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纪实类纪录片的发展与价值意义
——以《了不起的妈妈》为例

2022-11-10

名家名作 2022年16期
关键词:纪实纪录片家庭

王 源

一、教育纪实类纪录片现状

(一)教育纪实类纪录片的定义

教育纪实类纪录片是以纪实的手法表现儿童及青少年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成长的一种纪录片。这种纪录片往往将镜头放在还在成长过程中的个体,在记录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人类成长的过程中经历的种种,并以此展开更加深远的对社会、对人生的洞察。

在内容的表达上,这类作品通常会将镜头的中心对准青少年和其成长的环境,大致分为时代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原生家庭环境、特殊类人群生存境况几类。这类纪录片是在纪实的影像中,通过有计划地组织镜头,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受教育情况,以及特定的纪录片所想要传达的主题、表现的状态、反映的问题进行充分的展现。

而在内容呈现形式上,此类纪录片大多以记录和对比两种手法为主,记录是对事件事实白描式的叙述,而对比则分为不同个体中间的横向对比与不同时空中同一个体变化情况的纵向对比两种形式。

(二)我国教育纪实类纪录片的发展现状与案例

从1996年的《彼岸》至今,我国教育纪实类纪录片一直在不断涌现出优秀的作品。其中从2006年开始,由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出品,张同道导演的教育纪实类纪录片《零零后》,用五集的篇幅留下了00后孩子的成长记录。2017年的《出·路》,跟踪拍摄六年期间三位出身于不同社会阶层的青少年步入社会的历程。2018年的《川流不息》则是聚焦汶川大地震孤儿成长经历的纪录片。

而近年来,随着网生纪录片的蓬勃发展,《我不是笨小孩》和《了不起的妈妈》等出身于互联网的教育纪实类纪录片的涌现,更多地丰富了教育纪实类纪录片的类型和数量,开拓了国产教育纪实类纪录片的种类。其中《我不是笨小孩》聚焦阅读障碍症儿童,关注这个占百分之十左右的群体和他们的家庭。纪录片通过对三个儿童长达三年的跟踪拍摄,清晰地展现了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与成长情况。

本文所讨论的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是用十二集的长度描绘了十二个来自不同地域的妈妈和孩子,着重关注了“妈妈”这一角色,通过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和陪伴,充分展现了现代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模式,更从侧面对社会和教育的问题进行了隐性的讨论。

二、《了不起的妈妈》的表达方式

(一)以家庭为主,联系社会的纪实空间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由十二集组成,每一集选取不同地域背景和不同家庭情况的拍摄对象,将镜头对准社会环境下人类聚集的最小单位“家庭”,并同时在这种记录中展现了更加广阔的社会空间。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集合体。”人类这一概念从来都是与整个社会紧紧相连,我们在确定自己在世界中的坐标时,从来不是以个人的情感与思想标定位置,而是借由各种社会关系组成自己身为人的意义所在。在这种情况下,“我”可以是某人的子女,可能是某人的父母,可能是某人的朋友,也可能承担着上司和下属的身份与职责。因此,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人类的成长从来不是个体孤立存在的某个过程,也不仅仅是在生理上按照基因序列中安排好的脚本成熟并走向衰老。成长应当是一个人类从初始的阶段迈向集体,并在此过程中逐渐社会化,逐渐融入身边广阔的人类群体的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个个体的成长轨迹可以如同蜿蜒的树根指示我们所处之地的图景,折射出民族历史与社会发展的状况。

《了不起的妈妈》中以家庭展开这一视镜,或者更小地将关注点仅仅放在妈妈与孩子这两个人身上。然而其整体的架构、十二集的长度和广阔的样本的选取,从洛杉矶到上海到云南甚至新加坡,为纪录片搭建起了一个拥有极大纵深的平面。在这个平面的展示之下,我们不免对比起每对母女、母子,以及每个家庭之间的关系, 而超越单一剧集文本的意义便在这种比较中被凸显出来。这是一个广阔而具有多样性的空间,容纳了当今中国式家庭的千姿百态,为我们拿出了一份内容广泛、丰富的中国家庭教育报告。

(二)多样化所描绘的新型中国式家庭图景

从洛杉矶到新加坡,从“鸡娃”到“散养”,一个又一个形态不同却殊途同归的样本案例,多样化的表述将小单位相互联结,一幅新式中国家庭的图景通过纪录片展开。

现代教育分为三个部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在这三者之中,家庭教育是儿童最早接触到,受教育时间最长的一种类型。从一出生起,儿童就已经开始在家庭这个社会单位中接受着各种各样的培育,从言传身教的模仿,到亲口传述的学习,儿童的成长不仅代表着家庭内部结构组成与价值观的灌输,同时,作为家庭单位出现的基础,社会背景对家庭教育也起着广泛且深刻的影响。

在《了不起的妈妈》的很多剧集中,妈妈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总是展现着一种深深的焦虑。洛杉矶妈妈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培养孩子花滑,而上海妈妈则为儿子成长的每一步都精心排好了时间表。无论是所谓的“精英教育”,还是普通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许,家长和孩子总是生活在紧张的补习和精准的作息时间表中。在“鸡娃”已经成为现代家长口中的热门词汇的当下,家庭教育所表现出的焦虑和急躁同时也映射着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在社会压力和对教育重视度的日益加深之下,“鸡娃”已经成为家长们中间的一种共识,而在这种“大家都在进步,我不往前赶就是落后”的心态下,紧张的家庭教育也难免会逐渐陷入“内卷”的漩涡之中而无法自拔。

当然,在多样性的案例中,我们依旧能够看到其中的例外。云南妈妈就是这一众“鸡娃”家长中的“异类”。作为单亲妈妈的她拥有更加轻松而开放的生活方式,教育子女对她而言不是一份沉重的责任,而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她支持女儿朴实的梦想,从不报各种辅导机构,对女儿的态度也十分宽松。相比起在女儿身上花费的精力,她更多的是关注自己,和男友约会、上课,与朋友看一朵云。比起一个母亲,她更多地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人与女儿相处。从这一集中我们能够看到身为母亲的不同选择,也能看到中国家庭关系的特殊的一面。

三、教育纪实类纪录片独特的价值意义

(一)家庭问题、育儿问题再成焦点

人是处于时代潮流中的非孤立个体,影视作品则拥有比个人更无法分割的时代特性和社会根源。要讨论一个媒介产品产生的根本原因,永远绕不开的是产品所处的时代语境和社会问题。近年来教育纪实类纪录片、育儿类纪录片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一现象与现当代公共领域最受关注的焦点问题息息相关。在“双减”政策施行、二胎三胎相继开放的当下,育儿逐渐成为被广泛提及的社会话题出现在公共语境当中。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问题再一次被摆到桌子的正中央广受社会公众关注。

当前,“优生优育”的观念已经被深刻地印在我国社会公众的思想当中。当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社会压力增大,教育问题便紧随其后。在迷茫的彷徨和焦灼的挣扎中间,所有正在育儿或即将面临育儿问题的家长都急需一个答案,他们求助于各种社交渠道,从不同的信息来源去寻找出路。而像《了不起的妈妈》这一类教育纪实类纪录片恰好能够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在当下的社会环境当中,教育纪实类纪录片有其存在的特殊性和重要价值。

在教育纪实类纪录片所展现的范本中,拥有上述问题的家长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受众和媒介产品的情感连接也就此达成,共情的产生增强了他们对于这一类纪录片的认同感。而同时,这些受众也能从中获得一个属于第三方的视点,在纪录片的镜头引导下审视症结所在,或者是尝试着从这些现成的案例中去寻找答案。即便不是上面这两种关注育儿问题的其他类型的受众,他们还是能凭借着文本本身,单纯地从中达到共情,或反思家庭关系,或对纪录片折射出的问题作出反应。

(二)新时代背景下对家庭生活的讨论

家庭永远是中国人逃避不开的话题。自远古时代开始产生最原始的人类繁衍的氏族关系,到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规训之下的传统家庭,到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兴起后重视个人独立的新式家庭生活关系,再到我们如今这种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形态各异的家庭关系,随着社会模式和生产劳动关系的不断进步,家庭内部的形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经济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技术的变革速度之快往往会将人的思想观念抛在后面。个人的独立与牺牲,家庭成员之间的束缚与隔阂,母亲与父亲在家庭生活中所占的比重,父母与子女的权力配比……无论是因生长的社会媒介环境差异而导致越来越割裂的代际关系,还是外部因素导致家庭内部发生动荡,社会在改变,旧的问题在新的社会条件和观念下被翻新,不同的思想和力量在家庭这个小小的空间里不断碰撞,彼此打磨。当这些问题被填上新的答案,新形式的家庭关系也正在其中被构建起来。

这个答案当然是不确定的,是因人而异的。教育纪实类纪录片就像是提出问卷的一方。约翰·格里尔逊说:“纪录片不仅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更是敲打现实的一把锤子。”在纪实的影像背后,它已经展现了一些答案,一些或迷茫、或矛盾、或正在摸索的答案,同时它也将这些现象和问题一并抛出,而不设置标准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份面向所有受众的社会调查问卷,是尚待这个社会所有人去参与回答的入口。

(三)对情感的真诚表达

真实性永远是纪录片能够打动受众的答案,纪录片承载着记录真实性、客观性的属性,也通过这种直接复述的形式向观众传达真情实感。情感是人的特有属性。自人类开始进行艺术创作以来,情感的表达就无时无刻不渗透在艺术作品当中,它给人带来生理与心理上的双重触动,是人类艺术与文化的永恒主题。尤其是以记录人物为中心的这类纪录片,其对真实人类情感的传达具有恒久的意义,体现着纪录片对人文主义的关怀。

身处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社会化的成长过程,这是毋庸置疑的。尽管时代不同,所处社会背景、阶层不同,成长本身的逻辑却是殊途同归的,具有根本性质的相似性。正所谓“太阳之下无新事”,人类无论如何发展,那些最本质的自我找寻,那些最真诚的朴实的底层情感却始终来源于同一条人类情感的河流源头。

教育纪实类纪录片记录的是尚处于某个成长阶段的人,而这些成长中的儿童或青少年身上又无不蕴含着每一个人的影子。通过影像的形式对人的成长经历进行记录,这其中所表达的对真正的人本身的关注,和对人的情感的展现,都具有记录和讨论的话题价值。

例如,在《了不起的妈妈》中,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妈妈们在养育“鸡娃”时的无奈、犹豫、歉疚、焦虑,甚至是痛苦,这是作为希望子女能够在竞争中取得更多优势的真切情感的表达。另一方面,我们也能够看到妈妈们作为母亲对于子女的爱,在镜头的注视下,真诚的亲情流淌于妈妈和孩子中间,这种情感的传递不仅在家庭中间完成,借由纪录片的媒介也将这份感怀传送到屏幕的另一端。将视角放回到孩子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孩子在这段情感关系中的回馈,在同一时刻,对妈妈的感情也表现出爱与纠结的两重性。纪录片是对真实的捕捉,也是对人生活的一种高度总结再现,当受众从影片中与这种人类共有的情绪感同身受时,纪录片对于情感传达的人文主义关怀的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现。

四、结语

成长是人类的必经之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教育纪实类纪录片总是以其对人本身的关注和对社会的反映铸造出既有永恒性也有特殊性的意义。本文从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入手,从教育纪实类纪录片的起源谈起,又简述了我国教育纪实类纪录片的发展现状,最后探讨其表现手法、价值与存在意义。

在新媒体时代,教育纪实类纪录片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探讨的空间。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之下,教育纪实类纪录片搭建了一个可供思考和寻求问题出口的平台,有自身独特且不可取代的价值。

猜你喜欢

纪实纪录片家庭
Rough Cut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等待
家庭“煮”夫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恋练有词
郑州擂台赛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