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支架式教学在大学英语中的运用
——以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教材为例

2022-11-10罗玲玉

教育观察 2022年31期
关键词:支架思政课文

罗玲玉

(湘南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郴州,423000)

一、背景介绍

2019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1]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并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非英语专业生的必修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与交际能力,而且要加强学生领会汉英双语所承载的思想文化内涵异同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思维能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二、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法,其核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生基于原有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建构主义最早的提出者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他提出了图式、同化、顺应及平衡理论,促进了建构主义的发展。此后,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学生学习时有两个层次,一是学生现有的水平可以达到的层次,二是学生借助他人帮助可达到的层次,这两个层次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建构主义的内涵。

支架式教学的出现,就是为了缩小“最近发展区”的范围。支架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在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中达到学习目标。同时,支架式教学还注重教学情境的融入,旨在帮助学生建构及内化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会逐步撤走支架,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三、教学问题

大学英语综合课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英语基本语言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其内容涵盖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为具有人格修养、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然而,大学英语综合课对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尤其是对音、体、美等专业的学生来说,综合性强、学习难度大,对学生的语言基本素质要求也较高。但是,该课程是实行大班教学的公共必修课,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性格和语言基础都参差不齐,导致教师很难兼顾所有学生。

四、支架式教学在大学英语综合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支架式教学包括五个环节,即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其中,搭建支架和进入情境属于信息输入,如教师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所需完成任务的相关参考资料等;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属于信息输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内外的自主学习,实现实时的师生、生生、学生与教学内容及媒体之间的互动。[3]

本研究选取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教材中不同单元的Text A及练习部分作为教学语料,从信息输入、信息输出、效果评价三方面进行支架式教学实践。

(一)信息输入:搭建支架、进入情境

本课程各单元设计分别包括五部分,即Listening and Speaking、Text、Exercises、Translation、Writing,围绕听、说、读、写、译五个语言技能展开教学活动,以课文讲解和各种练习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必要时要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其融入相应的学习情境。

1.课前准备

以第一单元课文Text A:LifeatHarvardUniversity为例,其作为新生的第一课,内容非常应景。为让学生尽快熟悉教学环境,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在自我介绍之后,对本课程及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并通过开展与课文相关的预习问题预热课堂。第一单元的预习问题如下。

(1)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theme of this unit?

(2)What can you predict about the author’s life at Harvard University from the title of the text?

后续学习也可以此为参考,让学生完成相关预习任务,厘清单元主题。例如,第一单元,教师可让学生先行了解美国大学教育、哈佛大学等内容;第二单元,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前了解孝德、中外亲子关系等;第三单元,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了解不同的音乐形式;第四单元,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游泳及自己喜欢的运动;第五单元,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人生的变化等。可见,课前准备是在教学过程中搭建支架的第一步,旨在帮助学生厘清学习目标与重点。

2.导入

导入部分旨在通过音频、视频等音像资料为学生创立学习情境,进行课堂导入,并在无形中穿插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例如,第三单元主题为“音乐的力量”,教师在导入部分可以播放课文中提到的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等著名音乐家的小提琴、大提琴、钢琴演奏片段,也可以选择播放中国古风歌曲,古筝、琵琶等中国古典乐器的演奏片段等。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能较为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再如,第四单元主题为“运动的动力”,课文内容围绕一场非正式游泳比赛展开,教师在导入部分可以考虑播放任意一届奥运会比赛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与意义。

以第一单元为例,教师播放一段以大学开学情景为主题的小视频,让学生在观看后用英语概括视频内容。若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适当介绍自己大学入学时的经历,以此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教学情境,为接下来的口语练习(表1)做准备。

表1 第一单元口语练习教学示例片段

将学生引入主题讨论与情境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提示(支架),包括相关词汇、句型表达等,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中提高语言使用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成功联想起自己的真实体验,激活已有的知识框架。教师借机补充学生未想起或不熟悉的表达,可以更快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3.新授课

这部分主要集中在词汇、短语、句型及文化的教学上,相关课程思政内容也可以通过单词讲解、课文内容所展现的价值观进行探讨与升华。

以第一单元为例,其第一部分为一篇听力短文填空OhCollege,HereIam!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预览短文,之后采取泛听与精听相结合的方式,讲解重点语言知识和听力技巧。在第二部分,教师可以导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及信息,如介绍哈佛大学、常春藤盟校、斯坦福大学等名校的历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第三部分为阅读训练,教师可以先介绍阅读技巧skimming for a gist(略读),再让学生使用该技巧独立完成课文的阅读,让学生在提升阅读能力的同时厘清课文大意与篇章结构。第四部分是最重要的课文学习环节,教师可以采取归纳法与演绎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语言知识点的教学,将课文中出现的词语作为线索,让学生总结归纳出与其相近或相同用法的表达方式并分析异同,并重点展示、讲解可以融入思政内容的词汇,提高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对较难的语法知识,教师可以在介绍语法规则后,让学生自行分析例句,理解语法的运用。

在新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思政元素,对课文的主题和内容进行升华。《综合教程1》教材前五单元可以融入思政元素的部分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综合教程1》教材前五单元部分课程思政元素分析

在词汇讲解部分,教师可以对一些可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重点词汇进行适当拓展。例如,“community”除了课文中提到的“社区”之意,还有更加宏观层面的意义,如世界共同体等。该词多次出现在十九大报告、2021年博鳌亚洲论坛、《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及各类峰会英语翻译中,教师可结合具体例句进行讲解与拓展。具体示例包括a globalcommunityof shared future free from poverty[4]、keep pursuing acommunity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5]、build a globalcommunityof health for all。[6]

4.课文学习小结

课文学习除对重点词汇、句型进行总结外,对课文主题进行升华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语块学习,强调不要割裂词汇、语篇、文化的关系,并围绕整体语境进行学习与总结,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与策略。

例如,第五单元的主题是“成长的烦恼”,教师除传达正确的婚姻观、成长观培养内心强大等品质外,还可以上升到国家的成长,指出现在的中国正处于面临机遇与挑战的阶段,作为新生一代的大学生应承担起接班人这个责任。同时,教师可以在授课结束前,推荐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英语剧集,让学生在课下从不同文化视角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信息输出:独立探索、协作学习

搭建支架与进入情境的目的都是为学生高效学习搭桥铺路,旨在让学生学会自主与协作学习,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综合教程很多授课环节都涉及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实现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的相辅相成。

具体来说,课前准备及导入部分中的问答、听力填空、阅读理解、翻译与写作等学习任务都设有学生自动探究的环节;新授课及练习中的主题讨论、配对活动及课文分析等小组活动,也需要学生自行理解部分课文段落并分享自己的发现,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合作意识;为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而开展的英语辩论赛、文化知识拓展等活动,同样既需要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又需要学生学会团队协作。

无论是独立探索还是协作学习,最终目标都是通过学习任务、活动及练习,引导学生实现“做中学”,提高其自主学习、问题解决及思辨的能力。以下是练习与巩固、小结与作业两个教学环节的具体活动设计。

1.练习与巩固

练习与巩固是教学过程中主要的输出环节,这一环节既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又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协作。教师会在活动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如词汇练习与翻译解题技巧,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在翻译练习部分,教师需要适当地选取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与支架式教学结合起来。例如,第一单元的翻译练习主要涉及新中国的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国情,进一步坚定学生的国家意识;第三单元的翻译练习主要涉及不同音乐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多听红歌,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并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演唱革命歌曲、进行故事分享等。教师在这些活动中的主要任务,都是引导学生将自主学习、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探索与协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在写作技能训练中,教师可以就写作练习进行分步指导,指导学生一步步完成列提纲、起草、修订、校对等环节,并在这一过程中提供与写作任务相关的语言表达资源,再要求学生进行独立写作,之后结合学生互评给予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需要在掌握写作方法后进行独立写作,又需要协作检查和评价,在写作的过程中还会参考教师提供的支架,以此实现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信息输出的结合。

2.小结与作业

好的课堂小结可以迅速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系统的知识框架,教师需要提供线索让学生自行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作业布置不仅可以采取听写句子、课文背诵、写作练习、报刊阅读等方式,尽量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知识点,还可以让学生观看英语电影,完成语音、视频作业如配音、英语戏剧表演等活动。作业内容需要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并学会独立探索与协作共进。具体而言,第一单元至第五单元的课后作业中的思政元素如表3所示。

表3 第一单元至第五单元部分课后作业课程思政元素

(三)效果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教学效果评价包括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的贡献及意义建构效果。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性评价,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进行监控,有效的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及时改变支架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7]为使形成性评价能更好地兼顾即时性与及时性,教师可以适时公布学生平时表现情况,采用线上或游戏手段不定期对学生进行抽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鼓励学生自评、互评,让学生学会自省与合作。教师评价需要侧重引导,及时对值得嘉奖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针对学生需要改进的部分给予建议和帮助。

终结性评价,如测试、作业、考试等,其目的是根据时间段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基于存在的问题制订或调整教学策略。终结性评价能够为教师完善教学方式提供依据,及时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内容与策略,而学生也能根据评价结果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提升、完善自我。

五、结语

支架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将众多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步骤,实现教学内容的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教师根据不同语言技能的动态“最近发展区”搭建不同的支架,逐步加大课程内容难度,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及思维能力,并通过师生与生生互动、融入思政元素,帮助学生完成所学知识的内容及意义建构,加强学生的人格修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完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支架思政课文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口腔CT支架的设计与分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背课文的小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