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村贫困治理的历程、成就及其启示
2022-11-11张琳杰
张琳杰,田 牛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2)
1 贵州农村贫困治理的历程回顾
贵州是中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欠发达省份之一,是全国连片特困的代表性区域,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受地理环境等制约,贵州经济长期落后,贫困面较大。因山地、丘陵面积过大,平原面积狭小可用于农业开发面积较少,造成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过高,特殊地理环境客观造成贵州经济发展长期滞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贵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受益于中央和发达地区的帮扶政策,在全省各族人民的努力下,贵州贫困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贵州农村贫困治理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主要阶段。
1.1 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区域瞄准(1978-1985年)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以经济建设为切入点,全力提高贫困区经济水平。改革开放初期,贵州全省贫困人口约为1840 万人,超过65%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与东中部相比,贵州贫困原因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脱节,民众生产积极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伴随包产到户政策落实,蕴含于人民当中的潜力获得释放,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经过七年努力,1985年,贵州省经济总量和农民人均收入较1978 年增加100%,贫困人口降至1500 万,贫困发生率有70%降低到57.5%,初步缓解了常年存在贵州的普遍贫困问题。但是区域不平衡现象突出,部分地区贫困发生率居高不下,例如毕节地区1987年的人均收入约322元,仅为贵阳的21%,贫困人口345 万人,占毕节地区人口总数的60%,贫困问题依然严峻。
1.2 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县域瞄准(1986-2000年)
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领导小组宣布成立,标志着中央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开发扶贫。贵州相应成立省扶贫办,以政府力量推进大规模扶贫开发,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扶贫工程。贵州省选择31个国家级贫困县为主要突破口,在当地实行产业扶贫,帮助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经过9 年建设,全省贫困人口第一次降至1000 万以下,贫困发生率陡降为34.4%,贫困区人均收入提升到335元,扶贫开发取得了初步的成效。1994年,国务院颁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宣布到20世纪末消除8000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标志中国扶贫进入攻坚阶段。伴随八七扶贫计划公布,贵州扶贫力度有所增大,取得丰硕成果。1994 年,中央政府选择592个县为重点扶贫区,其中48 个属于贵州。贵州省初步实现了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生根本性变化。2000 年,农村贫困人口由1993 年1000 万降至313 万,贫困发生率首次降至10%以下,约为9.4%。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1260 元,居民生活水平获得实质提高。
1.3 综合扶贫开发阶段:村域瞄准(2001-2010年)
2001 年,中央颁布《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 年)》,将扶贫区域精确到乡村。在开发式扶贫的基础上,这一时期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扶贫开发从逐步从过去单一的经济开发向综合扶贫开发转型。此外,2000 年西部地区受益于第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红利,区域经济社会得以发展加速。随着综合扶贫开发的推进,贵州贫困地区社会公共事业稳步发展,教育“两基”目标全面实现,新农村合作医疗全面覆盖,农村低保制度不断完善,综合扶贫开发取得较好成效。2000-2008年贵州贫困人口减少116 万人,低收入人口减少201 万人;2009 年开始将低收入人口也纳入贫困人口监控,贵州贫困人口统计上升为535 万人,到2010 年下降至418 万人。但随着贫困人口的减少,扶贫边际效率也随之降低,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趋缓。根据新阶段扶贫要求,贵州省贫困人口超过500万,部分脱贫人口再次变为扶贫对象,50 个县成为重点县。随着贫困线的提高,剩余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返贫风险高,区域收入不平衡造成的贫困问题突出,扶贫难度较大。
1.4 脱贫攻坚决战阶段:精准到户(2011-2020年)
2011年,国务院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扶贫开发与民众享受改革成果相结合,14个连片贫困区为新时期重点扶贫区域。面对零星、散状贫困户分布特点,中央政府提出精准扶贫计划,要求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这一阶段,贵州省有65 个县、区、市被划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剩余贫困人口集中于连片贫困区,如石漠化区、边远乡镇等扶贫攻坚地区,扶贫难度相对较大。2013 年,我国正式进入精准扶贫脱贫阶段。2015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工作时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在中央政策号召下,贵州省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配合中央文件。2015 年10 月,贵州省出台《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及10 个配套文件,提出分两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十大具体步骤。2016年9月,贵州省正式出台《贵州省大扶贫条例》,对精准扶贫目标予以细化,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规章制度完善与颁布为精准扶贫理念在贵州落实做好体制准备。随后贵州省又相继颁布实施了《贵州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行动方案》《贵州省生态扶贫实施方案》《关于深入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困难群体民政兜底脱贫工作的实施意见》《贵州省精准扶贫标准体系》等政策文件。
2 贵州农村贫困治理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精准扶贫理念提出后,在中央的支持下,经过全省人民和对口支援单位的努力,贵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变强、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成效突出,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贵州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1840余万人减少到2019年的30.83万人,2020年历史性地解决延续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
2.1 农村贫困人口持续减少,贫困发生率不断降低
贵州农村贫困人口持续减少,贫困发生率不断降低,脱贫攻坚“贵州样本”获得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盛赞。2011 年,贵州全省有贫困人口1149 万人,全省88 个县中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0 个,有934 个贫困乡和9000 个贫困村。截至2019 年底,贵州有9 个未摘帽的深度贫困县,312 个贫困村,全省贫困人口减少到4.3 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83 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85%,全面完成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2011-2019年,贵州省农村贫困发生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贵州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1118 万人,平均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20 万人以上,成为我国脱贫人数最多省份。2020年,贵州向绝对贫困发起最后总攻,坚决啃下最后“硬骨头”,历史性地解决延续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11 月,贵州省政府宣布最后9 个贫困县符合国家贫困县退出标准,标志着贵州全部66 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贫困退出,也标志着我国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2.2 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贵州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扶贫开发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推进。2019 年,贵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756 元,增长10.7%,是2011 年的2.4 倍。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看,在贫困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贵州省同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贵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值也逐年上升,从2011 年的60.9%上升到2019 年的67.1%。2019 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9.6%,而贵州增长了10.7%。与此同时,贵州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得益于贵州大力推进就业扶贫,引进对口帮扶城市资源到贫困地区,持续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推进消费扶贫、电商扶贫等。2019 年,贵州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580 元,增长11.0%。从消费支出来看,贵州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2019 年,贵州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509 元,同比增长6.9%。其中,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是促进贵州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两大类增长贡献率合计接近50%。此外,衣着和医疗保健支出较快增长,主要生活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加,居住条件和家庭设施显著提升。
2.3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贵州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路行动计划、“农村公路三年大会战”、“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等行动,农村交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脱贫攻坚中,贵州将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向贫困地区倾斜。2019年底,贵州省66个贫困县高速公路由3797 公里延长到5190 公里,增长了37%;公路里程由14.9万公里延长到16.2万公里,增长了8.7%。实现农村“组组通”硬化路,解决沿线1200 万农民群众出行不便。同年,贵州贫困地区所在自然村通公路的农户比重和所在自然村通电话的农户比重基本接近全覆盖,能接收有线电视信号的农户比重为99.6%,能便利乘坐公共汽车的农户比重为70.3%,通宽带的农户比重为97.6%,垃圾能集中处理的农户比重为81.0%,有卫生站的农户比重为98.0%,上幼儿园便利的农户比重为91.2%,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大幅提升。贵州通过加强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日常管护等,引导群众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3 贵州农村贫困治理的启示
贵州作为后发地区,在经济落后等因素制约下市场扶贫受到较大程度制约,因此政府主导成为贵州贫困治理的必然选择。贵州从本省实际出发,重点在在基础设施、产业扶贫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创造良好的脱贫致富的机遇,以政府为主导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实现和全国同步小康。一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曾经是贵州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补齐交通不畅的短板,贵州在国家支持下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超常规速度建立和完善了贵州省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的快速推进,对贵州农村贫困地区发展具有至关重要影响。“要想富,先修路”成为贫困区致富的普遍经验。另一方面,产业发展是农村地区可持续脱贫的根本保障。产业扶贫有利于推动贫困地区内生动力,通过产业发展来带动减贫,提高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确保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贵州经济相对落后客观造成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缺乏兴起的资本和强大竞争力,仅靠民间资本或贫困地区自身力量难以承担产业扶贫需要的资本、技术、市场等难题。因此,政府作为必要的介入者,将在贵州产业扶贫中起到重要作用。实践中,贵州将扶贫与产业升级结合,积极引进金融资本,形成制度完善,覆盖面扩大,产业脱贫带动力不断增强的良性循环。精准扶贫阶段贵州因地制宜加快培育特色产业,精准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同时,各级政府在社会保障、社保兜底等方面进行有效调整,既有效减轻贫困群众医疗、教育等方面负担,又采取临时救助等措施确保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同时,有效阻止返贫现象的发生。贵州农村贫困治理可以说是我国贫困治理的一个缩影。作为我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贫困治理的领导,以政府为主导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是贵州与全国实现同步小康的关键。受益于中央和发达地区的帮扶政策,贵州减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大幅提升、产业发展欣欣向荣、精准扶贫成效显著,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整体消除绝对贫困,为接续开展的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扶贫工作将缺少“主心骨”和“顶梁柱”。进入后扶贫时代,促进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在接续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中,中国共产党将继续领导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向实现共同富裕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