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T和MRI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比较
2022-11-10吴以森夏林峰
吴以森,夏林峰
(1.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同安院区(厦门市第三医院)放射影像科,福建 厦门 361100;2.厦门平安好医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福建 厦门 361012)
脑血管疾病作为脑部病变一种,会导致患者相应脑组织受到不同程度损伤,对应发生运动功能障碍及感觉障碍,残疾率和死亡率都较高[1]。而确定而有效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对于患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117例疑似患脑血管疾病患者,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脑血管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医院2019年5月—2022年2月疑似患脑血管疾病患者117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57例;年龄48~83岁,平均(64.3±5.4)岁。
纳入标准:①患者基本资料无漏缺;②患者及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患者语言意识障碍,合并偏瘫、肢体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以嘴唇位置、舌头位置以及肢体肌力退减、麻木、感觉减退及其他活动障碍作为主要表现,合并头痛眩晕及呕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出汗、疲劳、胸部不适、心悸及大小便失禁等表现;④以往不存在脑部手术史。
排除标准:①患者有碘过敏现象,或者对MRI及MSCT检查存在禁忌证;②患者同时患血液系统疾病以及免疫系统疾病;③正在接受其他研究。
1.2 方 法
MSCT检查使用GE LightSPeed VCT 64排128层螺旋CT机。扫描参数为:管电流Smart ma 100~600 mA,管电压100~120 kV,层厚0.625 m,层间距0.625,螺距0.516∶1,旋转时间0.5 s,标准重建。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通过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碘佛醇350,注射速度4.0~5.0 mL/s,造影剂用1 mL/kg体重,生理盐水30 mL。选择SmartPrep造影剂智能跟踪技术,设置C4水平颈内动脉达150 Hu阈值触发扫描,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开始至患者头颅颅顶位置。将采集的原始数据,传入CT工作站,完成薄层重建,并展开减影软件后处理操作,采用容积再现、数字减影、曲面重组以及最大密度投影等系列技术,针对颈部、颅脑血管展开对应分析。
MRI检查使用联影uMR770 3.0 MRI超导扫描仪。选择脑部轴位矢位,行轴位T1WI、T2WI、T2-Flair、DWI、SWI,矢位T2WI及三维TOF-MRA扫描操作,必要时加扫颈部三维TOF-MRA。设置合理参数,T1WI:TR 2214 ms,TE 11.42 ms,激发翻转角90°,激励次数2次,层厚5.0 mm,间距3.0 mm;T2-Flair:TR 8000 ms,TE 128.4 ms,激发翻转角90°,激励次数2次,层厚5.0 mm,间距3.0 mm;DWI:TR 2400 ms,TE 90.3 ms,翻转角90°,激励次数2次,层厚5.0 mm,间距3.0 mm;T2WI:TR 5000 ms,TE 115.2 ms,翻转角130°,激励次数1次,层厚5.0 mm,间距3.0 mm;SWI:TR 30.2 ms,TE 20 ms,翻转角15°,激励次数1次,层厚2.0 mm,间距0 mm;三维TOF-MRA:TR 19.5 ms,TE 3.5 ms,翻转角18°,激励次数1次,层厚1.0 mm。三维TOF-MRA定位线设置为胼胝体膝和压部连线,采用无间距连续扫描,扫描范围自颈内动脉颅内段直至胼缘动脉上方。利用最大密度投影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并分别向左右、向上下翻转360°,每15°获取一张图像。
1.3 观察指标
选择脑血管造影结果及(或)临床综合判断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方法诊断脑血管疾病的结果;对比两种方法针对不同脑血管疾病的检出率;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比较诊断特异度、灵敏度以及准确度。
2 结 果
117例疑似脑血管疾病完成脑血管造影检查和(或)临床综合判断后,检出阳性病例97例,包括急性脑梗死、脑出血、动脉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MSCT检查阳性病例77例,MRI检查阳性病例85例。MRI诊断阳性率72%,MSCT诊断阳性率66%,两者差别不明显(P>0.05)。MRI急性脑梗死检出率较MSCT诊断检出率高(P<0.05),MSCT在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率较MRI诊断检出率高(P<0.05)。
MRI诊断急性脑梗死灵敏度83%(35/42)较MSCT灵敏度58%(35/60)更高(P<0.05),而MRI诊断急性脑梗死特异度99%(82/83)、准确度94%(117/125)与MSCT特异度95%(82/86)、准确度80%(117/146)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2)。
表 1 不同方法脑血管疾病的检出情况(n)
表 2 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情况分析 (n)
3 讨 论
脑血管疾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脑动脉狭窄及闭塞、脑动脉炎和脑动脉损伤等。其临床表现为出血性或缺血性意外,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通过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可早期诊断,并迅速区分出血性、缺血性病变,以及查找责任血管。对患者迅速采取溶栓、取栓或止血、颅内动脉栓塞术等方式治疗,可大大减少患者出血量或抢救存活脑组织,明显改善患者病情,并显著提高患者预后[2]。
脑血管疾病现以影像学检查筛查为主。目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仍属于诊断脑血管疾病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风险较高,因此不列为首选。一般在确定患者需要进行血管介入治疗时才被列为首选检查。MSCT具有层厚薄、检测时间短、较长连续扫描范围以及较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等优势,平扫就能够确定脑出血;而MRI检查出血病灶由于不同期相信号复杂,不容易明确诊断。虽然MSCT平扫可通过豆状核模糊征、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岛带征及脑实质灰白质界限消失、脑回肿胀、脑沟变浅等征象提示急性期梗死的诊断,但MRI平扫更加明确且及时。头颅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可明确动脉瘤、血管畸形或梗死血管,并可评估侧支循环及预测脑出血性疾病血肿扩大的可能性[3],且有较好的后处理效果,如曲面重建、VR重建、MIP重建等,但无法发现小的血管梗死引起的超急性脑梗死,且此种检查存在一定的辐射危害,会对患者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高端宽探测器CT的普及和使用,全脑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imaging,CTP)检查成为可能。CTP不仅能够评估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血脑屏障破坏的情况,还可以显示核心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为溶栓及血管取栓治疗提供有力证据[4]。MRI检查则呈现出较高组织分辨率且无辐射。DWI及辅助ADC图通过检测水分子的布朗运动而提供脑组织细胞毒性水肿的存在,对超急性脑梗死作出明确诊断;DWI信号周期变化还可大致提示脑梗死的期相,并且容易发现小梗死灶。SWI对微小出血灶及血管畸形检出率较高,但有时信号复杂,与小钙化灶较难区分,而CT对钙化的确定就有较高的准确性。MRA则不需要造影剂就可以得到脑血管图像,但检查时间较长,空间分辨及对钙化斑块的显示不如CTA,且存在对血管狭窄程度过度评价的可能。还可根据DWI-Flair的不匹配,提示患者发病时间小于4.5 h,为静脉溶栓提供可靠依据[5];MRI也可通过PWI检查,评价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及平均通过时间来确定缺血半暗带,可弥补MSCT检查模式的不足。所以同MSCT比较,MRI呈现出更高诊断效能及诊断价值[6]。但是此种检查方式费用较高,检查时间较长,需要患者高度配合,且需要患者无非钛合金金属植入物。在本次117名患者MSCT检查及MRI检查的统计中,脑血管疾病的检出率显示MRI检查模式阳性率及检出率略高。
综上所述,临床对不同脑血管疾病诊断的过程中,MRI以及MSCT检查模式在诊断中各具优势。在诊断价值方面,MRI诊断缺血性疾病具有优势,小病灶及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检出率高;MSCT检测快速、安全,检测费用低廉、耗时较短,对出血性病灶确诊明确。因此临床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诊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