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四位一体”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广西高职院校诊改实践为例
2022-11-10黄小娥刘存香
黄小娥,刘存香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23)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院校内部治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正是在国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为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提出来的。作为院校内部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诊改实践越来越受到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广西大力推广诊改工作,形成了很多典型做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目前,诊改已经从推广阶段发展到提升阶段,如何实现自我诊改与质量治理,形成特色化适切的诊改体系,是摆在职业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广西高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现状
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出台。[1]2018—2020年,广西完成了首轮复核。36所高职院校和64所中职学校完成了抽样复核,实现了所有高职院校、地市和各类学校全覆盖。本次复核主要围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平台建设及其对诊改的支撑度三个方面进行,组织了46名专家分为14个小组,对抽取的学校开展了入校复核检查,基本实现了各地、市和各类学校抽样全覆盖,最终34所学校复核结论为“有效”、6所学校复核结论为“待改进”,1所学校因故申请延迟。[2]经过第一轮诊改复核,目前广西高职院校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
教学诊改工作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一直以来存在“两张皮”的错误认知,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例如,认为诊改和评估是一回事,存在“坐等”思想,等着上级下发指标和要求,靠“做材料”蒙混过关。诊改复核反馈中发现,某些中高职学校诊改形式化问题严重,对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同教学日常工作如何结合还没有正确的对策,缺乏诊改提升的主动诉求。
(二)“两链”体系不衔接
建立科学清晰的目标链和标准链,目标上要环环衔接,标准上要上下呼应。从诊改委的复核反馈数据来看,经过第一轮诊改复核,大部分院校基本建立了目标链和标准链。但是,两链之间缺乏衔接,标准无法支撑目标达成,目标达成无标准可依。针对这些学校的诊改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发现,有不少师生对学校发展总目标缺乏了解。师生缺乏目标意识,两链传导不到位,这些问题都对职业学校开展诊改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三)信息化平台不完善
目前,根据第一轮诊改复核反馈结果,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缺乏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平台支撑质量管理,信息化还停留在记录和反映业务结果状态数据的层面,单一反馈记录和反映业务过程,动态数据不足,质量管理的自发性、过程性、闭环性等特点尚未融入质量实施、检查和改进的全流程中。
(四)评价结果运用不充分
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办学治校改革成效来说,质量评价成果是促进改革的重要参考和依据。针对这些学校的诊改问卷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职业院校没有质量考核管理办法和相关激励机制,导致师生缺乏自我诊改的内生动力。
二、“四位一体”诊改模式实践探索
广西高职院校在自治区教育厅及全区诊改委的指导下,部分高职院校经过第一轮复核诊改后,在不懈探索与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适合自身需求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本文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如何探索适切自身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进行说明。
2017年,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启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出台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实施方案》,成立了以书记、院长为首的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主诊断与改进工作领导小组和诊断与改进工作办公室,下设学院层面诊改工作组、教师层面诊改工作组、校本数据平台建设组等六个专项工作组。2018年,学院通过自治区教育厅第一轮诊改复核,在自我诊改路上迈出了第一步。2019年,学院重新修改和完善实施诊断与改进运行方案及标准编制,定制“一页纸”项目管理平台;2020—2021年,在全面推行“一页纸”项目管理基础上,学院持续完善标准制度、诊改制度,建成质量管理平台、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等信息化管理平台。
学院在探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诊改运行实施方案,以问题为导向,明确了“1方案、1抓手、1平台、1考核”四位一体诊改模式,解决了第一轮诊改复核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一套可复制的诊改模式,在广西20多所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进行推广。
图1 “四位一体”架构图
(一)实施一套适切运行方案
为建立常态化、特色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学院持续每年修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实施方案。和原实施方案相比,修订后的实施方案关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实施的工作思路更清晰。修订后的实施方案以年度重点工作和“一页纸”工作计划为抓手打造目标链和标准链,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实施任务管理实时监控与绩效评价相结合,以考核性自我诊断与改进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1.构建特色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结合学院实际,建设以保障学院发展规划目标达成为目的,以信息化“一页纸”项目管理为手段,以“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为方法,通过“学院—职能部门—系部—教师”层层传导目标,督促各岗位履行主体责任,构建目标可传导、标准可执行、进度可监控的内部质量保障“网”。
2.建立常态化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
明确以诊改工作与绩效考核工作相结合,以考核性自我诊断与改进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不断完善质量保证制度,逐步构建更具内聚力和创新力的常态化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
3.形成富有水电特色的现代质量文化
通过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运行,进一步加强质量意识,落实全面质量管理观,推进质量强校战略实施,不断丰富保障体系的内涵,形成富有水电特色的现代质量文化,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以“一页纸”项目管理为抓手
1.统筹学院事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链的顶层设计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事业发展规划的制订,以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教育发展战略和事业发展规划为统领,构建“事业发展规划总目标—行政部门的专项规划目标—二级系部子规划目标—重点工作任务年度分解表”目标链。
2.瞄准目标任务,层层传导压实责任
通过年度重点工作—行政部门年度目标“一页纸”—二级系部年度目标“一页纸”—四个层面发展目标“一页纸”层层传导,实现各部门年度目标与学院发展规划总目标的衔接。2021年共制订29个行政部门“一页纸”工作计划报表,10个系部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四个层面共693份“一页纸”工作计划报表,覆盖率达100%,保障学院发展规划目标达成。
3.实施“国家级—自治区级—校级—专业、课程”标准链,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
一是围绕岗位设置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师发展标准、学生发展标准几个层面,不断健全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建设标准,明确工作标准、专业课程标准、师生发展标准,夯实质量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基础。二是结合高水平专业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等建设标准及师资队伍建设的“十四五”发展目标,编制了相关标准22项,打造了“国家级—自治区级—校级—具体专业课程标准”的四级标准链,与目标链上下关联、相互呼应。同时,通过质量管理平台、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等平台部署相关运行指标质控点212个,实现任务达成与标准关联分析和量化监控,解决质量标准无法支撑质量目标的问题。
4.实施“一页纸”项目管理,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覆盖
“一页纸”项目管理作为学院实现自我诊改与质量治理的有力抓手,实现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覆盖。在认知层面,为了让全体教职员工熟悉掌握“一页纸”项目管理的使用方法,学院每年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学院领导、中层领导、教学团队负责人、教师个人等不同人员培训60余次,“一页纸”项目管理理念深入人心。
(三)构建信息化质量管理平台
1.推进质量管理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按照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实施的需求,在平台上设置机构职责、任务目标、标准设置、运行监控和绩效考核等功能,构建集质量管理平台、智慧教学平台、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于一身的信息化体系,逐步实现五个层面的目标可测、标准可达、绩效可考核,促进信息化更好地融入质量管理和质量评价。
2.实现了诊改工作的智能化、常态化运行
2019—2021年,学院依托平台常态化开展校内诊改复核诊断与改进工作:发布党委研究决定的学院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各职能部门、教学系部、教学团队、教师个人编制“一页纸”,实现目标层层传导;组织中期诊改汇报会,重点针对“黄”“红”标识任务,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组织全校诊改复核。
3.实现动态监测与实时预警
依托质量管理平台,实施“设立质控点—反馈进度—达到预警值—启动8字质量螺旋诊改”,强化重点任务的动态管理,构建了动态监测与定期预警诊断机制,实现质量螺旋式提升,解决质量管理与内部评价脱节的问题。
(四)建立全面质量管理的考核体系
1.出台质量考核管理办法
学院成立质量考核小组,出台了《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质量管理考核办法》,重点对过程性任务管理、目标任务质量、校内诊改复核、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考核,推进质量管理与质量评价一体化、自诊与复核一体化,形成全面质量管理考核体系,提升质量治理的整体效能。
2.制订分层分类评价指标
依据聚焦重点、过程结果结合的原则,制订行政部门、教学部门分层分类的质量评价指标,其中各层面指标体系均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组成,且研制出了指标对应的评价标准,给予不同的权重考量,最终形成综合性评价。
过程性考核是为了检验质量行为的养成和制度的贯彻落实;质量目标考核是为了检验目标任务达成度、运行监控点的达成度和实效性;校内复核是为了检验课堂教学的三方评价监管是否有力,行政岗位职责的履行是否到位,校内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是否有效推进,采取自评、同行评、社会评相结合的评估方式。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对承接重点工作任务多,获得成果多,完成预算好、质量高的部门给予奖励;对未按时按质完成的部门进行诊改,分析原因、发现问题,予以取消评优资格等处理。
三、诊改推动广西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经过诊改复核,广西高职院校不断优化了运行机制与方式,打造了科学两链,学校工作目标更加明确,建设路径更加清晰,各责任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能有效落实。实现了从经验引领向战略引领的转变,从被动发展向主动发展的转变,管理效益明显提升,自定目标、自我诊断、自我激励、持续改进,全面激发了学校内生活力。
(一)推动职业教育特色化内涵发展
促进办学水平提升与内涵发展。职业院校按照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院校治理的途径和要求,加大力度完善和提升基本办学条件,不断向内挖掘,助力职业院校在内涵建设上取得好成绩,助力广西职业教育办学整体高质量发展。2017—2021年,高职在校生规模增长了35.8万人,生均仪器设备值增长了4532元/生,“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提升了76.94%。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增长了3万人,生均仪器设备值增长了48.94%,“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提升了64.29%,办学基础进一步夯实。[3]
(二)促进专业设置与教学标准建设
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优化专业布局是先导。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加强与企业在新专业开设、专业调整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提升企业行业的育人参与度,使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相衔接。加强内涵建设,各职业院校健全专业教学标准和专业建设标准体系,制订核心课程标准,完善实验实训装备技术标准,推进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内涵建设水平。2017—2021年,共设置257个中职专业(1986个专业点)、398个高职专业(2068个专业点),主动对接重点发展的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发展需求,其中,2021年高职院校新增专业点198个、撤销专业点75个,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各高职院校编写专业教学标准2113个,建设30个高水平专业群,形成“国家级重点专业、省部级重点专业、院校重点专业”三层并进的专业建设体系,同时,重点建设412个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取得了良好的专业建设成果。
(三)促进课程与教材改革
通过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对标国家级、省部级建设标准,各职业院校结合实际,完善“国家级—省部级—院级”三级课程建设标准,不断深化教材、教法方面的改革,确定以模块化、项目化为原则的课程体系。广西高职院校2021年共开设课程33424门,其中理论课程(A类)5687门,理实一体化课程(B类)21501门,实践课程(C类)6236门,B类与C类课程占课程总数的82.99%;深化“岗课赛证”的改革,岗位标准、课程标准、比赛标准、证书标准相衔接,构建组合灵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开设课证融通课程5526门,校企共同开发课程2530门。同时,加大力度重点建设各类示范课程和教学资源库,2021年遴选认定95门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自治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门课程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同时,实施教材改革,推进中高职衔接教材、活页式教材建设,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比率均为70%以上。
(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全面发展
为更好地深化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结合自治区的多元评价改革项目的实施,各职业院校探索建立了完善的、分类多元的教师、学生评价体系,推动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教学评价与科研评价、个人评价与院校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联动改革,不断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对教师评价,各职业院校结合本校改革实际,修订完善相关师德考核、课程考核、科研、科技成果转化等考评制度文件15类,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数量增长明显,师德师风、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对学生实施多元(师、生、企、家)评价。突出日常参与、体质监测、专项技能、课堂教学过程性考核,增加美育评价、劳动评价等评价内容。2021年,广西技能大赛获奖学生5944人次,全国技能大赛获奖78项,国(境)外技能大赛获奖36项,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五)促进职业教育多元化评价常态化
自2017年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施以来,相关督导部门和全区诊改委开展了一系列职业教育专项督导、专项诊改等,完善职业教育质量内部监测和保障体系。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代表共同参与,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队伍和诊改专家队伍;完善职业教育督导检查和评估报告发布制度,全区连续8年定期发布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建立第三方机构参与实施的质量监测和评估机制;建立校内质量督导和评价部门,加强职业教育质量的自我评估。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结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文件对内部质量体系的要求,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四位一体”的质量观,切实解决广西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体系建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方案、1抓手、1平台、1考核”是通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质量体系模型,可为广西乃至全国的高职院校提供经验参考。如何结合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以建构更全面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