才实学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的中坚力量,他们对于家乡建设的能力、信心和决心是家乡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对国情省情的了解更加重要。因此,省情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高校学生开阔视野、通晓道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将自己的个人发展与地方发展相结合,立志在助力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

2.省情教育是各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切入点

“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之中的关键环节和有效抓手,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在要求和有效切入点。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院校提升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全面提升人才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省情教育具有内容贴近生活、实效强的特点,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寻找到最为有效的切入点,在各专业课程中融入省情教育,培养具有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的当代大学生。如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有着自身特色的地方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其各自的发展特色,对地方历史文化、红色资源、民族习俗、创新发展、榜样人物事迹等材料的挖掘,有针对性地融入专业,让广大学生学习发扬其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

3.省情教育是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现实参考

省情教育在高校的开设很有必要,大部分高校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就将踏上工作岗位,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开展最为密切最直接的就是自己的家乡及高校所在的地区,但很多学生对其省情区情的了解不全面、不深入,也没有了解的主动性,很多同学局限于了解自己家所居住的片区的一些情况,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很少,而外省外地区的同学更是只了解从网上来的一些信息。在贵州的高校中,很多学生对贵州的了解有不同程度的偏差,甚至有一些固有的错误偏见,而“贵州省情”课程教学恰恰是一个让学生对贵州的了解从偏见到客观、从片面到全面的机会,目的是通过对贵州的自然、地理、历史、社会、经济发展等知识的系统学习,有助于推动贵州高校的学生全面了解贵州,激发热爱贵州、宣传贵州的热情,将职业规划融入家乡经济发展中,增强自身专业学习的动力,学成后,在各行各业中朝气蓬勃地投入到对贵州的开发建设中去,为贵州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贵州省情”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向已经开设了“贵州省情”课程的高校学生发放问卷,调查显示,有不少学生认为“贵州省情”课程的学习收获很大,对贵州概况的认识更为系统,对自己的发展规划有很好的启示。但是,有很多学生对“贵州省情”课程学习效果的反馈不理想,其中有很多学生对“贵州省情”课没有什么印象;有的学生反感教师教条式的宣讲,认为这门课程非常枯燥,没有开设的必要;有些学生认为有一定收获,但收获不大;也有同学对其中的部分专题印象较深,但对缺乏对贵州的全面认识,并希望了解当今贵州及贵州的发展,对自身的发展规划有一定的方向性指导。

通过汇总问卷及访谈,笔者认为“贵州省情”课程在高校开设的实际效果不能很好地得以发挥是由各种原因导致,如省情课教师专业队伍建设欠缺,很多担任省情课教学的教师,要么是由思政课教师兼任,要么是由辅导员等学工队伍人员兼任,很多老师没有受过此门课程的专门化培训,在对课程的重要性上认识不足,没有花精力投入到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研究上,导致课程完全以应付差事地进行讲授,讲课教师不熟悉及不重视课程教学,对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方面差距较大。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整体性的把握及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还有待加强,很多省情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普遍较为传统,以讲授法为主,教学过程中的练习仅仅以记忆多于理解的客观题进行,而对于省情课,这样被动灌输的方式,让省情课的效果大打折扣;有部分教师整学期全程使用所谓“翻转课堂”,其实是将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弃,一整节课全是学生在说,教师反而没有参与感,不能把控好课堂,同样达不到课堂效果;很多老师对课程的知识框架整体把握较为随意,只讲自身了解得多或者感兴趣的部分,对课程中的一些重点专题简要略过;有些老师进度把握不好,前期的教学节奏太慢,后面就一直赶进度,教学效果不理想。以上种种原因使得“贵州省情”课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远远达不到“贵州省情”在高校开设的课程目标。

三、如何增强“贵州省情”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1.打造一支相对稳定的“贵州省情”教师队伍

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高校“贵州省情”教育的关键,而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则是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核心。以制度强化“贵州省情”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通过培训、交流、集体备课、实地考察、专项课题建设等方式,加强教师对于课程体系的理解,提高知识完整性;引进多种奖励机制,通过“省情”教师教学大比武、观摩优秀“省情”教师的教学过程,在竞争中、在学习中提高教学水平。

2.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高校“贵州省情”教学质量的关键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贵州省情”课程教学是国情教育的具体化、乡土化,体现了本乡本土的特色,激发本省学子爱家乡的情感及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的动力,同时增强对外省学生的吸引力。因此,“贵州省情”教学不能仅局限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考核,需要以多样化、适应性的质量观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改变单一、传统的“贵州省情”课授课方式,通过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设计互动环节、进行主题讨论、分小组进行主题翻转课堂等方式,在较强参与度的课堂中让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贵州的山山水水产生情感。如开发“贵州省情”主题翻转课,学生结合贵州九个地州市的历史、民族文化、经济、教育等主题进行课堂展示,至少在翻转课堂前一周布置主题任务,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各种途径,如网络查询、图书馆查阅资料、实地走访等方式,多方面获取资料,在课堂上展示图片、视频、手绘海报等并进行主题讲述,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要尽可能多地做好准备,在主题翻转课堂上调动学生在适当切入点中进行讨论。这样的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锻炼学生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3.“贵州省情”专题化教学的探索

“贵州省情”课程总课时少,但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有限的课时下,想要讲得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因此,很多教师的教学总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虎头蛇尾”的问题,前面的课程内容挤占了后面的课时,后面的章节学习因为课时量的不够而不同程度的弱化,但“贵州省情”教材的知识架构在前面的章节主要偏重静态省情,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历史、民族文化等,后面的章节主要偏重动态省情,如教育、科学、经济发展等,压缩后面章节的课时必然会导致在课堂中弱化了动态省情的教学,但更多的省情知识是动态变化,不断更新发展,与时俱进的,例如:本省经济发展现状、重要发展战略、民生热点、地域特色等,这是省情教育的重点,是贵州新时代精神内涵的体现。因此,通过专题化教学模式,可以将静态省情、动态省情通过主题来进行专题化教学,如“贵州的山水”“贵州的历史”“红色贵州”“贵州的民族文化”“贵州今天的成绩”“贵州未来的发展”等,由于教材本身就是一个严密逻辑体系构成的知识体系,专题化教学的每个专题设计不能背离“贵州省情”教材的内容,教师在讲授时也不能孤立讲,也不能不同的教师负责不同的专题,其他的内容一概不知,以上这些不科学的专题化教学割裂了部分与整体的联系,这些教学改革不仅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反而让“贵州省情”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专题化教学的前提是教师对教材要整体把握,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每个专题之间的逻辑联系,这样才能将专题化的教学讲出成效。

4.“贵州省情”实践教学环节探索

“贵州省情”课程课时量少学生人数多,只能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但省情课不是一门纯理论性的课程,该课程更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以开放的学习方式,开放的教学方法,开放的学习地点,开放的评价方式来开展。重视实践学习的必要性,课堂教学结合实践教学一起开展。通过创新“贵州省情”课程的评价方式,以开放式的作业和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开发在实践中完成的课后作业,在作业设计中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

实地参观学习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力补充,开发几条便于开展实践教学的线路,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书本和现场相结合,如“川滇黔革命委员会旧址”“三线建设博物馆”“大数据研究中心”“邓恩铭纪念馆”“脱贫攻坚示范村”等,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在区域的考察基地实地进行考察走访,以“体验式参观”的方式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把省情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不仅了解整个省情,也可以在实践中侧重了解市情,乡情,上出特色课,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之中感受贵州文化的魅力。

5.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贵州省情”教学

“贵州省情”课程在贵州高校所有专业都进行开设,针对不同专业,不断挖掘省情教育与各专业课程思政的结合点,利用课堂讨论环节、课后作业环节等,将省情课与专业相结合,如“某某专业在贵州省的现状与发展”,以乡土情感教育等为切入点,不断创新省情教育融入各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发展,使“贵州省情”课程教学成为本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如针对师范类专业的学生,让他们主动去了解贵州教育的发展历史和当今贵州教育及其本土教育家对于贵州教育发展的贡献等;针对理工科类学生,在讲解贵州历史方面,侧重介绍贵州三线建设时期的历史,让他们更多地更多地了解三线建设对于贵州工业发展的重要性等等。“贵州省情”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课程内容就和各专业的特点产生了联系,与专业相关的地方性的历史文化、人物榜样、特色发展等方面故事的挖掘和精神的提炼,凝聚起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认同和信念。

通过以上一系列教学改革的探索,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高校大学生通过“贵州省情”课程的学习加深对贵州的全面了解,提升对本土价值的认同,引导即将踏上社会的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中,用自己的知识和文化、青春和汗水,为地方的建设发展、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贵州省贵州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贵州省博物馆大悬挑超限结构设计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2019年贵州省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贵州,有多美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