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习得中母语文化的负迁移现象

2022-11-10杨璐璐

科技视界 2022年20期
关键词:母语发音外语

杨璐璐

(吉林动画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0 引言

“迁移”(Transfer)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对任务A学习会影响任务B学习的一种假设”。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则源于行为主义,是学习者在外语习得的过程中,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母语文化迁移是学习者求助于母语知识、母语文化,用来解决交际时目的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缺乏的现象。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母语文化对后继学习有促进作用的迁移,被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反之,母语文化对后继学习有干扰作用的迁移,则被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我国许多英语习得者,尽管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知识,但仍然会陷入“说不出口”“词不达意”的尴尬境地,这是因为学习者的意义系统、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受到母语文化的“干扰”,导致语言形式、语义和语境无法同步,造成文化移位现象。因此,在外语习得的过程中,消除和缓解母语文化负迁移,有助于提升学习者语言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1 母语文化负迁移的具体表现

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仍以母语文化的风俗习惯、价值标准来和目的语国家人进行交际,往往会造成语言运用失误,从而形成交际上的障碍,造成母语文化负迁移。

1.1 语音层面的母语文化负迁移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发音规则和特定的语音系统。任何一个语言学习者在后天习得一种外语的同时,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本族语言系统和发音习惯的干扰,影响外语习得。就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浓重的中国腔和根深蒂固的母语文化造成了大多数英语学习者发音不准确、语调不自然、节奏不地道。

首先,汉英语音系统不同。英语的12个单元音成对出现,发音部位不同,发音有长短、紧松之分,而汉语中元音却没有长短、紧松之说,均发得较长、较紧。差异的发音习惯会影响英语学习者在发英语的短元音的时候发得较长,易造成“bit-beat”发音错误。其次,汉英的辅音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有一些共性,这使得我国的英语语言学习者认为英语和汉语辅音发音一样,造成了明显的中国口音。英语的辅音清浊成对,浊音所占比例较大,而汉语的辅音,清音为大多数,浊音较少,像“[j]”“[w]”这样的半元音,“[θ]-[ð]”这样的摩擦音,都是汉语语音系统中没有的。

再者,汉英音节结构不同。汉语音节中元音开音节较多,而英语中有较多闭音节。因此,学习者会习惯性地在英语中以辅音结尾的单词末尾加上一个元音,如将“but”读成“[bʌtə]”。汉语音节中没有辅音连缀,辅音中间会有元音的加入,而英语中则会使用大量的辅音,受汉语文化的影响,往往会习惯性地在两个辅音之间插入一个元音,将“clean”发成“[kəliːn]”,将“play”发成“[puleI]”。除此之外,汉语的轻声与英语的重音各有侧重,汉语特有的节奏感都将会影响英语学习者的重音和语调,出现违反英语发音规律,节奏不自然的现象。

1.2 词汇层面的母语文化负迁移

众所周知,受语音系统、语法规则等因素的影响,汉语和英语拥有截然不同的构词规律。两种语言的词汇概念意义不一一对应,指称范围词也不一致。学习者在日常口语交际、写作或汉英翻译练习时,易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通过已习得的汉语语法知识进行错误的英语输出,不能做到精准表达。

首先,受汉语母语文化的影响,学习者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从自己的文化立场出发,将汉语词汇的意义进行简单的对应,形成英语表述的错误,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汉语的成语和俗语的英语表述上。如“big potato”翻译成“大土豆”“人山人海”翻译为“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dog person”“cat person”被理解为不礼貌的话等。另外,如翻译动物们在叫,“叫”用“crying”“shouting”“screaming”均不合适。这是因为“叫”在汉语中有宽泛的指称搭配范围,而在英语中则对应不同的“叫”,“meow”是猫叫,“bark”是狗吠,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都造成了英语学习者词汇层面的负迁移现象。

其次,汉英两种语言的含义不是一一对应的。某种程度上,在汉语中,一些词汇的内涵意义带有极强的民族性。如在汉语里,“狗”字具有贬义,如“狗腿子”“狗皮膏药”,“鸡犬升天”,而在英语中,大部分上与狗相关的为褒义,如“lucky dog”“Love me,love my dog”。两种文化中,“动物”所代表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当表述“极其饿”的时候,会夸张地说,“我饿得能吃下一头牛”。大多数学生会翻译为,“I am extremely hungry,I could eat an ox.”这时候就会引起歧义。正确的表述应为“I could eat a horse.”这都是母语文化在词汇层面的负迁移,对英语学习者产生的消极影响。

1.3 语用层面的母语文化负迁移

语言习得的一个目的是语言的实际应用,学习者根据所学进行交际对话,以“语言”为媒介,完成信息交流和交换的过程。语言的使用深受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制约;另外,还会受到母语语言使用规则的影响。外语学习者会不自然地将母语的语用规则、交际习惯应用到语言交际的过程中,造成语用层面的母语文化负迁移。

在问候的过程中,很多英语学习者会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用“你吃了吗?(Have you had your breakfast?)”“出去呀(Where are you going?)”。这些均不符合英语的语用习惯。英语中,更多使用“Good morning”“Hello”等。再如,“It doesn’t matter.”就不能用来回答因道歉而回答的“不客气”,正确的说法为“That’s all right/Ok.”。

2 母语文化负迁移现象产生的原因

外语学习者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使用了其中的语言模式或规则,导致他们在目的语中出现错误或不恰当的负面影响,出现发音不准确,即“中国式口语”;表述词不达意,搭配错误;跨文化交际时不恰当,语用失误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汉英思维方式异同

众所周知,英国和美国人的思维是直线思维,而中国人的思维是曲线思维。中国历来重视“圆”的意象,圆形的哲学深深地印在了中国人的心里,“天圆地方”“中庸思想”“圆满”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活动。中国人更习惯“跳动”“迂回”“环绕”的方式,喜欢在表述事情之前,做些铺垫,遵循“叙述背景—罗列客观条件—陈述原因—点明主题—表达观点”的语言习惯。然而,英美人更喜欢直线型的思维方式。在语言表述时,比较直接,习惯“表述观点—解释原因”很直接的说话方式。这都给语言学习者在习得英语的过程中,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当这种影响是积极的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正迁移,相反,如果这种影响是消极的,干扰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就会形成外语习得中的负迁移。

2.2 汉英价值观异同

中国的文化传统价值是以群体为本位的整体主义,而西方价值观则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中国人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群体目标的统一和群体利益的维护,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因此,受汉语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会习惯的以谈论年龄、收入、体重等个人问题来表示对于他人的关心。一旦学习者以这样的价值观进行语言交际,就会出现不符合语言习惯的不恰当的语用失误。

2.3 汉英语言习惯异同

在英汉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使用“Not bad”“I’m good.”这样的语句来回答对方询问的“最近怎么样了?(How is everything going?)”。“Not bad”按单词的意思翻译则是“不好”,而“I’m good.”则为“我很好”的意思。然而,英语交际却不是这样的,“Not bad”不是描述“我很糟”,而是“还不错”,“I’m good.”也并不是在说“我很好”,而事实上确实在回答“还可以”。这对英语初学者来说,很难掌握,也难理解其中的差异,这其实就是汉英语言习惯的不同对外语习得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的消极影响。除此之外,中西方在地理方位、历史传统、人文习俗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异,这些根深蒂固的母语文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习得过程中的吸收,造成负迁移现象。

3 “消解”母语文化负迁移的对策

从外语习得中母语文化负迁移现象在语音层面、词汇层面、语用层面的表现来看,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表达的形式和传播途径。母语文化或多或少的都会影响语言学习者的语言习得。针对外语习得过程中,要“消除”或“缓解”外语学习中母语的干扰,使学习者养成良好的外语思维习惯,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一是重视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系统差异;二是加强母语和目的语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三是积极利用母语文化正迁移。

首先,正视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系统差异。母语,也叫“本族语”,是语言学习者在儿童时期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是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对于中国较多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汉语是母语,英语则是目的语,是后天的语言习得。在外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到自己在外语习得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大部分是受母语负迁移影响的,应认真分析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性,学习正确的发音系统,掌握相应的词汇知识,了解两种语言有关语法、句法、语篇等方面知识,避免因母语语言系统的影响造成的负迁移。

其次,重视母语和目的语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学习者可以在同一种语言内部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展开对比分析。外语习得中母语文化的负迁移现象主要源于学习者受到根深蒂固的母语文化的干扰,对学习者起到的消极打扰的作用。英语语言习得中学习者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分析汉语和英语文化的差异,以此来预测英语学习者容易犯的错误和语言学习上的重难点。

最后,积极利用母语文化的正迁移。“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将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转移到对新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过程。“负迁移”则是受母语文化知识的负面影响,未能帮助到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反而起到妨碍的作用。但是,正迁移是语言学习者较为满意的地方,也是学习者容易忽略的地方,“正迁移”会帮助学习者通过已有的母语知识对外语学习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这种积极的正迁移会帮助学习者克服负迁移所带来的学习误区,消除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语用失误。

4 结语

母语负迁移的本质是语言习得者在外语习得的过程中受到的母语强烈影响而致使学习者目的语表达错误,在词汇层面、语法层面比较常见。但事实上母语负迁移对于外语习得者的二语语言能力获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使学习者在语音、语调、语义、语用、语篇等层面上出现问题。因此,“消解”负迁移给学习者带来的消极影响,有助于学习者语言思维的养成,也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猜你喜欢

母语发音外语
I’m a Little Teapot
母语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母语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