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的校本培训及实施策略探析
2022-11-10张允亮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而校本培训是当下应对挑战的有效方法和路径。学校可从指导青年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利用教研(学科)组构建研学共同体和加强学校间合作交流三个方面进行校本培训,以帮助教师明确专业发展目标,拓展专业发展空间,促进业务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新时代;课程改革;校本培训;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张允亮(1992—),男,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杭州学校。
当下,我国迎来一段特殊的时期,各行业均面临严峻挑战。与此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也陷入困境,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和实践等均受到环境的限制。新时代背景下,在教师无法外出学习和实践的情况下,为深化课程改革,教师所在学校开展的校本培训,便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十分重要的一条路径。
一、新时代校本培训的必要性
(一)紧跟时代,推动课程深化改革
时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进入深化阶段,一线教师是推进和落实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们对部编新教材的研究以及专业素养的拓展、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科研能力的提升等,与课程改革的深化息息相关。因此,唯有不断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更好地紧跟潮流大势,让深化课程改革的方针政策坚实落地。而“校本培训是由学校根据本校工作的实际需要和教师发展的需求自主确定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聘请相关专家或利用校内教育资源开展教师培训的一种教师发展方
式[1]”,因此,出于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校本培训是时下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最佳选择。
(二)立足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给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如果教师不能顺势而动,势必会被时代和社会所抛弃。而避免这一局面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包含了教师的精神,教师的知识以及教师的能力的发展[2]。”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片汪洋。但是,汪洋也有枯竭的一刻。时代在前进,知识在不断更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因此,教师只有“汪洋”还远远无法满足教师自身和学生的需求。教师不仅要有“汪洋”,更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而这活水从何而来?这就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唯有不断地夯实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教科研能力,教师才能更好地站在讲台上,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
(三)学校发展,打造名师成长地
一所学校的良好发展,离不开精兵强将—教师,更离不开具有榜样模范作用的名师。为了积攒名气,学校在发展初期主要通过高薪聘请的方式挖掘名师来校任教和带队。但是,名师的流动性较大。因此,在学校发展步入正轨以后,学校会提供条件、资源和制度保障等来培养和塑造体现学校文化和带有学校印记的名师。学校成为名师成长的基地和载体,名师成为学校宣传的一张耀眼名片,学校和名师形成互利共生、合作共赢的关系。而在塑造名师的过程中,校本培训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二、新時代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
(一)指导青年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须知,学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教师群体,而在这个群体当中,青年教师的个人素质、职业素养、个人专业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更是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甚至决定着学校的未来发展。因此,无论是从有利于青年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和成长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学校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说,关注青年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指引青年教师群体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都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所处的环境,结合自身与学校发展的双重需要,对决定教师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决定事业发展目标,并设计相应的行动计划的活动过
程”[3]。因此,开展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校本培训是促进青年教师发展最为便捷、有效的途径之一。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组织了本校的名师或外来的专家开展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讲座,帮助青年教师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和重要性;开展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让青年教师撰写三年、五年个人发展规划等。通过这些活动,青年教师会逐渐树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为之不断奋斗。
(二)依托教研(学科)组,构建研学共同体
教研(学科)组是教师个人与团队专业发展的组织载体和主要阵地,是学校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而设立的制度保障。但是,当下有的教研组停留在传达各项通知、基于经验就课论课的集体备课等工作上,并没有发挥自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从而丧失了“教”“研”的根本。并且,组内成员更是出现了“单打独斗”的现象。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单干势必会拖慢自身专业发展和成长的步伐。因此,若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研组的“教”“研”功能必须发挥出来。教研组全体成员在共同探讨研究、学习互助的基础上,成为研学共同体。如此,教研组才能成为“教师状态的解读者、教师发展的促进者和教研组文化的诊断者、策划者和创建者[4]”;组内教师才能从单干转变为与他人合作。教研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种途径构建研学共同体。
1.基于共同愿景,增强凝聚力
思想引领实践,教研组如果要充分发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建立研学共同体,就必须要有牢固的基石—共同愿景。何为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建立在组织及其成员价值和使命一致基础上的共同愿望和理想”,“个人愿景经过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协同并达成共识后”形成教研组的共同愿景。简而言之,教研组成员由于有共同的发展目标和奋斗方向,志同道合,依托于教研组,才因此结成研学共同体。并且,基于共同愿景的教研组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阵地,必须以教研组长、优秀教师为核心,形成教研组的核心凝聚力,改变教研组过去那种散乱、四分五裂的现状。
总而言之,共同愿景、凝聚力的形成,既离不开教师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明确规划,也离不开教研组长和优秀教师的带队和引领。
2.打造一堂好课
公开课是教师对外展现自身教学水平的窗口。一堂好的公开课必定需要不断打磨和群策群力才能呈现出来。由教研组拟定主题,定期组织集体备课,以集体之力为每一位成员打造一堂好课,并进行公开教学、观摩和评课,可以迅速带动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打造一堂好课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打磨自身、丰富自身的过程,就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去芜存菁的过程。在打造一节好课的过程中,教研组要向教师传授如何搜集资料备课、怎样处理教材、怎么观摩他人上课、如何开展评课等技巧、技能和方法。在长期的实践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势必会有所提升。
3.定期举办读书会
教师如何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勇立潮头?唯有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理念,不断地学习和提升,丰富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拓展自身的专业素养。教研组可以在一个固定的周期内确定一至两个主题,然后向组内成员推送相关的文章和书籍,在组内成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学习后,再由教研组举办读书会,让组内成员分享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与体会,进行思维的碰撞。教研组成员在读书、浏览文章的基础上,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撰写成文,最后发表乃至出版。
4.开展集体课题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教师的角色也需要作出相应转变,即从教书匠式的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而课题研究是研究型教师成长的必要路径,因此,教师要成长为研究型教师,就必须积极投身课题研究,在研究中改进教学,在研究中自我发展[5]。
但是,很多青年教师在步入工作岗位以后,虽然想开展课题研究,但往往因为自身理论知识有限而无法开展课题研究。对此,教研组可以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开展集体课题研究。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老教师一方面可以向青年教师传授关于课题的基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带领青年教师熟悉课题研究的基本操作流程,从而为他们今后开展个人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校间跨区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比如实施“双减”、限制跨区招生、避免名校“掐尖”、降低学区房压力、推动教师轮岗等。为了更好地发展,学校间基于共同发展目标而达成的校际合作成为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新策略[6],同时,这也是校本培训的最新开展平台,能够拓展校本培训的空间。
校际合作可以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强强联合式合作,也可以是学习他人、取长补短式的名优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合作。基于学校间的校际合作,不仅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教师的沟通交流,也使得薄弱学校校本培训的平台从本校延伸至他校,为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笔者所在学校和杭州某名优教育集团进行了第二种类型的合作。两校经常跨区交流,根据双方达成的合作意向,笔者所在学校借助对方学校的资源培养自己的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比如,笔者所在学校经常邀请对方学校的优秀教师、名师来校开展示范教学活动,或者由笔者所在学校组织教师赴该校观摩学习等。此外,学校也会组织本校教师通过网络以线上观摩的方式向合作学校学习。基于校际合作的校本培训,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使得教师走出去,拓宽了视野,找到了差距,激励着教师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四)建立健全校本培训制度,注重完善评价
体系
学校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制度的建设;教师的专业发展,更离不开校本培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实际上,很多学校都建立了一套基本的校本培训制度,比如基于学科的大学科组,基于年级的备课组,师徒结对以及听评课制度等。也有部分学校建有名师工作室,开展卓越(名优)教师培养工程等。但是名目繁多的校本培训往往最终会成为形式主义的集结地,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空有制度,而没有相应的监督体制。这个监督体制就是评价体系,它必须将校本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和考核挂钩,实现优胜劣汰,最终形成一支“战狼”似的团队。
笔者所在学校对教研组、教师的专业发展等进行了制度化的约束和考核,学校对教研组和研学共同体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多项目均进行了量化展现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和教师个人的考评奖惩挂钩,从而推动教师的自主成长和发展。
首先,特殊时期,校本培训将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空间缩小到学校,可以避免教师在外出培训学习的过程中发生聚集,保障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以及生命财产安全;其次,校本培训作为学校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求来确定培训内容和方式的一种教师发展方式,更契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发展需要,能够令培训活动做到有备而来、有的放矢,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最后,校本培训形式灵活,可以更好地解决工学矛盾,避免出现教师因教学任务繁重而放弃培训的现象。总之,为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要注重开展并利用好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校本培训的策略探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22(03):40-44.
[2]朱旭東.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建构[J].教育研究,2014,35(06):81-90.
[3]李黎波,纪国和,李国佳.浅析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探索,2010(08):103-104.
[4]伍红林.当代学校转型变革中的教研组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14,33(24):70-74.
[5]胡田庚,罗燕.研究型教师的角色定位与成长路径[J].教师教育论坛,2014,27(03):17-20.
[6]闻待.校际合作共同体的典型实践及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4):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