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1”模式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为例

2022-11-10秦秋红马新博陈倩倩

教育观察 2022年31期
关键词:生活史寄生虫考核

刘 云,秦秋红,马新博,陈倩倩,邓 琦

(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部,广西柳州,545025)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把传统教学与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掌握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1]研究显示,混合式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2]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混合式教学发展经历了一个越来越清晰化的演变过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混合式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混合,而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具有高度参与性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3]我国混合式教学发展起步相对较晚,2003年,在南京召开的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首次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国内,随后在教育领域被快速推广应用。[4]

我国混合式教学已经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无论是教育教学研究者、实践者,还是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已基本达成一致共识。在第十二届新华网教育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强调,混合式教学要成为今后高等教育教学的新常态。[5]然而,作为教学实践的参与者,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对混合式教学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混合式教学的规律把握还不够准确,导致在实施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6]如教学资源有待优化,课堂教学与线上学习不能很好地融合,评价模式陈旧,具体教学实施难达预期等。

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是一门医学基础课,该课程学生人数多,教学内容繁杂。本研究创新“1+X+1”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团队合作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旨在为该课程教学改革积累经验,并为其他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一、模式介绍

根据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内容分类清晰,单元内知识内容和结构相近的特点,课程组实施单元板块式教学,每单元进行一次“1+X+1”混合式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首先,教师在一个单元中选择一种最重要或最常见的寄生虫在线下课堂讲授,示范该单元同类虫种的学习方法,对低层次知识以线上自学为主,对高层次知识以线下精讲的方式攻克重难点,即“1”。然后,学生通过线上课程资源自学该单元其他寄生虫,以寄生虫生活史流程图为核心,将寄生虫的形态、致病、诊断、流行、防治等知识以思维导图方式汇入生活史流程图中,整理出每种寄生虫的生活史核心知识归纳图,即“X”。最后,通过翻转课堂检验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个环节包含三个“1”,分别是一个学习小组领取一个虫种任务,一个单元采用一种翻转课堂形式,一个单元融入一类思政元素,即“1”。

图1 “1+X+1”混合式教学模式示意图

二、教学内容和形式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为实现“基础知识”与“高阶知识”“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的对话,本文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编排与优化整合,对教学形式进行了精心设计,归纳如表1所示。

表1 “1+X+1”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内容及形式

(一)多网络课程可选

教师精选两门风格迥异的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机会,分别是中国大学慕课的“寄生人体的恶魔——医学寄生虫学”(南方医科大学,国家精品课)和超星学习通的“虫族入侵”(广西医科大学)。慕课课程系统全面,但缺乏趣味性;学习通课程新颖生动,但是没有涵盖全部知识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基础情况和学习习惯选择平台学习,并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节奏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归纳生活史核心知识

寄生虫学习中生活史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是其他知识的基础与联系。创建生活史核心知识归纳法,以生活史流程图为核心,将形态、致病、诊断、流行、防治等知识以思维导图方式汇入生活史流程图中,形成生活史核心知识归纳图,便于学生加工学习和逻辑记忆。

(三)多教学形式和思政元素

通过角色扮演、思维导图、头脑风暴、科普宣传、病例表演、文献分享、PBL教学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要实践者。一个单元采用一种教学形式翻转课堂,每单元融入一类思政元素,全面提高学生思政素养。

三、教学过程

坚持教师在线下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和线上学习中的指导作用,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分阶段教学。“1+X+1”混合式教学过程包括课前预习、一期教学和二期教学三个阶段,如图2所示。课前预习主张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机会;一期教学强调教师示范指导作用,体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特征;二期教学侧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追求有效性、创新性、参与度的“优生”目标。以下以吸虫单元教学为例。

(一)课前预习

课前教师发布肝吸虫预习任务,向学生推荐中国大学慕课“寄生人体的恶魔——医学寄生虫学”和超星学习通“虫族入侵”课程,在校内在线教育平台上的自建课程中发布典型病例及思考题和测试题。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对基础知识进行预习,在线完成讨论和测试。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和效果,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优化和完善后期教学设计。

(二)一期教学

教师选取吸虫中本地感染率较高的肝吸虫展开线下精讲,示范吸虫的学习方法。对低层次知识(形态、诊断、流行)以学生线上自学为主,对高层次知识(防治、致病、生活史)以教师线下精讲攻克重难点。

图2 “1+X+1”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示意图

教师以观看“爱吃鱼生引发肝脏肿瘤”视频导入,并以该病例为线索整合教学过程各知识点,创设以问题为中心的情境。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对肝吸虫各发育阶段的顺序加深记忆,观看完沙画动态演示的生活史全过程后,教师指导学生绘制肝吸虫生活史思维导图,最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以关键词总结肝吸虫生活史的特点和重要记忆信息。对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教师以病例分析为切入点,化抽象为具体,利用病例归纳肝吸虫病的具体临床表现,穿插分析致病机制,并形成病程发展关系图。对防治措施学习,教师以头脑风暴方式让学生列举各种预防肝吸虫病的具体做法。课堂小结时师生共同以生活史流程图为核心,将形态、致病、诊断、流行、防治各知识以思维导图方式汇入生活史流程图中,形成肝吸虫生活史核心知识归纳图。

最后,教师交代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学其他吸虫,整理每种吸虫的生活史核心知识归纳图,并布置二期教学的小组任务,每个小组负责表演一种吸虫病例,通过学习通课堂抢答功能确定各小组表演的病例虫种。

(三)二期教学

经过线下精讲和线上自学,学生已经完成对所有吸虫的理论学习,进入二期教学翻转课堂环节。按照整体规划,这一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讲解完本组任务虫种的生活史核心知识归纳图之后,进行病例分析表演。

各小组分析病例、挖掘信息、精心策划、组织排练,全部组员协同合作,在表演中担任不同角色。表演环节后设置提问答辩环节,其他小组选一名代表就表演的病例虫种提一个相关问题,表演组全体组员合作完整作答,对不完善或有疑问的地方教师进行补充。最后,学生利用学习通课堂分组任务功能对自己、他人进行评分。教师对学生进行评分,同时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反馈意见和对混合式教学的改进意见。

四、课程考核

(一)考核内容

与学习目标相呼应,考核内容涵盖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知识考核考查学生对知识体系中关键部分的掌握程度,选择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开展阶段性测验;能力考核是过程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课程考核的重点部分,选择作业、讨论、小组任务等多种形式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素质考核主要评估学生的思政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7]

(二)考核方法

如表2所示,通过六个结合全面考核,即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客观性评价与主观性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活动考核相结合,教师评、生自评、生互评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8]

表2 “1+X+1”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考核方法

五、总结

混合式教学区别于其他模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混合”,整个教学环节的各个实施过程都可以混合,包括教学空间、模式方法、活动形式、考核体系等,通过对多项教学元素的整合,呈现最优质的教学效果。[9]

在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中实施“1+X+1”混合式教学,效果明显。第一,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对该课程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如选取血吸虫相关诗篇《送瘟神》参加中华经典诗文朗诵比赛。第二,学生更加注重能力培养。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中只关注考试成绩逐渐转变为注重学习过程和效果,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提升了教学质量,有利于实现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第三,便于学生服务社会。二期教学过程的小组任务学习成果可以直接运用于开展科普传播,提高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

猜你喜欢

生活史寄生虫考核
海洋中“最难缠”的寄生虫:藤壶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荣获第三届罗国杰伦理学教育基金优秀著作奖
白话寄生虫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稿约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八卷本)》荣获第八届高等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辽中地区玉米粘虫的发生与防治
滦河口文昌鱼生活史与食性初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