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期多雨季节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防治
2022-11-10王英杰刘金利于秋香
王英杰,刘 警,刘金利,于秋香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河北昌黎 066600)
核桃(Juglans regia L.)因营养丰富成为世界四大干果(榛子、核桃、杏仁、腰果)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也是河北省重要的干果树种,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及燕山地区,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的支柱产业。河北省2019年核桃栽培面积达14.8 万hm,产量1.6 万t,比2009年分别增加47.6%和126.6%。
核桃为胡桃科核桃属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因雌雄花不同期现象而分为雌先型和雄先型,且不同品种的花期早晚差异较大。但同样要经历雄花开放、散粉,雌花开放、授粉、受精、坐果等过程。在华北地区此发育过程多集中在4月中旬—5月上旬,此时若遇连续阴雨天气会造成核桃坐果率低且病害严重,尤其是细菌性黑斑病导致的“核桃黑”,病害严重的园黑果率高达90%,从而使果农收益严重受损。所谓“核桃黑”可由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炭疽病、举肢蛾危害等原因导致,因此防治期及防治措施存在差异。统计发现,2022年4月11日—5月12日,河北省秦皇岛地区先后出现10次降雨(较往年大幅增多),增加了细菌性黑斑病的防治难度。本文针对2022年核桃花期及坐果期多雨天气提出细菌性黑斑病防治措施,以期为果农提供技术指导。
1 致病菌及发病规律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是由细菌导致的病害,致病菌为黄单胞杆菌属的核桃黄极毛杆菌,能导致“核桃黑”,甚至引起落花、落果。病原菌在病枝、溃疡斑内、芽鳞和残留病果等组织内越冬。核桃展叶期,病原菌借助风雨传播到幼叶、幼果、嫩枝及花粉上,或是借助昆虫、远距离运输苗木、接穗传播,然后通过柱头、气孔、皮孔、自然伤口、害虫危害的伤口、机械伤口等处侵入。潮湿天气尤其是多雨天气大幅提高致病菌的侵入几率,导致后期病情迅速蔓延。高温干旱天气不利于致病菌传播,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病情蔓延。该病防治的关键是有效防治期,即核桃展叶至雌花坐果后柱头脱落前为致病菌的侵染盛期,华北地区为4月初—5月上旬;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6月遇阴雨天气蔓延最快。
2 发病症状
该病主要侵染果实尤其是幼果,其次是叶片及嫩梢。幼果感染致病菌后果面上出现油浸状黑褐色小斑点,逐渐成为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色凹陷病斑,潮湿时,病斑外围出现水浸状晕圈。幼果发病,因果壳未硬化,抗病能力相对较差,且果面面积小,病斑容易连片且扩展到核仁,导致全果变黑,早期脱落。果实膨大前期染病的,病斑周围出现水浸状晕圈; 后期染病的则不出现。果壳硬化后染病,病斑多发生于外果皮,而不影响果壳;但严重时果壳及核仁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甚至变黑腐烂。老果受侵染只危害果皮,不影响果壳及果仁。
3 防治措施
萌芽前喷3~5°Be 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病菌及虫卵。叶芽膨大后未展叶时、雌花坐果后幼果达0.5 cm时各喷药1 次,如二氯异氰尿酸钠(必菌鲨)1 000~1 500 倍、 30%噻唑锌500~750 倍,或喹啉铜1 000~1 500 倍液,可交替使用。6月上旬开始,每隔10~15 d,交替喷施50%甲基托布津800 倍、 二氯异氰尿酸钠(必菌鲨)1 000~1 500 倍液及保护性杀菌剂1∶2∶200 波尔多液,防治炭疽病的同时防治细菌性黑斑病蔓延。落叶后及时清园,将病枝、病叶及病果等带出园外烧毁,彻底清除病菌及虫卵的越冬场所。11月上中旬结合树干涂白防寒加入石硫合剂,杀灭越冬病菌及虫卵。