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使用“救命神器”AED
2022-11-10孙文澜浙江省红十字会
□文/孙文澜 浙江省红十字会
近年来,深圳、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地铁站、火车站、大型商超等公共场所心跳呼吸骤停事件屡有发生,其中不乏“第一响应人”实施心肺复苏和AED电击除颤,成功挽救生命的案例。AED的身影不断冲上热搜榜,出现在普通百姓的视野中,它的作用慢慢被广大民众所知晓,不少人亲切地称其为“救命神器”。甚至有人提出在公共场所大量装备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的建议。
心脏病引发猝死街头的报道并不鲜见。经过几十年的急救知识普及,中国人对心肺复苏的认知度已经大大提高。这个技能关键时刻确实能救命,但它有多大比例能成功呢?
1990到2011年,瑞典三万多名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接受过目击者徒手心肺复苏的患者存活的比例是10.5%,而没被施救的患者,存活率只有4%。10.5%比4%并没有强太多,仍然难以令人满意,因为十个人中只有一个能幸存。此时,AED尤为重要。美国一项研究显示,在四千多名心源性猝死者中,徒手心肺复苏的人,只有9%被救活。但在心肺复苏的同时接受了AED除颤的,有38%活了下来。这意味着,如果及时用上了AED的话,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能够抢救成功。
经常有专业人士在评论中惋惜地表示:假如有AED,结局也许会不一样。我国每年出现54.4万例心源性猝死,能抢救过来的不足1%,而美国院外心源性猝死有1/3能存活到达医院接受进一步抢救。心肺复苏的实施水平是中美差异原因。公共场所AED太少,老百姓不认识AED也是重要原因。随着社会进步,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配备AED,但很多人至今依旧不知道它是什么。万一你或家人心脏病发作,倒在公共场所,很可能离它只有几十米,却因为不了解如何使用AED,失去了宝贵的抢救机会。不想这么遗憾,就要先了解这个“救命神器”。
这个“救命神器”到底是什么
AED是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的英文简称,它是一种便携式的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在必要时给予电击除颤。
AED,一种电击设备。电,能把人电死,但也能将心脏骤停濒死的人电得“活过来”。AED就是这样发挥作用的。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电击抢救”场面。AED和它原理相似,只是做成了简易版。
用术语讲,心跳骤停中常见的心电图表现是心室纤维颤动(简称室颤),AED对于室颤患者第一次电击除颤成功率可达94%。
心源性猝死的急救讲究“兵贵神速”,4分钟内较容易救活,超过4分钟,救活的概率非常渺茫。对于适用的患者而言,AED早用1分钟,救活的概率能提升7%~10%,1分钟内使用救活率接近90%,3~5分 钟 内 使 用 也 能 有50%~70%的存活率。
当发现有人突发心脏呼吸骤停需要进行心肺复苏时,如果能够快速取到AED并正确使用,可大大提升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AED是个“傻瓜机”,操作很简单,经过简单培训或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普通公众也能掌握使用方法。最大的诀窍在于“听它说,跟它做”,我们只需根据AED的语音提示进行操作即可。
操作步骤
第一步开机:按电源键开机之后,AED会有语音提示,告诉你接下来怎么做。
第二步贴片:按照电极片上的图示说明,将电极片紧贴在伤病员相应部位的暴露皮肤上。
通常而言,两块电极片分别贴在胸骨右侧,锁骨下方和左胸乳头外侧、腋中线位置,具体位置可以参考AED机壳上的图样和电极片上的说明。
第三步插插头:将电极片导线的另一端插入AED机器上(有些AED电极片导线的另一端是已直接和AED机身连接的)。AED开始通过贴在伤病员身上的电极片,采集分析其心律数据,这时AED会提醒救护员或围观人员:“不要接触伤病员。”因为身体接触会干扰AED对伤病员心律的分析。
第四步除颤:如果AED分析出伤病员需要电击,就会自动充电,并且在发出除颤指示之前,再次提示:“不要接触伤病员”,确认没有人接触伤病员之后,按下电击按钮,AED会自动对伤病员进行电击除颤。
注意:除颤之后如果伤病员呼吸心跳未恢复,要继续进行心肺复苏(不关闭AED、不取下电极片),2分钟之后AED会再次发出语音提示,救护员应根据提示重复以上操作。
不用担心AED的安全问题,AED专门用于帮助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恢复心律,只要按照提示操作,操作者既不会触电,也不会伤到任何人。
AED使用注意事项
●AED分析伤病员心律时不能接触伤病员。
●除颤时不能接触伤病员。
●除颤之后不能关闭AED。
●除颤之后不能取下电极片。
●除颤之后若未复苏成功则继续进行心肺复苏。
●请严格按照AED的语音提示使用。
找找你身边的AED
AED的储存箱有统一的外观,和消防栓一样,广泛出现在墙上或墙边。储存箱里的AED包则是红橙黄蓝各色都有。有些场所的AED由工作人员保管。需要用的时候,正确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拿AED去救人”,而不是“把病人搬到AED边上”。认准这三个字母,以及“心里过电”标志。
你害怕救人吗
除了技术之外,想要救人的人往往会有额外的担心:用AED救人危险吗?会不会被讹上?如果没救活,我需要承担责任吗?
法律告诉我们:不会。《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另外,AED设计得非常安全,基本不会对不需要电击的患者实施电击。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给AED的批文中,明确写道:医务人员和接受过培训的人才可以使用。
在理想情况下,AED应该跟银行提款机、公交刷卡机一样,成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逐渐普及,直到人人能用,无需另外培训。不过至今,大部分国内公众仍然不认识AED,除了一二线城市外,大量地方上的公共场所还看不见这个“救命神器”,甚至个别一线城市也没能做到在公共场所普及。
幸而公共服务部门正在行动。前不久,教育部和中国红十字会宣布,将心肺复苏纳入义务教育的内容。《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和《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从政策法规层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学校、机关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以每十万人100~200台的标准配置,基本保证目击者可以在3~5分钟内携带AED到达患者身边,三成的心源性猝死者就可以存活。
是时候认识AED这个“能救命的朋友”,也是时候把它介绍给你身边的人了。如果我们走出这一步,每年就可能有超过10万条生命得以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